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中下旬,幾乎在同一時間,兩個大型iPhone攝影展分別在中國廣州和美國洛杉磯舉行。這雖然是一個巧合,但也從側面證實了“手機攝影時代”的到來。由曾翰策劃的“城市閃影”iPhone攝影展,雖然不是國內第一個iPhone攝影展,但可能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的,展出30多名攝影師的近200張iPhone攝影作品。而洛杉磯移動藝術節,是由美國的iPhoneArt.com網絡社區組織,積累了大量著名和非著名移動藝術家的作品,參與者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墻上”的手機藝術作品,在展覽、制作方面絲毫不遜色于專業相機拍攝的“大片”,它們在展現藝術家、策展人奇思妙想的同時,也引人思考。手機影像似乎正突破原有的疆界,邁向更廣闊的空間。
《城市閃影》:定義iPhone攝影時代
8月19日至9月2日,國內首個大型iPhone攝影展《城市閃影》在廣州TIT創意園的流行美首發空間開幕。該展覽由著名策展人曾翰策劃,展出30多名攝影師的近200張攝影作品,可能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的iPhone攝影展。
“iPhoneography,又一個攝影時代的開始?”——在《城市閃影》攝影展的展廳正中,懸掛條幅的黑色的大字格外醒目。策展人曾翰借用這個展覽,向觀眾和攝影界提出了他對“iPhone攝影”這一后科技時代攝影新動向的疑問與思考。
這“又一個攝影時代”,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不是由相機創造的攝影時代:手機,第一次讓上億、上十億的人都擁有了隨時隨地開“攝”的能力,將會帶來一個怎樣的攝影時代?
《史蒂夫·喬布斯傳》的作者Walter Isaacson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喬布斯生前希望重新發明攝影,而他生前發布的iPhone 4以及他的遺產iPhone 4s,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攝影:早在2011年6月,iPhone 4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照片分享網站Flickr里最熱門的手機,幾個月后,新推出的iPhone 4s就成了Flickr里第二流行的手機;而全球第一個“iPhone攝影獎”(iPhone Photography Award)早在2007年就已經建立。
對于一些攝影原教旨主義者來說,iPhone可能根本就算不上是相機,或者頂多比卡片機強一點點。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iPhone強大的拍照功能+豐富的攝影App帶來的可能正如喬布斯生前希望的那樣:“重新發明攝影”。拍照+后期處理+即時發布到社交網絡,不僅將主流攝影師與媒體采用的“拍攝+PS+出版”過程一下子縮短到了幾分鐘,更重要的是將拍攝“決定性瞬間”的創作與發表能力一次性交給了無數原本對于攝影敬而遠之的普通人。
“攝影師是偵察、跟蹤、巡游城市地獄的孤獨漫步者的武裝版。”蘇珊 · 桑塔格在《論攝影》中借用波德萊爾筆下的“漫步者”形象這樣來描述攝影師。那么,如今的“iPhone攝影師”,無疑就是“偵察、跟蹤、巡游城市地獄的”,持有隱秘武器并精通偷拍術的孤獨漫步者。這次“城市閃影”展出的就是這樣的一批閑逛者“偵察、跟蹤、巡游城市地獄的”影像記錄。其中有南方周末攝影記者王軼庶的《日本之旅》組照、Lonely Planet中文團隊成員達達ZEN的《路影記》、秦銘延充滿浪漫情調的《每日一巴黎》、黃杰暗黑陰郁的膠片感影像《城市動物園》、黎文地鐵偷拍主題的《Cityspy》……這次參展的攝影師,既有專業攝影師與新晉攝影師,也有所謂的攝影愛好者,甚至完全不會用相機拍照的“純iPhone拍照者”。
