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12年7月,倫敦奧運會的攝影報道,新華社派出了以攝影部主任劉東山為領隊、共41名攝影編采人員(28位記者,13位編簽人員)的實力陣容,是新華社參加在他國舉辦的奧運會攝影報道人數最多的一次。攝影隊順利地完成了攝影報道任務,并創作出了不少精品佳作。這里,我們特邀三位年輕的記者程敏、王申和沈伯韓與大家分享他們拍攝奧運會的所思所感,講述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程敏:競技之外看奧運
參加2012倫敦奧運會報道,結束了20多天的忙忙碌碌后,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有趣的是,關于這次奧運會的最深刻的記憶,竟然不在賽場,反而在競技之外。倫敦,這座古老的大都市,用她自己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獨特的英倫氣息。
一、“淡定”。這是我對倫敦最直觀的印象。慢條斯理的工作方式一度使人們對于倫敦奧運會的組織工作頗為擔憂,然而事實證明,“慢”是倫敦人的特點,但并沒有因為慢而影響工作,比賽、生活、交通,一切都井然有序,這歸功于這個城市固有的、完善的城市功能,以及極強的規則意識,或者這就是他們自信的來源。
開幕式當夜,我被安排在奧林匹克公園外一棟二十層居民樓的樓頂上拍攝外景。在此之前,我們獲準上樓的記者們都要簽署厚厚一沓文件,涉及安全事項、保險購買、建筑保護、時間約定等等。負責協調我們的是社區工作人員戴維,根據與居民的約定,他從下午四點開始工作,到六點我們上到樓頂時,戴維已經布置好了場地,地上用彩色不干膠標好一個個拍攝位置、每個位置標上攝影者的機構和名字,無線寬帶網通暢、電源接口充足,因為晚上氣溫低,他甚至還準備了茶、咖啡和開水。在他周到的安排下,來自各國的近20名攝影記者得以不爭不搶,從容地在各自的位置上順利完成了開幕式的外景拍攝。
在開幕之前,攝影記者一般都會在主辦城市的各個角落拍攝一些營造氣氛的元素。我們發現,倫敦好像在刻意保持城市原有風貌與特色,并沒有看到很多標語、彩旗之類。或許第三次舉辦奧運的倫敦無需過于激動,他們的表達比較精致和低調,例如街上某個角落,你會突然遇見一個吉祥物“文洛克”的造型;或者倫敦塔橋上的五環標志,在入夜時分逐漸明晰,成為這座城市2012年的最佳印記。
二、“多元”。倫敦是個多元文化的城市,奧運會上當然也會得到集中的體現。我們接觸最多的是志愿者,他們幾乎就是這個多元文化城市的縮影。不同的膚色種族、不同的年齡層次,體形也是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發型更是千奇百怪。“多元”的內核是“包容”,也許這就是倫敦希望傳達出的城市品格。
從每個賽場的“頒獎先生”就可以看出,這些小伙子們,手捧獎牌和鮮花,從容自信地站在頒獎臺上,構成了一道頗有“倫敦味”的獨特場景。
三、“享受”。體育是一種有規則的游戲,是健身休閑的方式。倫敦人深諳其味,奧運比賽門票價格不菲,他們需要精打細算,挑幾場最喜歡的項目去現場吶喊,然而更多的,是他們以自己無處不在的健身方式,還原體育之于市民的本來意義。巨大的公園草地上,永遠都有無數的人在踢足球,寧靜的河里不時有一隊人劃船而過,大街小巷里,裝備整齊的自行車“騎士”穿行而過。只有民眾能隨時隨地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競技體育才能體現出其意義,正如本屆奧運會的口號,“激勵一代人”。
四、“歡樂”。從開、閉幕式的設計上,世界領略了倫敦人所表現出來輕松與歡樂。不在乎隊伍是否站成一條線,也不在乎個體表演是否完美無暇,場上的人輕松表演,運動員盡情投入,觀眾自在欣賞。狂歡的形式,讓所有人都沒了心理負擔。特別是閉幕式,幾乎就是一場盛大的巨星演唱會,場上的大人小孩肆意表演,歌星傾情投入,身邊的觀眾直呼過癮。
