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基金、債券等資本市場萎靡的時候,資本投資避險的廣告鋪天蓋地,高額利潤回報的承諾絕對誘人,甘愿上當的投資者大有人在。一些不法分子便緊緊抓住投資者急功近利的心理,在媒體刊登虛假廣告。行詐騙之實。那么,如果媒體審查不嚴助紂為虐發布虛假廣告。投資者又太過輕信盲目投資被騙,損失應當由誰承擔呢?為過于輕信報紙上發布的證券公司資本投資信息廣告,覺得有利可賺,老股民盲目投資,結果巨款被騙。在追尋詐騙者的過程中,老股民發現廣告中所謂的證券公司及公司地址竟然全是假的,在找不到詐騙者的情況下,以媒體發布虛假廣告,欺騙誤導消費者,致使消費者被騙受損應承擔責任等為由,將媒體告上法庭,索賠雙倍被騙巨款。媒體則以廣告中未發布具體的投資操作流程,老股民被騙與刊登廣告無因果關系等為由,斷然予以拒絕。那么,媒體審查不嚴助紂為虐發布虛假廣告,投資者又太過輕信盲目投資被騙,損失應當由誰承擔呢?2012年6月7日,一起因輕信投資廣告致巨款被騙引發的糾紛,經江蘇省淮安市兩級法院的審理,終于有了答案。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結果卻出乎了大多數人的意料。
報紙發布誘人廣告 花甲老太投資巨款
已過花甲之年的范老太,江蘇省淮安市人,有著較長時間的炒股經歷,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老股民了。范老太雖說年紀大,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但她很好學,常常買上幾份證券類報紙,加以研讀和分析,從中尋找投資商機,加之前幾年我國股市處于牛市,范老太經過資本運作,倒也積累了一定的資金。
2007年10月15日,我國股市上證指數突破6000點創出歷史新高,可是,股民們尚未來得及歡呼,大盤形勢便急轉直下,股市開始了下探之旅,接連擊破年線“跌跌不休”,股市由牛市轉入熊市,一直萎靡不振。截至2008年8月,短短十個月間,跌幅超過60%,逾九成股民虧損嚴重,范老太也沒有能逃脫連續虧損的陰霾,多年的積累很快消耗殆盡。尋找新的商機,打一個翻身仗,成了范老太的迫切需要。
2008年8月3日早上,范老太像往常一樣來到報刊亭購買了一份當地報社出版發行的報紙,報紙上刊登的一則“新華西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西公司)”的廣告一下子吸引住范老太的眼球:“好消息:本公司擁有雄厚的私募資金,良好的服務質量。現有莊家馬上要進行拉升的黑馬在手,并給出具體的介入、出貨時間和價格,全程跟蹤到底。誠征加盟!以下是收費標準:一檔15個交易日39%,漲幅目標按照1000元,只收取;……先盈利,后收費!財富熱線:021-29951681、15901749706、王先生。公司地址:上海浦東軟件園郭守敬路398號19號樓。”
拿著報紙,范老太看了一遍又一遍,覺得是一個很不錯的投資商機,不禁怦然心動。雖然報紙的右下角有用黑體字注明的“廣告效用請先驗證,本報不承擔擔保責任”的提示,但是,范老太認為,報紙是正規報社發行的,廣告的真實性不會有任何問題,至于提示,也只是報紙的例行做法而已。于是,范老太毫不猶豫掏出手機,按照報紙上刊登的財富熱線電話聯系了“王先生”。電話的另一頭,“王先生”在對投資的內容及前景繪聲繪色吹噓了一番后,聽話聽音確信已經抓住了范老太的心理,便使了一招“故擒欲縱”的計策,給了范老太戶名為潘曉萍的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的2個賬號,并再三叮囑范老太不要著急匯款,待投資事宜敲定后等他的通知,再給這兩個賬號中的一個賬號匯款。
接下來的時間里,“王先生”從未主動與范老太聯系,范老太反而忍耐不住,生怕失去這個絕好的投資機會,便幾次與“王先生”聯系,而“王先生”總是勸范老太不要著急,慢慢等待。就這樣,2008年9月16日,經過一個半月的焦急等待,范老太終于等到了“王先生”的通知,對“王先生”的指令唯諾是從,瞞著家人,通過自己的銀行賬戶轉賬匯出7500元至戶名為潘曉萍的農業銀行卡上。次日,范老太再次聽從“王先生”的指令,將東借西湊的43萬元,分兩次從自己銀行賬戶上先后轉賬匯出3萬元和40萬元至潘曉萍上述賬號。
巨款匯出后,范老太便天天盼著利好消息,一天一個電話打給“王先生”咨詢投資事宜的進展情況。剛開始的四五天,“王先生”還能接個電話,勸慰范老太一下。可是,讓范老太始料不及的是,一個星期后,電話根本就打不通了,此時,范老太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被騙了。其到銀行查詢,潘曉萍的賬號開設于福建省樂清市。
2008年9月23日,范老太匆匆來到福建省樂清市公安局虹橋派出所報案,稱其因輕信報紙上刊登的“新華西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幫忙炒股盈利的廣告內容,通過該公司的工作人員指點,匯款43.75萬元至潘曉萍的農行賬戶,后失去聯系。
當日,樂清市公安局對范老太報案被詐騙一事予以立案偵查。但由于范老太無法提供犯罪嫌疑人真實身份,也不能提供有價值線索,樂清市公安局經初查,發現報紙上刊登的新華西公司在上海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無登記記錄,新華西公司在上海浦東軟件園郭守敬路398號19號樓的地址是虛假的,偵查一時陷入了僵局,范老太被詐騙的現金43.75萬元也就談不上追回了,公安機關向范老太說明情況后,勸范老太先回去等消息。
