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是一名農民(69歲)。因為我年齡大且有腰間盤突出和高血壓等多種疾病,我們家5口人的生活就靠我兒子在鄉里的企業打工,靠兒媳婦養豬和種5畝承包地來維持。不幸的是,去年5月,我兒子在幫助鄰居蓋房子的過程中又摔傷了——在這種情況下,我正在讀高中二年級的孫子濤濤(17周歲)和讀初中二年級的孫女麗麗(14周歲)都要放棄學業去進城打工,但最后還是濤濤說服了妹妹麗麗,到城里的一家洗車廠當了洗車工。自濤濤洗車后,每個月都能給家里寄回錢來。今年三月底,濤濤回家看望我們,他帶回了1萬元錢,說是去年的獎金、加班費。濤濤回到城里洗車單位的第三天,我們家里就接到當地公安機關的通知,說是濤濤因盜竊罪被刑事拘留。我們從洗車廠的老板處了解到是濤濤在洗車時偷了車主放在車內的1萬元錢。我和濤濤的班主任老師帶著1萬元錢趕到城里,先通過洗車廠的老板找到了洗車的失主,我們將1萬元錢返還給失主,濤濤的班主任老師還向失主介紹了濤濤在學校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家庭的困難使他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懇求失主能原諒,以挽救濤濤和濤濤的家庭。失主當即表示原諒并愿意幫助濤濤和我們這個家庭,失主真誠地表示將濤濤偷的1萬元贈送給濤濤并到公安機關去撤回報案。事后我們在公安機關辦案人處了解到,失主確實向公安機關辦案人說了將濤濤偷的1萬元贈送給濤濤并要求撤回報案。但公案機關并沒有釋放濤濤。請問,像濤濤這種情況,先偷了錢,事后失主主動將被偷的錢送給偷錢人,還要追究法律責任嗎?
讀者 田大力
田大力讀者:
要回答你提出的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盜竊罪和盜竊罪的構成問題。盜竊罪是行為人以秘密竊取的方式取得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盜竊罪條件有:行為人是年滿16周歲的自然人;在主觀方面是故意的。即行為人明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侵犯他人的財產權但仍然還希望并堅持這樣做;在客觀方面行為人實施了秘密竊取的行為并竊取到了數額較大的財產;行為人實施盜竊行為的結果侵犯了我國法律所保護的財產權利人對財產的所有權。以上述構成盜竊罪條件對照濤濤的所實施的取得失主1萬元的行為,可見濤濤的行為是構成了我國刑法所規定的盜竊罪的。你可能一定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本案失主在事后同意將濤濤偷的1萬元贈送給濤濤并愿意撤回報案,這樣不就談不上濤濤的行為是侵犯失主的財產所有權了嗎。以最后的結果失主同意將被偷的錢贈送給偷錢的人,失主的財產所有權最終沒有被侵犯的觀點看問題,雖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是,犯罪同其他然后行為一樣都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實施和完成的,認定犯罪也必須以一定的時間節點為準,在濤濤取得這1萬元的那一時刻,他實施的是秘密竊取行為,失主也并沒有同意他占有其1萬元,他的竊取行為侵犯了失主即財產所有權人的財產所有權,這是非常清楚且沒有爭議的。盡管失主在事后知道了濤濤和其家庭的具體情況后,同意將被偷的這1萬元贈送給濤濤,但這并不影響濤濤當初的行為構成犯罪。另外,如果可以以失主或者其他案件的被害人事后的態度來認定行為人先前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話,這樣就等于刑事案件的受害人有權決定國家的刑罰權了,這就談不上國家對犯罪的制裁了。但是,雖然失主事后原諒的行為不影響定罪卻可以影響到刑罰的輕重的,從本案濤濤實施犯罪的具體情況及失主原諒的情況看,濤濤的盜竊罪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
福建省武夷學院律師 周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