如果不是“iPhone攝影展”這個名稱,這個展覽很容易讓人認為它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城市影像攝影展。因為在展品制作上采用了最專業的藝術微噴技術,也是國內第一次用專業攝影展制作方式來呈現iPhone攝影作品,讓到場的觀眾直觀地意識到“iPhone攝影”已經具備的不可忽視的攝影創作能量。而嚴肅裝裱與調皮展示的混搭、專業攝影師與只署網名昵稱拍照者的混居,既像是對“人人都是攝影師”的鼓吹,又像是對“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調侃。
在開幕式上,舉辦了一場開放式的iPhone攝影分享會,由策展人曾翰、城市畫報執行主編黎文、閃影聯合創始人風子、媒體人李國慶、攝影師楊長虹、令狐補充等嘉賓與現場觀眾一起,就iPhone攝影引發的各種議題展開了激烈有趣的討論,諸如“iPhone攝影會改變攝影史嗎?”、“為什么新聞攝影記者更容易成為iPhone攝影浪潮中的中流砥柱?”、“iPhone攝影引起的更大范圍的攝影泛民主化會帶來什么?”等等。
正如從相機誕生之日起就誕生了“攝影到底是工具還是藝術”的爭議,iPhone攝影帶來的是“用它到底是玩還是創作”的疑問。在這次議題不斷的分享會討論中,至少有一點獲得了共識:iPhone攝影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將傳統的“拍攝+后期處理+出版或展覽”模式,改變為1分鐘就可以完成的“拍照+攝影App處理+社交網絡發布”模式,正在形成一種新的影像創作與消費文化,可能才是最具顛覆性的變革。
洛杉磯移動藝術節:iPhone攝影的藝術盛會
在iPhoneArt.com,每天都有許多令人驚奇的優秀作品上傳。Daria Polichetti和網站的另一個創辦者Nathaniel Park于是有了創辦移動藝術節的想法。當下,Instagram等社交網站定義了人們對于移動藝術的看法,而洛杉磯移動藝術節的目標,就是展示移動藝術更廣泛、更豐富的內涵。
洛杉磯移動藝術節,并非只是“把照片掛上墻”那么簡單,這些作品和我們在Instagram、Flickr或Facebook上看到的照片截然不同。創辦者們想要向人們展示手機攝影真正的可能性,而Daria Polichetti認為他們已經做到了。許多人走進展廳都會問:“那些用手機拍的作品在哪里?”只有很少的人能看出自己四周的作品都是用手機拍的。說到底,這不是關于手機,不是關于社交網絡,而是一場關于藝術的展覽。
此次洛杉磯移動藝術節上售出了68幅作品。這些作品的購買者從高端收藏家到普通藝術家都有。價格從100~1000美元不等。許多人都發現這是一個全新的藝術市場,充滿多樣性和創意。IPA將會推出iPrints商店,一個針對移動藝術家的高端銷售平臺。向公眾開放的iPrints畫廊將會成為這樣的一個展覽空間:只有最好的藝術家會被邀請展出并銷售他們的作品。影像將會用博物館收藏級工藝制作,并配以手工畫框。這個網址還在測試階段,可是我們相信一旦開放,它將成為購買頂級移動藝術家作品的最佳場所。
Daria Polichetti認為,不論在娛樂、社交網絡、商業,還是藝術領域,手機攝影顯然都占有了一席之地。Instagram證明了手機攝影用于社交網絡能多么流行。但是在IPA,他們會持續關注手機攝影中藝術的那一方面。這個網站將致力于讓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購買者走到一起,幫助新手適應這個媒介,并為各種水平的藝術家們創造一個互相切磋,完善作品的平臺。這個獨特、友好的社區,目前擁有超過5000名成員。其中既有專家級的人物,也有普通愛好者。在IPA,這些人一起工作來拓展移動藝術的疆域,互相幫助改進作品,并為這個媒介創造新的機遇。
在洛杉磯移動藝術節的一周中,也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工作坊,教藝術家們如何使用影棚燈光等設備,以及如何拍攝單獨的元素然后進行合成。還有關于人體攝影的工作坊。此外還有座談、外拍活動,以及講述如何使用多種應用和工作流程的講座。如果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以查看www.iphoneart.com/lamaf/。