輕信被騙血本無歸 廣告虛假引發紛爭
偵破工作毫無進展,犯罪分子不能抓獲,43萬元對于范老太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數目,遭受突如其來厄運,范老太急火攻心,一下子病倒了。躺在病床上,范老太怎么也想不明白,一家證券公司,在短短的幾天內,怎么能說沒了就沒了,她決定親自到上海去查找,發誓一定要揪出詐騙罪犯。于是,未等身體完全康復,范老太便帶著報紙,只身前往上海。
經過幾天的奔波,現實讓范老太徹底絕望了。上海市浦東軟件園地址為郭守敬路498號,而不是報紙上所說的398號,且報紙上所說的“郭守敬路398號”,在郭守敬路上根本沒有這個門牌號。經詢問,上海市浦東軟件園自2008年以來從來就沒有什么新華西公司在該軟件園19號樓入駐并辦公。種種跡象表明,報紙上刊載的新華西公司廣告,實則為一則虛假廣告。
就是因為看到了廣告,才決定投資的,哪知正規報紙卻刊登虛假廣告,不但讓自己上當受騙,而且在被騙后,因為廣告虛假連罪犯都不能抓獲,自己被騙造成的損失,責任全在報社。為此,范老太決定通過法律途徑,為自己討回一個公道。
2010年10月25日,范老太委托代理人來到淮安市清浦區人民法院,一紙民事訴狀,將報社推上了被告席。
范老太訴稱,2008年8月3日,本人從報刊亭購買淮海當地一家報社發行的國內統一刊號的第405期報紙,看到該報刊登的新華西公司股份投資信息,覺得有利可賺,于是按照報紙刊登的財富熱線電話聯系了王先生,王先生給了本人農業銀行、工商銀行2個賬號。本人按照該農行賬號,于2008年9月16日匯款7500元,同年9月17日又先后匯款3萬元、40萬元。三次匯款后,本人打電話詢問投資進展情況,開始電話能夠聯系上,過了一星期就打不通了。本人到公安局報案,但至今無結果。后經了解,沒有報紙上刊登的該證券公司,公司地址也是假的。綜上所述,報社未審查廣告的真實性,刊登了虛假廣告,導致本人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38條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造成損失的,應當由廣告主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制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故訴至法院,請求判令報社賠償雙倍損失計89萬元及差旅費等5000元。
報社辯稱,本社不知道范老太匯出款項的收款人是誰,不知道收款人與范老太的關系,不知道范老太匯款的目的,不知道該筆款項的用途及下落,范老太即使匯款,其匯款也不等于損失。況且范老太沒有證據證明因本社刊登廣告而匯款所造成的損失。范老太匯款的農行賬號是否為廣告主的聯系人“王先生”所提供,無從考證。廣告發布行為與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為,消費者即使被騙,也要分清是因虛假廣告被騙,還是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被騙。本社發布的廣告中沒有提供任何銀行賬號,也沒有發布具體的投資操作流程,范老太匯款與本社刊登廣告無因果關系。本社依法發布廣告,不存在過錯,請求駁回范老太訴訟請求。
審查不嚴報社雖錯 盲目匯款損失自擔
清浦區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本案中的廣告主新華西公司未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其提供的地址門牌號碼也不存在。報社雖辯稱刊登廣告時盡到了審查義務,但其提供不了新華西公司的真實名稱及地址,已構成發布虛假廣告的行為。但范老太在匯款過程中也存在過錯,報社刊登的廣告右下方用黑體字提示“廣告效用請先驗證,本報不承擔擔保責任”,而范老太在匯出43.75萬前,連報紙刊登的新華西公司都沒有去過,也未了解公司經營狀況,再者,范老太是與公司做生意,應將錢款匯入公司的賬上,而范老太僅通過幾次電話聯系就將43萬余元匯入一陌生人賬戶,其本人顯然未盡到一個投資人應有的審慎和注意義務。
本案中,范老太雖然證明了從其銀行卡上匯出43.75萬元的事實,但不能證明其將資金匯入廣告中的新華西公司賬戶或“王先生”賬戶,現有證據僅能證明范老太匯款至潘曉萍個人賬戶,而潘曉萍賬戶并非新華西公司的賬戶,潘曉萍與新華西公司之間及其與范老太的關系,本案中無法查明。因此,法院僅憑范老太匯款憑證,無法認定范老太按照廣告匯款給新華西公司43.75萬元的事實,即無法認定范老太因虛假廣告而遭受實際損害的事實,故范老太依據現有證據要求報社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鑒于報社發布虛假廣告的行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相關規定,法院將建議相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其行為予以行政處罰。
