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發票換工資”在某些單位成為一種現象。單位將員工的工資分成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兩部分。基本工資直接打到銀行卡,而績效工資是“大頭”,則要員工用發票來領,這樣不僅個人不用繳個稅。單位也能避稅。這種行為被不少企業美其名曰為職工“合理避稅”。
“發票換工資”看起來員工、單位都得利,但相關人士認為。它是企業為了逃避稅收采取的一種隱蔽手段,其行為屬于以合理形式掩蓋非法行為。除了使國家稅收遭受損失外,對于員工來說,存在很多隱患。在其表象背后,更為深層的原因是稅收制度不嚴謹,存在不公平的缺陷……
員工們各顯神通攢發票
眼下,在國內一些單位,有個稱得上完全公開的秘密。
就是不少公司企業供給員工的福利都需要用發票來“沖賬”,比如培訓費、旅游費、過節費補貼等福利,錢不直接發,而需要用發票以各種名目來報銷,并被計入福利待遇中。公司要求交發票,員工們也想辦法弄發票。為了攢發票,員工們想到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有讓親朋好友幫忙的,有托關系購買的,可謂各顯神通。
王小嫻是一名白領。2012年8月初,在鄭州某公司上班的王小嫻開始找發票了。
王小嫻的上個月工資還沒有發,按照公司規定,不是不發,而是員工沒有找來足夠的發票。原來,王小嫻的工資主要由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兩部分構成,基本工資1600元,績效工資是大頭,從3000到8000元不等。兩部分的工資,月初發基本工資,直接打到銀行卡里,月中發績效工資,不過這部分工資需要用等值的發票來換取,如果發票不夠用,工資就會拖欠,這就是所謂的“發票換工資”。王小嫻無奈地說,每個月都要想辦法找發票,這些票可以是餐票、車票、機票或加油票等,但必須是當月內的票,否則無效。有時候碰到親戚朋友辦喜宴聚會,會有足夠的餐飲發票,但大多數時候,發票只能一點點湊。如果湊不齊,下個月補齊發票也會給工資,但經常拖欠就導致種種不便。
為了攢發票,王小嫻的親朋好友平時都養成了留發票的好習慣,比如出去旅游,會自覺的把飛機票和餐飲票留下,平時吃飯更是一定會向商家索發票。王小嫻還有兩個相處不錯的鄰居,均有私家車,每次加油都是自掏腰包,不報銷,也不要發票。于是王小嫻找到鄰居,說出自己的“苦衷”,兩位鄰居痛快地答應,以后加油時,一定索要發票,票面上就寫王小嫻單位的名字。如今,這個習慣已保持了兩年多時間。從此,王小嫻也算有了“固定客戶”。當然,每逢節假日,王小嫻會上兩位鄰居家“表示”一下。
王小嫻每月的房貸超過2000元,如果僅拿到基本工資,她的日子還真沒法過。王小嫻不明白,為什么一定要通過發票來換工資,不少同事對此抱怨了很久,但公司從不解釋,大家都猜測,主要是為了避稅。王小嫻認為,工資分成了兩部分,用發票來換的這部分就可以不交個人所得稅,而基本工資由于數額較低,也不會涉及個人所得稅,這樣員工的收入會變相增加。但王小嫻還有些疑惑,一方面自己能多些收入,但另一方面,自己是不是等于偷稅漏稅?犯法了嗎?
和王小嫻一樣,在鄭州東區某單位的劉娜也是很苦惱。
劉娜在一家銷售公司上班,參加工作5年里,一到節假日或是年終時,就會到處去搜羅發票。劉娜說,每到發各種獎金或補助的時候,發票總是顯得不夠用,最近周圍的同事都在為了季度獎金在瘋狂搜羅發票。劉娜算了筆賬,每次發獎金至少省下了好幾百元,自己的季度獎金通常在6000元左右,如果這部分獎金與工資一起打到工資卡里,那么當月的個人所得稅就會異常高。如果月工資是4000元,加上獎金就會超過1萬元,一次性發放至少要扣除700多元,這太多了!常年累計,這部分稅金也很可觀。
可是,現實生活中,如果實在攢不夠發票又急用怎么辦?
