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智能拍照手機作為一種攝影器材,擁有手機,人人都可以是“攝影記者”。2005年7月倫敦地鐵大爆炸時用手機拍攝的現場圖片登上主流媒體頭版便是最早也最經典的詮釋。然而,如果把智能拍照手機作為一種集拍攝和發布圖片為一體的平臺,人人也可以繞開“攝影記者”。在當今網絡媒體環境下,普通人作為信息發布源頭,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常見,尤其是面對災難、危機和重大公共事件時,普通人用手機拍攝的新聞事件照片未必都會經過傳統媒體發布和傳播。
新聞學有一個概念,叫作“公民新聞”,又稱為草根新聞(grassroots journalism)、開放源新聞(open source journalism)、參與式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要義就是普通人參與或發起新聞事件報道。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拍照手機的普及,普通公眾可以借助更廣泛的渠道和更自由的方式發布自己拍攝的新聞圖片,手機攝影逐漸成為了“公民新聞”的重要工具。
從幾個案例談起
2011年6月23日,北京突降十年來罕見的最強降雨,部分地鐵站進水,《中國日報》分派五路攝影記者趕赴不同地點采訪拍攝,最終卻選擇了一張在新浪微博上由網友“水葆拉”發出的“地鐵瀑布”圖片作為頭版配圖。(圖1)
2008年8月7日,劉翔因傷告別倫敦奧運會,翌日的《東方早報》頭版刊發了一張北京地鐵員工用手機拍攝并上傳到微博的照片,描述了乘客駐足觀看劉翔摔倒在倫敦奧運賽場的情形。(圖2、圖3)
2011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于建嶸教授利用微博照片成功幫助一名母親尋找到失蹤的孩子,并專門建立了“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微博,得到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目前已有幾十萬人參與其中,不斷有人上傳圖片和轉發、評論,從單一事件演化為了社會公益活動。
前兩個案例顯示了手機攝影被媒體所關注,成為新聞圖片報道的新信源。然而再稍進一步去看就會發現,這些手機影像在媒體報道前,就已經通過其他方式傳播了出去,并且擁有相當數量的點擊率,“圖片編輯”只是在事后找到了這幾張手機照片而已。拍攝者并不再像2004年的東南亞海嘯或2005年的倫敦地鐵大爆炸時那樣,僅僅是傳統媒體的“平民記者”,而完全成為新聞現場圖片的發布者。在第三個案例中,這種自發布的形式再次升級,人們用手機隨手拍的目的就是傳播訊息、引發改變。
手機攝影如何助力公民新聞的發展
手機攝影如何助力公民新聞的發展?這得從一個基礎的問題開始,那就是我們為什么需要攝影記者?簡單而言,可以分為三個點:一是受眾對于新聞現場照片和與新聞相關影像的需求,二是攝影記者具備獲取影像的職業素養,三是新聞媒體對于影像發布渠道的壟斷。手機攝影助力公民新聞主要是從后者談起。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媒體人就已發出“讀圖時代已經來臨”的呼聲。進入21世紀,“無圖無真相”也早已成為社會流行語。這一方面使得攝影記者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不斷攀升,一方面又使圖片獲取渠道不斷拓寬。手機攝影成為新聞圖片的來源之一。但是,在它剛起步的時期,限于圖片編輯能力和發布能力,普通人拍攝的手機影像更多地還是以供稿的方式交予媒體。2004年11月對東南亞海嘯的報道就是一例,英國《獨立報》曾觀察到:“制片人與專業新聞攝影師常常發現他們自己不是被送到災難現場去抓取災情,而是被發派到機場,去等待那些生還的度假者帶回災難發生時他們所拍攝的影像。”
可是,公民新聞在本質上是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傳播信息而無需依賴傳統意義上的媒體。這不僅關乎拍攝技術,更與發布渠道有關。如今的智能拍照手機,并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只是一個搭載攝像頭的工具,而是一個集拍攝、圖片處理和圖片發布的整體平臺。2012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我國手機網民數量已達到3.88億。而其中又有相當比例的人會把手機拍攝的照片直接上傳到網絡。在這樣的環境中,普通人參與新聞報道已經不僅是充當“線人”的角色,普通公眾拍攝完新聞圖片也不必再等待媒體采編人員來幫他們發表。
公民新聞并不肇始于網絡時代,但網絡確實讓自媒體的形式更加豐富,言說和表達的權利有了更多的渠道保證,手機拍到的影像得到了更廣的出路。至此,我們有必要將目光轉向微博。單條微博對直接發布文字有明確的字數限制,對上傳和發布圖片卻顯得相對寬松,因而一般微博的文字內容都具有高度概況性,圖片則成為主要的閱讀興趣點。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在2010年出臺的《中國社會輿情應對能力評估分析報告》中曾指出:微博作為新的傳播渠道,已經在輿論應對中體現出一定的影響力。而這正是公民新聞概念的體現。
與以往BBS或博客等內容載體比較,微博與手機的聯系更為緊密,進而為手機攝影助力公民新聞的繁榮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上文中提到的三個例子都與此相關。更為直接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2010年11月4日,網名為“麗江大松”的網友發出一條呼救微博:“邵懷高速大巴車翻!求救!我們人手不夠,快聯系邵陽派救護車來。”同時配有手機拍攝的現場照片(圖4),引起網友廣泛關注;再比如2011年4月29日,上海地鐵一號線發生一起自殺事件,用手機拍攝的事發現場照片和自殺主人公的急救照片在第一時間被網友上傳于新浪微博,成為當天最受關注的新聞之一。
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手機微博用戶數增至1.70億,雖然他們不可能全部是新聞發布者,但所有人都可能會成為新聞的轉帖和評論者。特別是對于突發公共新聞事件,可以說,手機影像的傳播速度和影響范圍已經超過了任何傳統媒體所能達到的程度。
當然,無論微博,還是手機影像的傳播,仍舊處在一個發展上升期,期間總會存在諸多問題,如消息的可信性、客觀性、輿論導向的正確性等,這些仍在學界和業界存在爭議。但是新聞傳播環境發生變化,也確是無法回避的事實。或許,公民新聞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而手機攝影已深深地介入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