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5歲的兒子在一家幼兒園就讀。幼兒園出于招攬生源,給出了讓家長免于接、送孩子的優惠,即專門自備了校車用來接送孩子上、下學。四個月前的下午放學時,校車與一輛小車發生碰撞,導致3名孩子受傷。我兒子即為其中之一,且傷情最重,先后花去3萬余元醫療費用。當我要求幼兒園賠償時,幼兒園表示主要責任在小車方,要我向小車方要去。而小車方則提出我兒子是在校車上受傷的,是幼兒園沒有確保我兒子安全,故與其無關。也就是說,雙方在互相“踢皮球”。請問:我究竟應當找誰埋單?
讀者 褚菲
褚菲讀者:
幼兒園和小車方均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幼兒園提供的校車當屬校園的自然延伸,其作為優惠服務項目的開展者,具有將孩子送至指定地點、照管好孩子安全的法定義務。在孩子因校車遭受人身損害時,也就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第四十條之規定處理,即“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具體來說:一方面,《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換句話說就是,孩子遭受人身損害,幼兒園沒有證據證明自己已盡到了教育、管理職責的,就應當承擔責任。本案中,小車方應負主要責任,也就意味著幼兒園需承擔次要責任,即幼兒園因未能盡到自身管理職責,自然應當按照責任大小,與小車方分攤賠償責任。另一方面,《侵權責任法》第四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故本案事故的發生雖然與外在的小車方有著直接、主要的因果關系,小車方必須承擔賠償責任,但幼兒園即使不按責任大小與小車方分攤賠償責任,至少也必須承擔補充責任,即對小車方無力承擔部分擔責。
江西省興國縣人民法院法官 顏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