2012年2月23日,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二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八條之規定,作出一審判決,判決駁回范老太的訴訟請求。
一審宣判后,范老太不服,向淮安中院提起上訴。在上訴中,范老太訴稱:1、原審對舉證責任分配不當,應當由報社承擔舉證責任;2、報社刊登虛假廣告導致本人的財產損失,故報社應加倍賠償本人的財產損失并賠償精神損失費20萬元。綜上,請求撤銷原判,改判報社雙倍賠償范老太的財產損失并賠償精神損失費20萬元。
報社辯稱:1、范老太雙倍賠償財產損失以及賠償精神損失費20萬元的上訴請求超出一審審理范圍,二審不應理涉;2、原審分配舉證責任合理,事實認定清楚,適用法律正確;3、現有證據僅能證明范老太將43.75萬元匯至潘曉萍的個人銀行賬戶,范老太匯款的原因無法查清,從而無法認定范老太匯款與本社發布廣告之間的因果關系,也無法查證收款人潘曉萍與本社以及新華西公司之間的關系,故無法證明范老太存在損失,即使存在損失也不能證明該損失與本社發布廣告的行為有因果關系。綜上,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淮安中院經審理后認為,范老太一審時并未提出賠償精神損失費的訴訟請求,因此對范老太的該項上訴主張本院不予理涉。本案系一般侵權案件,范老太作為原告,應對其主張的損失及該損失與報社刊登廣告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故范老太認為舉證責任應由報社承擔的,張缺乏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本案中,范老太僅能證明從其銀行卡上匯出43.75萬元至潘曉萍的個人銀行賬戶,但范老太未能證明潘曉萍與報社所發布的廣告中的新華西公司以及王先生的關系,潘曉萍與范老太之間的關系現亦無法查證,原審據此駁回范老太的訴訟請求并無不當。本院予以確認。范老太就其主張的財產損失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已于2008年9月23日決定對范老太財物被詐騙案立案偵查,該案至今尚未偵破。范老太可待該刑事案件偵破后再根據案件事實確定索賠對象和數額。綜上,范老太的上訴理由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
2012年6月7日,法院經多次調解未果后,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法官說法:
一則廣告,讓一名老太被騙巨款,而且損失還要自擔,法院的判決結果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難道報社刊發虛假廣告無須承擔任何責任嗎?一時間,街頭巷尾議論紛紛,
對此,有關法律人士指出,我國《廣告法》規定,廣告經營者和發布者對廣告主的主體資格、廣告內容的真實性均應作嚴格審查,若未盡審查義務或審查不嚴,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問題是,他人的損失應該是因虛假廣告造成的,發布虛假廣告的廣告經營者和發布者才要承擔法律責任,而這個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應由提起訴訟請求的人承擔。本案中,報社沒有嚴格審查新華西公司的真實名稱及地址,已構成發布虛假廣告的行為,對其行為給他人所造成的后果,理應承擔法律責任,但廣告中的聯系人為“王先生”,但范老太的巨款卻匯給了潘曉萍,潘曉萍與王先生。及至與廣告之間的關系,應由提起訴訟的范老太承擔證明責任。但因詐騙犯罪案未破獲不能查獲,無法查明,致范老太舉證不能,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應當由范老太承擔。因此,本案中不是報社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而是因為范老太沒有證據證明其損失與虛假廣告存在因果關系而承擔了敗訴的后果,一旦他日詐騙犯罪案件得以破獲,如果有證據證明范老太的損失,確是根據廣告中“王先生”指令匯給潘曉萍的,那么,報社與范老太應當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
當前,形形色色的詐騙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但是,詐騙的最終結果,詐騙者就是要受害者“自愿”掏出口袋中的錢。如何能捂住口袋,不讓犯罪分子詐騙得逞,時此,有關人士提醒道,防范詐騙。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貪小利,不向對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個人信息、存款銀行卡等情況,如有疑問應立即與身邊親友核實或求助110:二是不輕信,不輕信對方的花言巧語或危言聳聽,不給對方布設圈套的機會:三是不轉賬,這也是最后的防線,要封堵不法分子的最后一扇門,不向陌生人或不明賬戶匯款轉賬,保證自己銀行卡內的資金安全。
(文中人名系化名)
(責編:夏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