本屆洛杉磯藝術節推薦展覽
植物燈箱
進入植物學觀測臺,另一種嘗試讓人眼前一亮,作品被“從墻上摘下來”,圍繞觀眾形成一種全方位的體驗。策展人Daria Polichetti和藝術家Kimberly Post Rowe、Adria Ellis合作,將“植物花園”里作品的片段組成了“植物燈箱”展覽。坐在老式的公園長椅上,周圍是栩栩如生的雕塑,享受美景、寂靜和植物光影帶來的視覺沖擊:回收來的格窗玻璃里是漂亮的植物“標本”,影像被做成燈箱片,裝點著窗戶美麗而古老的結構。我們必須時常提醒自己身邊環繞著美麗,這些細節照亮了我們的生活。
達蓋爾銀版攝影法作品集
洛杉磯移動藝術節的一個獨特之處,也是備受贊譽之處在于:它將頂尖的、多種可選的印刷技術引入進了移動藝術的世界。
在當今這個社交網絡和圖片共享網站的時代下,很多蓬勃發展的攝影師在影像印刷方面都沒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經驗。而在展覽中,藝術節制作的是博物館收藏水平的高品質作品,裝裱在手工制成的畫框內,印刷在鋁面上或玻璃上,甚至還用“達蓋爾銀版攝影法”將作品印制在通常用在望遠鏡里的鍍膜鏡片上。這些彩虹般閃光的表面和材料的反光性質可讓光線穿透,特別是在照片較薄的部分,讓這些詩意的影像看起來栩栩如生。如同藝術節上其他許多項目一樣,這是一個藝術家的集體實驗。傳統攝影師用具有歷史感的美學眼光創作影像,而洛杉磯移動藝術節上,攝影師應用了新的技術,又用古老的工藝讓人回憶起火棉膠法和達蓋爾法工藝 ——那是攝影的本源。
老古玩店
洛杉磯移動攝影節將移動攝影師和藝術家們的作品搬到線下,掛在了傳統的畫廊展墻上——這對很多人來說是第一次。在經過對博物館空間、環境以及對當代作品展出方式進行考察后,藝術節的主創者們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老古玩店”(出自狄更斯的同名小說),以此吸引觀眾的目光。
來自Huelva博物館
2012年2月,5位移動藝術家首次被邀請到在西班牙Huelva博物館舉辦的著名的年度國際攝影節,與羅伯特 · 卡帕、亨利 · 卡蒂埃—布列松等大師一同展示他們的作品。其中Helen Breznik, Carlein Van Der Beek 和 Alan Kastner在洛杉磯移動藝術節上展示了他們的最新作品。該展覽的組織者Manuel Carcia Quintana也展示了他的作品。
當進入狄更斯筆下光怪陸離的世界中,這個世界好像19世紀古玩商店的電影場景。你可能不得不在蒸汽朋克雕塑和金屬肋骨間穿梭來去,但這些手機影像只要進入你的眼簾就能將你吸引。大幅的iPhone照片,其中一些高達4英尺,都鑲嵌在古老而精致的復古畫框內,以沙龍風格懸掛在維多利亞風格的壁紙和墻板上。一個古董柜子里填滿了雕塑和攝影紀念品。歪斜的椅子、顯微鏡、潛望鏡等工具為觀賞藝術的“工作坊”鋪設了舞臺,這里堆滿了落滿灰塵的書卷和藝術家進行交易時會用到的工具。這些場景對于當代的手機攝影者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倒影
在大海粼粼的波光中,藝術家的自拍肖像成了Helen Breznik這顆移動藝術新星藝術探索的最新象征。生活如戲,在這出戲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時強大威嚴,有時敏感保守,Breznik引人注目的自拍肖像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個新鮮的故事和世界中。作品《倒影》引領著我們深入到海平面以下,進入一個田園般的夢境世界,創造了一種新的真實。
附:洛杉磯移動藝術節的前世今生
Daria Polichetti/文