王申:新扎體育攝影記者的倫敦“解牛”之路
新扎,即為新手,雖然從事新聞攝影近9年的時間,但說到體育攝影,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人嫩手。拍攝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歷為零次,拍攝個別體育項目的經歷不超過5次,相關的拍攝經驗幾乎為零。所以我這個“體育攝影記者”的頭銜來得有些勉強,尤其和常年奮戰在體育采訪和編輯一線的體育組的同事們相比,簡直不能冠以這樣的稱呼。不過,在這次奧運的征途中,我也在認真學習、實踐,開始了我的“解牛”之路。
“解牛”,取自 “庖丁解牛”這個成語,出自《莊子》。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僅僅16天的賽事拍攝,當然達不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境界。但至少,我在“解牛”之路上邁著步子,滿懷信心地向前走。以下就是我作為一名新扎體育攝影記者的倫敦“解牛”之路。
一、準備篇
當我獲知自己有幸成為31名佩有EP證件(倫敦奧組委發放的官方攝影記者證件,可在除開閉幕式和籃球美國隊比賽外所有的賽場里拍攝)的新華社攝影記者之一,除了激動外更多的是忐忑。忐忑自己能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賽事的拍攝,忐忑自己拍的照片能不能出彩,忐忑自己能不能對得起這張來之不易的EP證件。
過多的忐忑只會增加焦慮的程度,不如好好做些功課來得實惠。于是,我上倫敦奧運會的官方網站上查看項目的介紹和安排;搜索前輩們的拍攝經驗分享;向社里的各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們請教問題。直到大約5月底的一次倫敦奧運會賽前培訓會,我的心里才算有了底。在這個培訓會上,前輩們精心制作編排了倫敦奧運會采訪手冊,里面信息可謂應有盡有,從奧運會賽事項目的拍攝時間、拍攝人員安排到拍攝要注意的重點一一列出,甚至把我們在倫敦的吃、住、行安排都簡明扼要地寫了出來。會上還發放了兩本書籍供大家學習,一本是雅典奧運會上新華社攝影記者的優秀圖片畫冊;一本是在業界享有盛名的《體育攝影三十六計》,詳細介紹了36個主要體育項目的發展歷史以及拍攝技法,是新華社資深體育攝影記者多年來的實戰經驗集錦。會后,我仔細閱讀了這兩本書,開了眼、安了心。
中國人常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體育攝影記者手中的糧食就是相機、鏡頭等攝影器材了。社里為所有上奧運會的攝影記者配備了最頂級的設備,我也有幸最先使用了佳能EOS—1D X相機和最新的300、400毫米定焦“白炮”。我攜帶的器材包括:兩臺佳能機身、300、400毫米定焦頭、17—35、24—70、70—200毫米變焦頭、閃光燈兩只、5號充電電池12節、各種線纜、彩色膠帶、獨腳架、大容量電寶、手機兩部、筆記本一臺、CF卡和讀卡器、鏡頭防雨罩兩個、名片、彩色水筆、防盜鎖、松下GF1微單相機和徠卡鏡頭、接線板和轉換器、卡塔相機背包一個,創意坦克登機箱一部。
在生活保障上,我帶足了衣服,水杯、拖鞋、靠枕、藥品和一些零食。到了英國發現自己的決策是明智的,英國吃的那么差而中國小商品那么便宜。
二、采訪篇
倫敦奧運會被稱為史上最快樂的奧運會,這對于觀眾和游客是一點不假,可作為奧運會的攝影記者,尤其是穿著卡其色攝影背心的攝影記者,日子可就沒有那么好過了。奧運會對待攝影記者等級森嚴:1000號以前的攝影背心為藍色,被發放給美聯、路透、法新、Getty等機構;1000號以后的攝影背心為卡其色,被發放給其他的機構。我拿到的是普通的卡其色背心,這也意味著在關鍵比賽的關鍵位置上,我很有可能不會被官方考慮。遇到這樣的問題,認命是不行的。我的思路是這樣的:我天天去拍,天天在攝影經理眼前晃蕩,以認真的態度、勤奮的身影和真誠的心去打動他。