購買發票是不少人想到的方法。比如從網上購買,從市場小販手中購買等等。在網上,除了餐飲發票、交通費發票,甚至還有醫療發票,這些發票根據不同種類、金額,收購的價格也有所區別,比如100元發票5元收購,500元發票20元左右的價格收購等。可是,不管是市面還是網絡上售賣的發票,真實性無法保證,有些甚至是網絡騙局,稍不注意很容易買到假票。還有,發票是企業、個人向國家稅務機關納稅的依據,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私自倒賣發票,破壞的是國家稅務秩序,無論是為了營利還是為了報銷,買賣發票都是違法行為。
“發票換工資”侵害職工的權益
對于“發票換工資”行為,不少企業美其名曰為職工“合理避稅”,看起來員工、單位都得利,但相關人士認為,它是企業為了逃避稅收采取的一種隱蔽手段,除了使國家稅收遭受損失外,對于員工來說,同樣存在諸多隱患。
在一家企業從事財務工作的周先生分析說,免交個人所得稅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業可以增加賬面的費用成本,從而做低企業利潤以此來避稅。道理很簡單,如果企業今年的營業額是100萬元,但員工出差、餐補等費用的報銷發票就超過20萬元,那么企業的純利潤就會相對降低,從而在繳納企業營業稅或其他相關稅費時,基數就會下降,繳納的金額自然也會減少。可以說,“發票換工資”真正得到好處的,還是企業自己,因為與員工少交的那部分個人所得稅相比,企業少繳的稅要多得多。
“發票換工資”對于職工而言,損害他們的自身利益,他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工傷保險等都無一例外地會受“內傷”,因為職工的社會保險、公積金等社會福利,是以企業賬面的工資數為基礎進行計算。這些賬面工資數額被壓低,職工的社會福利也隨之壓低,將直接影響到職工的各種社會保障待遇。另外,如果職工與企業發生勞動爭議,職工要求企業補償經濟補償金時,職工所獲的賠償數額也受到影響甚至大打折扣。比如,因公負傷需單位補償,用“發票換工資”就無法提供真實收入證明來確定補償標準。
還有,如果職工買房貸款,因“賬面工資”減少還會影響到貸款額度,假如跳槽,單位給的經濟補償也是按賬面工資計算的。特別是,萬一被稅務機關發現就倒了大霉,不但要被罰款,還會背上逃稅的不誠信記錄,可見“發票換工資”風險不小。
鄭州大學法學博士劉靜認為,“發票換工資”違法了相關法律法規。按照規定,工資是指用人單位以貨幣形式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工資以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用人單位應當以貨幣形式支付工資,不得以實物、有價證券等代替貨幣支付。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工資應當向其提供一份其本人的工資支付清單。而所謂“發票換工資”,則違背了上述要求,這種做法不合法,其行為屬于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這種現象也反映了個稅征管存在的漏洞,亟待堵住。
對于“發票換工資”,劉靜博士分析說,這些發票要合法有兩個前提:一是發票本身是真實的,二是發票是在本企業的商務活動中真實產生的。從勞動法的角度講,只有在員工違反企業規章制度,且這些規章制度是企業依民主程序制定、合法、向員工公示等條件下,才能扣員工的薪水。因此,如果企業以無法完成發票“指標”這種理由扣員工的錢,是無故克扣員工工資的行為,也嚴重違反了勞動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員工可以向勞動監察部門或稅務稽查部門進行投訴,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劉靜博士說,事實上,我國稅法確實有“合理避稅”的說法,但前提是在政策允許下,可以光明正大地避稅。一些企業利用這種優惠政策,將部分福利作為公積金發給員工,這才是“合理避稅”。可以說,“發票換工資”即是比較典型的用真發票違法行為。
