為了解分析廳局級領導干部對中共十八大前國內經濟熱點難點問題的看法,國家行政學院課題組對在學院培訓的第18期廳局級公務員進修班、世界經濟格局與中國經濟轉型專題研討班、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專題研討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并回收有效問卷210份。從樣本分布情況看,既有來自中央各部委的學員,也有來自地方及職能部門的學員。
在問卷列出的20個經濟社會熱點問題中,學員最關心的十大熱點問題依次是:房地產調控72.7%,食品藥品安全69.9%,社會保障68.9%,收入分配67.9%,政治體制改革67.5%,醫療衛生改革60.8%,環境污染60.8%,反腐倡廉55%,就業與再就業50.7%,壟斷行業改革45%。
[樓市和食品]
18.6%學員建議征物業稅
另有學員補充提出:腐敗及尋租是導致食品藥品領域問題頻發的重要誘因;多個政府部門共同管理,交叉點成為空隙;強化食品藥品監管應推進行政體制改革。
在推進房地產調控的具體舉措方面,77.2%的學員認為要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應盡快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改變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74.3%的學員建議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54.8%的學員認為應滿足自住型需求,抑制投機性需求;僅有18.6%的學員建議全面開征物業稅。
食品藥品安全方面,調查結果顯示,85.7%的學員認為執法部門監管不力、執法不嚴導致各種食品藥品問題高發;83.7%的學員認為相關法律不健全,違法成本過低;76.6%的學員認為生產和銷售者不誠信;僅有5.3%的學員將原因歸為消費者識別能力不強,個人健康素養不高。
那么,如何保障食品藥品安全?九成以上(91.3%)的學員建議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懲處力度;87%的學員建議執法部門加強監管,嚴把質量關;69.1%的學員認為企業應誠信經營,規范生產和銷售。
另有學員補充提出:腐敗及尋租是導致食品藥品領域問題頻發的重要誘因;多個政府部門共同管理,交叉點成為空隙;強化食品藥品監管應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理順各監管部門之間關系,實現責權利相一致。
[收入分配]
76%的學員吁國企分紅
88.1%的學員認為部分壟斷行業的收入過高是當前收入分配中最大的問題。
關于收入分配,大部分學員認為現在的問題是一次分配兼顧公平不夠,二次分配舉措不力。88.1%的學員認為部分壟斷行業的收入過高是當前收入分配中最大的問題;77%的學員認為政府收入的增速遠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速;63.6%的學員認為資本收益過高,勞動者收入過低;52.6%的學員認為城鎮居民與農民的收入差距過大;另有25.4%的學員認為一些私營企業主的收入過高。
應如何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76%的學員建議規范壟斷行業收入,對國有企業進行“分紅收租”;74.5%的學員建議設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穩步提高工資在GDP中的比重;67.3%的學員提出應提高農民收入,減輕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加大調控過高收入力度;57.2%的學員提議應削減行政成本,降低財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財政支出更多用于民生;55.3%的學員提出應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失業保險等標準;40.9%的學員建議改善就業環境,發展民營經濟,增加就業機會;30.3%的學員認為必須強化人力資本投入。
[經濟轉型]
壟斷行業“綁架”中央決策
74.8%的學員認為需要界定清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改變GDP至上的政績考核體系。
近八成(76.6%)學員認為,中國經濟轉型亟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是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中國經濟成功轉型的關鍵在于推進政府改革,改進并優化干部考核激勵體制。
此外,過度依賴投資,追求數量擴張和高速度,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也是多數學員認為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
學員指出推進經濟轉型還需解決的問題包括:國企壟斷,大型國企特別是壟斷行業“綁架”中央決策;民營經濟得不到有效的政策支持,經常遭遇“玻璃墻”,中小企業難以享受政府研發機構的研發成果;政府不科學的行政干預,市場調節機制難以發揮應有作用等。
中國經濟怎樣實現轉型?74.8%的學員認為需要界定清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改變GDP至上的政績考核體系。53.3%的學員建議應理順資源性價格形成機制;46.2%的學員認為政府應改變投資方向,少做“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少“越位”,多“補位”。