分配給我的主項是拳擊。這意味著我每天的工作時間是中午1點半到夜里11點半,直到奧運閉幕;這也意味著我將有幸見證第一次進入奧運大家庭的女子拳擊手的風采;這還意味著,我必須盡可能多地拿到中國隊關鍵比賽的特殊攝影位置。
拳擊的特殊攝影位置被稱為“RINGSIDE”,也就是拳臺邊上的位置,這個位置最多能容納6個攝影記者,通常攝影經理會固定安排5個穿藍色攝影背心的記者,此外還有1個機動藍色攝影背心,這個機動名額會根據比賽雙方的國家來分配。除了這個“RINGSIDE”位置外,場館還在東南西北的四個方位的不同高度安排了約150個攝影位置,但這些位置能夠拍到精彩照片的幾率遠遠低于特殊攝影位置。
拳擊和田徑、水上、體操相比,不算特別熱門的項目,在小組賽階段去拍攝的攝影記者不多,通常只會有不超過5名的攝影記者,有些人只拍了要拍的運動員之后就匆匆離開。而我,幾乎是從頭拍到尾的攝影記者。我勤奮的身影果真被攝影經理David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在16天的拍攝中,我拿到了中國隊三分之一場次的特殊攝影位置,最為關鍵的是鄒市明的決賽那場,我自豪地穿起了藍色攝影背心,拍到了鄒市明走下拳臺和妻兒分享金牌喜悅的獨家照片。
三、總結篇
回顧倫敦奧運會,有太多的經驗可以總結。
“神器”的助力:我有幸使用佳能EOS—1D X相機見證了倫敦奧運會的奇跡。談談我對于這部傳奇相機的使用感受:1.約12張/秒高速連拍和最高約14張/秒的超高速連拍,讓我不用太費力就能捕捉到幾乎所有的精彩瞬間。拳擊項目拳手出拳速度迅速,腳步移動頻率高,但高速連拍可以游刃有余地在人類極限的運動頻率中取得勝利。2.有效像素約1810萬全畫幅CMOS圖像感應器和搭載兩塊具有強大信息處理能力的DIGIC 5+數字影像處理器的高畫質,讓我在距離較遠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通過剪裁獲得較高質量的圖片。3.鎂合金機身與防水滴防塵性能讓我在雨水豐富的倫敦可以無需太顧忌在雨中拍攝。
不要輕視小物件:這次奧運會,日韓記者給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雖然西方人分不清中國、韓國和日本記者的區別,但你會發現,每場比賽,日韓記者來得最早,以便占據有利位置。這當然是職業精神的體現,但他們手里的小物件也的確幫到了他們的大忙,彩色膠帶就是其中的一個。彩色膠帶可以把名片、獨腳架等緊緊地粘貼在攝影位置上,彩色膠帶可用來區分不同的線纜、把讀卡器貼在電腦面板上,還能捆綁攝影器材拉桿箱的輪子,減少磨損。
情感投入:情感不僅是一張好照片的必備因素,也是獲取拍攝機會的法寶:記得新華社一位前輩講過,如果連自己都弱化自己,就不要指望別人能夠看得起你。是啊,在倫敦奮戰的日子里,最大的困難是官方對你的輕視。因為輕視,你拿不到好的攝影位置,尤其在關鍵場次中的拍攝就更舉步維艱。但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你掌握了認真、勤奮和真誠這樣的世界性語言,在任何一個角落里,都會被有心人看得見、記得住。
沈伯韓:奧運“新兵”的倫敦之行
作為一個入行8年的新聞攝影人,參加奧運會報道,一直是我的心愿。那瞬息萬變的賽場,激情四射的運動瞬間,運動員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所展現的頑強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完成報道工作對記者綜合能力的挑戰,無不吸引著我。回望在倫敦奧運賽場的日子,我想說說自己拍到的幾張照片。