據鄭州某稅務稽查部門人士介紹,如果員工“發票換工資”提供的是假發票,毫無疑問違法,即便提供真發票,一旦被查出與實際行為不符,同樣也是違法行為。“發票換工資”,提供的發票種類肯定各式各樣,稅務機關會將辦公、餐飲和交通等所有票據分類,比對公司實際經營規模,很容易發現不符之處。稅務機關一旦發現“發票換工資”行為,若職工年收入12萬元以下,將責成所在單位處理,過了申報期仍未補交,將對單位罰款。如果職工年收入超過12萬元,將向職工個人追繳稅款,若限期內不足額申報繳納,將根據金額高低對個人罰款甚至可追究刑事責任。
“合理避稅”表象的背后
2012年4月11日,稅務總局官員表示,單位以現金方式給出差人員發放交通費、餐費補貼應征收個人所得稅,如果憑出差人員實際發生的交通費、餐費發票作為公司費用予以報銷,可以免征收個稅。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對公司而言,出差的交通費和餐費報銷既可以不用繳個稅,也可以作為公司費用,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公司為避稅會要求員工湊發票領取工資。其實,在“合理避稅”的表象背后,更為根本深層的原因還在于我國稅收制度的不嚴謹,現行的個稅制度本身,依然存在不公平的缺陷。因此為了避稅,不少企業都實行“發票換工資”制度。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表示:可能會出現有公司采取員工湊發票領工資,而不用繳納個稅的行為。這跟制度不嚴謹是有關系的,應當對各種出差和用餐等設立適當的標準,比如去哪兒出差了,標準是多少錢,超了就自己負擔,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發放現金還是發票報銷都是可行的。實際上目前也是有標準的,但標準有些過時……
鄭州大學法學博士劉靜認為,憑發票報銷的差旅費才可免征個稅,以現金方式發放差旅費便應征收個人所得稅,這樣的征稅邏輯非常不公平。所謂差旅費,無論是以“現金方式發放”,還是通過“發票報銷”,嚴格講都不能算是一種“個人所得”,而只是一種企業運營支出,是對出差人員額外付出的一種補償,既然沒有嚴格的“所得”,當然也談不上所得稅。
劉靜說,應當承認在現實生活中,為實現避稅,確實有不少企業存在“發票換工資”現象。但同時必須承認,這種現象的存在,并不是一刀切地將所有“現金發放差旅費”視為“個人所得”進而計征個稅的理由,現行的個稅制度并不嚴謹,比如,個稅計征的所得項目過于分散,綜合的個稅稅制遲遲不能兌現,并且不同“所得項目”之間稅率差別巨大,工資薪金之類勞動所得累進稅率過高,而財產性非勞動所得稅率則相對較低。如工資薪金最高稅率高達45%,而“股息”、“紅利”所得稅率均只有20%。再如,月薪3500元的個稅起征點依然過低,加上還沒有實現“以家庭為單位”計稅,事實上很難保證“國民基本生活費不繳稅”這一國際通行的基本個稅征收原則。
顯然,所有這些個稅制度缺陷和漏洞,事實上都為“發票換工資”的產生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對于普通工薪階層而言,為了盡量躲避3500元的起征點,少交點稅,他們當然非常需要通過發票能多換一點可免稅的工資或補貼。而對于私企老板、企業高管等高收入階層來說,“發票換工資”更是其規避過高個稅稅率的“法寶”。據此前媒體報道,許多年實際收入上百萬的老板,往往只給自己開區區兩三千元的月薪,其絕大多數收入都通過發票轉化為企業費用。結果便是,年收入數百萬的老板的實際納稅額,甚至不如普通公司白領。這誠如有學者指出的:我國45%的個稅稅率實際收到的稅款幾乎為零……
業內人士指出,“發票換工資”當然屬于違法行為,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監管及處罰制度,不能讓其無節制地泛濫。除此外,還應完善稅法,確定合情合理的所得稅起征點,以保證法律的公平性、嚴肅性和廣泛的接受性。而在“發票換工資”的背后,個稅公平缺陷尤其需要填補。
(責編:夏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