2009年首屆移動攝影節舉辦之時,iPhoneArt.com網絡社區(以下簡稱“IPA”)還處于醞釀階段。當時我和我的伙伴都是好萊塢視覺效果產業的“老兵”,都曾在Kyle Cooper所擁有的Prologue 電影制作公司工作過。Kyle Cooper是個創意天才,他將片頭制作轉型成一個生機勃發的產業。我們在他的企業里做過導演、電影攝影師和視覺特效藝術家,工作范疇囊括故事腳本、概念藝術、電影后期、節目秀和字幕制作等方面。在這些工作之后,我們開始注意到一些新的東西:我們的辦公桌上漸漸出現一些有意思的新圖片,并開始加入我們視覺效果的世界。但這些圖片不是由Nuke、Maya、Shake或Flame等合成軟件制成,也不是通過Photoshop創造的。很難相信,這些微小的、如寶石般閃亮的新圖片竟然來自某個人的手機。這就是后來一切的開始。
在iPhone占領Flickr之前,在iPad問世之前,在Instagram的概念誕生之前——我們就已經用500美元購買了iPhoneArt.com這個域名。沒有項目預算,只是邀請人們在網站上分享他們用手機創作的作品。這個小額資本的實驗性網站在2010年底上線,那時我剛剛學會如何進行簡單的編碼。最初,只有少量零散的圖片上傳到該網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站開始有了一定的影響力。藝術家們開始在網站上交流和分享,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這個網站上出現。
到2012年,IPA已經有了5000名藝術家上傳的10萬余幅作品,其中50%來自美國以外的50個國家和地區。IPA還代理了這個新興行業中大多數主流的手機創作藝術家的作品。事實上,上傳藝術作品的質量已經遠超過了這個剛起步的網絡平臺的質量——洛杉磯移動藝術節的想法也是這樣產生的——出于將近年產生自這個新興媒介的成就聚集在一起的愿望,將這些作品帶到線下,向世界展示。
出人意料地,洛杉磯移動藝術節成為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藝術盛會之一:來自世界各地30多個國家的240位藝術家參與其中。8月18日開幕式當晚,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和媒體在由老舊飛機庫改造的影棚和展覽場地內聚集。參加者來自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黎巴嫩、英國、葡萄牙、新喀里多尼亞等任何你能叫得出名字的國家。在8天的展覽中,有近2000人參觀了展出的600多件圖片、雕塑、影片和裝置作品。出于對藝術的興趣,來自全球各地的各種媒介形式的媒體,報紙、電視、廣播、博客等,都前來報道此次活動。
在這個活動中,你能看到當今世界最著名的移動藝術家的作品。例如藝術家Carlein van der Beek,他最近在《美國國家地理》2012年的畫冊《iPhone—Fotographie》中被評為5位頂尖的移動藝術家之一,書中對他進行了30頁的專題報道。也許你還能看到Helen Breznik的作品,他的自拍像與其他許多IPA藝術家一起,在今年的舊金山藝術博覽會上以“移動攝影獎獲獎者”身份展出。事實上,今年西班牙的年度國際攝影節上,還有三位受邀成為僅有的五位展出作品的移動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在Huelva博物館的墻壁上被放大到巨幅尺寸展出,旁邊就是亨利 · 卡迪埃—布列松、喬治 · 布拉塞、羅伯特 · 卡帕、愛德華 · 斯泰肯等大師的作品。
此外,你還能看到一些來自非職業攝影師的作品。拍攝者從母親到獄卒,從來自黎巴嫩到新喀里多尼亞。這是一個集合了職業攝影師和初學者作品的平臺,他們互相借鑒、互相影響,來自世界各方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分類、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當代藝術的對話,這一切讓這個媒介本身——我們的社區,以及LA—MAFia成為了如此獨特和難忘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