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第8期我們在專題中介紹了很多國內的“相機玩家”。而在鄰邦日本,有一位名叫河野徹的先生也收藏了很多中國產的老相機。這些經典相機讓他聯想到了日本的工業發展史中的模仿階段,他也認為中國制造膠片相機的歷史,為后來的中國相機制造產業打下了基礎。
在這里我要講的不是現在席卷世界的數碼相機,而是用膠卷攝影的傳統“老式”相機。數碼相機雖然非常方便,但是對我這樣一直使用傳統相機的“保守派”來說,那種玩意兒還是讓我覺得缺點什么,對它們沒有那么喜愛。這好像父母對孩子的喜愛似的;聽話的不一定喜歡,而麻煩的更喜愛。相機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密切關系。我認為研究這些老式經典相機就是研究自己的歷史。
日本戰后,相機產業走過模仿階段,不斷發展,這對工業技術的復興和外匯儲備的獲取起到很大的作用,這一點與中國何其相似。
在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不少相機廠家在那里設立合資企業,性價比較高的“中國造”相機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不過是些便宜的相機”,在日本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偏見。但是中國的相機制造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上世紀50年代,便開始鑄就其產業基礎。[注]
脫離了長時間的戰亂,中國開始自力更生擺脫進口依賴,即使在“文革”期間,也依然堅持生產相機。改革開放后與日本和德國等企業的合資以及技術的引進,使中國的相機產業得到很大發展。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相機開始普及,收藏經典相機的人也多了起來。因為在中國長期生活的緣故,機緣巧合,我和中國老相機結下不解之緣,也從此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
2000年,我赴上海工作,辦事處位于市中心茂名南路的瑞金大廈,赴任不久,因為吃膩了辦公室的飯菜,有一天在外面飯館吃完午飯后,散步途中經過一家二手相機店,被櫥窗內一臺酷似徠卡的相機吸引,便不由走入店中。仔細端詳這臺像極了徠卡IIIb的相機,其機身上刻著“上海”二字。“這是‘上海58—1型’相機,是中國人民的徠卡,很珍貴”,店主老謝解了我的疑惑。據說,該款式生產量很少,不到兩千臺,很少見到。將近10萬日元的價格,讓我望而卻步,但此后,一有時間我便去那家店閑逛。
無巧不成書,在我公司方圓500米的范圍內,集中了一批二手相機店。在那里我結識了許多相機藏友,他們中間有退休的大學教授、當地的攝影記者、警察、公司職員。一有時間,大家便在一起交流,我對中國相機的興趣與日俱增,知識也不斷豐富。
在一位徠卡相機藏友的幫助下,我終于入手一臺品相較好的“上海58—1型” 相機以及很少見的第一批該款式相機皮套。1957年9月,上海鐘表廠成立樣本研制小組,開始以“徠卡Ⅲb”為模型進行研究生產。光學部分由長春光學研究所擔任,鏡頭得到了擁有專業研磨技師的上海吳良村眼鏡廠的協助,于第二年1月完成樣本機的研制。1958年3月,上海照相機廠正式成立,開始了被稱為“上海58—1型”同類型相機的生產。隨后,我又尋得了一臺“上海58—1型”的改良機型——“上海58—2型”相機,它的最大特點是在“58—1”的基礎上,對測距儀進行了改良,使用一個目鏡對焦,將閃光同步連接裝置設置在機身正面的左側。“上海58—2型”于1961年5月停產,據說生產了6萬多臺。據上海的藏友們介紹,“58—2型”粗略可以分為4個品種,可見雖然只有短短3年的時間,相機的生產卻得到明顯的發展和不斷的改良。
這就是我最初收藏的中國經典老相機,也拉開了我收藏和研究的序幕。
在我個人看來,集中了一個國家機械水平和技術結晶的相機,不只是單純地用來拍攝人物或者風景的工具,同時還能反映相機生產的那個時代的歷史以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和他們的生活。隨著我收集的不斷深入和積累,我現在手頭除了上述的“人民的徠卡”——“上海58型”相機,還擁有中國的初期出口機——雙反海鷗系列、折疊式相機“海鷗203”、具有代表性的單反相機“海鷗DF”和“珠江—S201”、在日本有較高知名度的由“老中青”三代通力合作研制的鏡頭快門機“鳳凰205”、“大豬頭”“小豬頭”、“華山”、“長城”、 “熊貓”、“孔雀”、 “華西”等記錄中國老相機生產歷程的各類相機及其鏡頭。
我于2003年回國后,在日本一家相機雜志社連續6期發表介紹中國相機的文章,因為很多日本人不了解中國的相機,所以該連載是首次初步介紹中國相機的文章。在文章中,介紹我的中國相機藏品的同時,我也介紹了每款相機的“時代烙印”,相機背后的故事,及相機所“見證”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賣給我“上海58—1型”相機的S君,一位小學退休老師,在他老舊的教師宿舍的2樓,小心翼翼取出一臺珍藏的徠卡M3的仿制機——“紅旗20”的初期型相機,“紅旗”是中國的革命旗幟,正如其名,該款相機生產于1969年國慶20周年前夕,初期只生產了10臺,大部分贈與了國家領導人。“在國外能賣到1萬美金以上吧,但這款相機是中國的驕傲,我并不打算賣掉。”S君說。不知道那臺相機現在是否還在他的手中,雖然我很喜歡,但是對中國來說,那是中國相機制造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應該格外珍重。
在對西方名牌相機進行模仿的那個年代,模仿品在中國國內受到歡迎之后,全國各地便會爭相仿制該模仿品。我在日本的連載文章中曾經提到“海鷗”系列的仿制品,是在中國各地的多個工廠以各種牌子進行生產的。中國加入WTO后,開始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但這對之前的相機產業是一個很慘痛的經歷。
我藏品中的單反相機“珠江S—201”由位于重慶的光學器械廠等組成的軍工廠復合體的公司于1972年開發,次年生產,國內非常受歡迎,1987年產量超過1萬臺,遠銷香港東南亞,是中國的名牌之一。但是,據中國朋友介紹,因為另外一家公司注冊了“珠江”商標,該公司便不能繼續使用了。出于無奈,10年左右的時間里,相機還是照舊生產,牌子改為“明佳”,打了許多廣告,效果卻很是不佳。1998年,該公司下定決心買回商標,最終以40萬元的高價購得,遠超當初9000元的預期價格。
在上海的幾年,我也經常到二手相機店、錢幣郵票交易市場和買賣古董的店鋪轉悠,得到了不少“寶貝”,收藏的相機和錢幣較多,我用它們與文獻資料進行對照研究。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斷地發展,很多人除了開始玩股票、投資房地產之外,慢慢把目光放在了收藏上。愿意為自己喜歡的東西花錢當然很好,可是把自己的愛好變為純粹的投資,往往會開始走入誤區。我認為收藏不單是為了投資,而應該研究藏品的來龍去脈,從追求內在價值的過程中得到快樂。
在我看來,現在研究錢幣發行的社會背景和歷史的書很多,而有關相機歷史的書卻很少。相機工業是輕工業的一部分,與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經濟、科學、軍事等各方面有密切關系,不應該只被單純作為收藏對象。希望中國的同仁們把收藏和研究聯系起來,向世界介紹中國相機的豐富歷史。
我只不過是一個外國人,沒有辦法全面得到有關中國相機生產的檔案和歷史資料,所以寫的文章難免存在不足之處,希望中國的同仁指正,同時期待有一天中國人自己寫出詳細的相機歷史研究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