另有學員補充提出:關鍵是要把發展速度降下來;政府制定的規劃,需要不折不扣地執行,并不斷完善;依靠市場自發力量提高全球競爭能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從融資貸款研發方面多扶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等。
[宏觀調控]
72.9%的學員憂政出多門
68.1%的學員認為宏觀調控的行政化色彩太明顯,運用經濟與法律手段的機制不健全,部分利益凌駕于整體利益之上。
關于當前宏觀調控存在的問題,72.9%的學員認為中央與地方、各地方之間利益訴求不一致,政出多門,致使調控效果不佳。68.1%的學員認為宏觀調控的行政化色彩太明顯,運用經濟與法律手段的機制不健全,部分利益凌駕于整體利益之上。63.3%的學員表示,GDP導向的非科學發展模式影響依然很大,積重難返。
有學員補充提出:市場調節機制沒有形成,政府干得太多,但決策水平低,針對性不夠,對各地、各行業調控時“一刀切”,政府管了“管不了,管不好,不該管”的事;重當前具體困難的解決,輕體制機制的完善和調節。
[中小企業]
逾七成學員建議金融改革
32.7%的學員認為應放寬某些行業的審批和準入政策,為中小企業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關于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約束,73.2%的學員認為融資難、融資成本過高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53.6%的學員將原因歸于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經營成本上升。31.6%的學員認為企業技術升級困難。30.6%的學員認為中小企業家族式經營,企業管理水平低。
72.1%的學員建議推動金融改革,服務于中小企業,降低融資成本。48.6%的學員強調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給予扶持。48.1%的學員建議幫助中小企業改善發展條件。32.7%的學員認為應放寬某些行業的審批和準入政策,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城鎮化]
城市建設盲目追求政績
關于目前城市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77.6%的學員認為,重短期、輕長遠,規劃隨意性強;77.2%的學員認為是重建設、輕規劃,大拆大建,盲目追求政績工程和GDP。
2011年國內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達51.27%。關于城鎮化發展的方向,56.2%的學員贊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54.3%的學員認為應發展中小城市,避免大城市病,節約建設成本、人口轉移成本;4.3%的學員選擇發展大城市。
關于目前城市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77.6%的學員認為,重短期、輕長遠,規劃隨意性強;77.2%的學員認為是重建設、輕規劃,大拆大建,盲目追求政績工程和GDP;69.1%的學員認為重表面、輕內涵,道路修得越多越寬,交通卻越來越堵;52.4%的學員認為是重生產、輕生活,拼命追求經濟功能,忽視居民生活功能;50%的學員認為重收益、輕環境,許多地區依然走先發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農和土地]
土地腐敗“愈演愈烈”
43.8%的學員提議大力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引導土地規模化經營,讓農業的比較收益略高于非農業。63.2%的學員建議進一步完善現行分稅體制,從根本上扭轉地方政府借地生財的內在動力。
關于“三農”問題,46.9%的學員最關注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及強制征地拆遷;45.5%的學員最關注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三留守人員”問題;37.3%的學員最關心農業生產成本上漲問題;27.8%的學員關注農村耕地撂荒。
怎樣實現城鄉共同富裕?78.4%的學員建議應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48.1%的學員建議加大對農業的科技、金融扶持力度;46.6%的學員強調打破戶籍制度的限制,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43.8%的學員提議大力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引導土地規模化經營,讓農業的比較收益略高于非農業。
關于土地問題,68%的學員認為土地腐敗愈演愈烈;67%的學員認為征用土地中以權代法,補償不到位;46.9%的學員認為違法、違規用地建開發區、高爾夫球場等現象嚴重,耕地被侵占,數量、質量堪憂。另有學員補充提出:全國政策“一刀切”,大城市也要保留農用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到位;土地不屬于人民,被拆遷戶權益得不到保障,引發諸多上訪。
如何治理土地亂象?63.2%的學員建議進一步完善現行分稅體制,從根本上扭轉地方政府借地生財的內在動力;59.8%的學員呼吁嚴查土地征用、出讓中的違法違規行為;57.9%的學員建議改革征地制度,加快土地確權登記,嚴格劃定公共利益的邊界。有學員提出建議,把土地收入納入預防管理,并記為轉移支付的分解因素;加強對土地使用的權力制衡。
(注:作者供職于國家行政學院;本文原載于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原題為《廳局級領導干部怎樣看當前經濟熱點問題》,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