【畫面一:福原愛在比賽中準備發球】
福原愛是很受乒乓球迷關注和喜愛的一名日本球手,這場女單四分之一比賽對她來說至關重要。而面對強大的對手丁寧,其壓力可想而知。這也是一場打得很艱苦的比賽,雙方你來我往,比分交替上升,賽場氣氛很是緊張。一次交換場地后,福原愛背對著我的鏡頭,一般情況下是沒什么可拍的了。然而透過長焦鏡頭,我突然發現了她纖細的手指上涂著漂亮的指甲油,一時間,我覺得這些美麗的手指仿佛是戰場焦土邊開著的小野花。再仔細觀察,其食指上還別致地涂著日本國旗的圖案。那一刻,周圍彌漫的“生死存亡”的焦灼氣息被她女性的柔美與融入日常細節的愛國情懷慢慢消解。我也從這小小方寸之間,看到了一個人,一個女人的存在,她不僅僅是奔波于攻防之間的運動員。
【畫面二:王皓與莊智淵在比賽中對攻】
乒乓球是我此次倫敦奧運會拍攝的重點項目。看著選手們一個個被淘汰,比賽用的球桌從4個減為1個,一對選手的成與敗,可能都無暇去唏噓感嘆一番。對于像我這樣穿著土黃色攝影背心持有普通拍攝許可的攝影師來說,只有場地外圍的兩邊和看臺有位置可以拍攝,而靠近場地的好位置只有穿藍背心持有特殊拍攝許可的6個機構的攝影師才能“享用”。我一直想拍一張能表現乒乓球選手之間你來我往各有攻防的照片。就在我于比賽間隙轉移到一個平時不太常用的位置時,“奇跡”出現了:“藍背心”們都在比賽中間趕著去發稿,平日總是擋在鏡頭前負責直播的攝像師也鬼使神差地站到了一邊去拍攝教練,眼前只是一片干凈的黑色背景、裁判和選手。抓緊時機嘗試了若干次之后,我終于等到了這張照片:多重曝光技術的運用勾勒出雙方攻防的整個過程,而通過拍攝位置的選取隱去球桌,又讓選手仿佛置身于一個虛幻的舞臺。留下的只是競技之美。
【畫面三:羅曉娟和德國選手索贊斯卡在女子重劍比賽中】
毫不掩飾地說,這是我向我的“偶像”之一大衛·伯內特(David Burnett)致敬的一張照片。提到體育攝影,我們所能想到最多的就是那些被攝影師千方百計凝固住的“瞬間”——打破紀錄之后的歡呼,與勝利擦肩而過的嘆息,展現運動員軀體力與美的那個動作,觀眾觀看比賽時與眾不同的反應……然而,當我們用越來越快的快門、焦距越來越長的鏡頭,把視線一步步向那些被攝者拉近、拉近、再拉近的同時,我們卻發現“體育競技中的成功與失敗是在何地、又是怎樣發生的”這些對于觀者來說也許更為重要的信息,在那些美輪美奐的體育攝影作品中缺席了。更不用說對于“體育與人、運動會與舉辦城市之間的關系”等等更為本質性的命題的探討。然而,大衛·伯內特的體育攝影作品將這些丟失已久的東西重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因此他的照片往往更加“寬闊”而耐看。在倫敦奧運會期間,我也在嘗試著“退后幾步”,將視線放得更寬,以期能看到更多。這張照片只是一個小小的嘗試:移軸鏡頭將焦點更加集中在了我們較為關注的選手身上,周圍場地上的選手如此“配合”地放下了手中的劍,讓中德選手之間的爭奪更加吸引人。這也是他們給我的一個“禮物”。
【畫面四:巴西選手納巴雷特在教練的幫助下準備比賽】
編輯將這張照片取名為《冠軍的支點》,我覺得他/她是懂我的。我想要表現的,恰恰就是在那即將開賽的一瞬間,選手與教練之間的關系。在拍攝體操比賽期間,我常常在想,那些運動員通過一個高難度的動作將自己置身于體育館高處的黑暗中時,他們在想什么?會有那種“高處不勝寒”的孤寂之感嗎?會有對動作失敗的恐懼嗎?抑或是腦海中一片空白,只是下意識習慣性地完成一套動作?對于照片中的納巴雷特來說,對面的那些燈直直照過來,恐怕會有些晃眼吧?吊在兩個環上,他又會看到怎樣一番景象?……若是有機會,我真想親口問問這些“簡單”的問題。
奧運漸漸走遠,英式早餐里番茄醬煮黃豆的滋味也慢慢從味蕾中褪去,只有翻看這些照片,方能回想起那些日子、那些賽場、那些人、那些吶喊、那些唏噓。我心存感激,置身于新華攝影人這個集體,讓我有了這些豐富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