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新聞網”新近披露,日本防衛省已在2013財年預算中,提出30億日元(約合2.34億元人民幣)的“長航時無人機系統研究項目”申請。據稱,該機性能類似美國的“全球鷹”戰略無人偵察機,飛行高度達到1.3萬米,續航時間為22小時,對經過日本近海空域的目標均可探測,如探測彈道導彈的發射。如果該項目獲得批準,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有望于2020年前拿出實用型樣機。
分析人士認為,日本防衛省新提交的戰略無人機開發案可謂“一石三鳥”:據日本《丸》雜志披露,早在2007年,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便在一本成果推介冊里大篇幅介紹過噴氣動力無人高空飛機,當時強調發展該機目的首先是技術論證,可用于高速監視乃至對敵遙控攻擊,但這一努力卻被政府以“自衛隊‘性質’是防衛,而不是進攻”為由否決了,如今,日本與中、韓兩國領土摩擦加劇,防衛省正好可以“變危機為契機”。
其次,日本與美國的“全球鷹”采購談判久拖不決,日本需要手里有“牌”,才能刺激美方盡快允售,形成屬于自己的監視網。
其三,日本逐漸放開《武器出口三原則》,防衛省希望通過戰略無人機的開發樹立品牌,拓展日本軍品外銷。
日本自研戰略無人機,絕非僅僅針對區區幾個熱門爭議島礁。日本《航空世界》雜志曾承認,日本急需攜帶高靈敏度傳感器的高空無人機從事早期導彈預警活動,如此才能發揮日本耗費幾百億美元營造的海基與陸基雙重反導攔截系統的作用。
日本防衛省曾經委托民間公司開發綽號為“航空指揮部”的國產導彈紅外探測和跟蹤系統,該裝備已于2007年12月在日本自衛隊的一架UP—3C型偵察機上完成測試,一旦與國產戰略無人機相結合,勢必將變成一具“會飛的反導天眼”,無人機到時可將捕捉到的敵方導彈尾焰等數據傳送給各種作戰平臺,引導開火攔截。
就情報獲取技術而言,日本自衛隊已經基本形成由衛星、偵察機、預警機、地面雷達及無線電監聽站、海上信號監測船組成的立體監視網,把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地區盯得嚴嚴實實。單就衛星偵察而言,2007年2月16日,日本完成了由4顆偵察衛星構筑的首套“情報搜集衛星網”,使其具備對全球進行監視和窺探的能力。這些衛星都是在距地面400至592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工作,這是標準的偵察衛星運行軌道,中國大陸、臺灣海峽以及俄羅斯遠東等都是日本偵察衛星重點監視的地區。未來無人偵察機的加入,將使日本的監視體系趨于完善。
也有分析認為,日本宣稱研制無人機只是向華盛頓“逼宮”而已,就如同日本大力渲染自己研發下一代戰斗機,為的是刺激美國盡快交付第五代戰機F—35。實際上,日本此舉反映出它渴望構建獨立情報監視體系的意圖。二戰后很長一段時期,日本在情報工作上一直依附美國,主要靠美國向其提供政治和其它方面的情報與情報分析成品,日本情報部門感到非常被動不便。有鑒于此,日本便強調將國防戰略由“冷戰型”轉向“威脅因應型”,即把防范外敵的范圍從日本陸地挪到遠離日本本土的海上和空中,并強調要建立獨立而強大的情報搜集系統。
按照日本憲法的規定,日本限制自身軍力的發展,遵守和平原則,也自稱“和平國家”。然而,日本近年來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已經開始背離“和平憲法”,日本的海、空軍事力量在亞洲名列前茅。隨著“做正常國家”、軍事強國,并成為政治大國的意圖越來越明顯,日本在軍事強國的道路上越來越激進,日本防衛省高層對改組和完善其對華情報工作體系已感到勢在必行。目前,日本自衛隊正著力建設既與美國系統相關聯又相對獨立的“防衛綜合數字指揮體系”工程,這是一個同時具有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偵察等能力的信息化網絡系統,它能夠讓日本自衛隊“獨立看中國”。
編輯|田亮 美編|黃浩 圖編|傅聰 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