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咖啡連鎖店星巴克最近成了熱門話題。據媒體報道,一杯最普通的星巴克咖啡,在美國的售價折合人民幣12元,在中國卻要賣21元。也就是說,國內售價要比美國高出約75%。無獨有偶,近期頻頻曝出進口奶粉在國內買要比國外貴幾倍、進口奢侈品國外價格比國內便宜一半等新聞。在中國買洋品牌,儼然已經成為凸顯國人“人傻錢多”的例證。
然而,被洋品牌“欺負”只是一種表面的感性認識,其背后隱藏的問題卻未必簡單:同一款產品在不同國家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差價?喝一杯貴75%的咖啡完全是非理性選擇嗎?如果能對這些問題稍作梳理,或許能對洋品牌店大欺客現象有更深入的看法。
首先,并非所有洋品牌都有懸殊的內外差價,一個典型就是麥當勞。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每年都會推出一個麥當勞“巨無霸”價格指數,以這個指數為標準,該雜志會推算出某國的貨幣是被低估還是被高估了。2012年,一個“巨無霸”在中國的售價是2.45美元(1美元約合6.24元人民幣),而在美國則賣4.33美元。顯然,單看售價,“巨無霸”在中國要比在美國便宜不少。這個例子或許可以說明,按照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某些行業的競爭態勢,某些產品在中國確實該賣這個價,無論比國外更高還是更低,并不意味著洋品牌都在欺負中國人。
那么,為什么某些洋品牌一到中國,價格就變得高了?這就涉及它在中國的價格構成,差價有可能是附加因素造成的,并非這些品牌自身的定價導致。以洋奶粉為例,很多數據顯示,不少產品在其國內生產成本的確較低,但漂洋過海運到中國來,就需要不少物流成本。此外,從廠家到經銷商,再到更下游的商家,每一層都要有利可圖,除了提高產品價格外,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
此外,中國較高的稅率也是很多洋產品價格高昂的重要原因。比如汽車,很多外國汽車在中國的售價是同款車在歐美市場的3到4倍,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汽車進口稅,稅率有時會超過100%。為何這些產品的稅率如此之高?有增加稅收的考慮,有保護國內汽車行業的因素,也有環保原因等,國外對不少進口產品也有類似的做法。
當然,消費者對洋產品的需求增長,也是導致其價格上漲的原因。例如,近年來中國的乳品企業由于丑聞不斷,形象掃地,一些進口品牌便備受追捧,價格上漲就成為必然;而對于時尚奢侈品而言,除了運費、關稅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這些品牌采取了“聲望定價”的方法抬高價格,即有意將價格定高,以彰顯商品地位,這也是奢侈品行業常用的策略,利用消費者崇尚名牌的心理,很多人就是以多花錢顯示身份,獲得自我滿足感。
以上種種因素,都造成了相同商品在不同地區售價懸殊的現象,這也是經濟學中的“價格歧視”。從商家的角度說,這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理性策略,其前提就是,商家可以把不同地區的商品分開銷售。如果有人能把美國的低價商品運到中國來,或者中國人能直接去美國買東西,那么這個定價策略就會受到嚴峻挑戰。事實也是如此,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通過代購或者直接出國的方式獲取商品,對國內高價位的洋品牌產生了不小的沖擊。今年,某些國際知名奢侈品牌在中國出現銷量下滑,恐怕與此不無關系。
雖然價格可以定高點,也不會有人坐飛機去美國喝便宜的星巴克咖啡,但是,星巴克們需要擔心的是同類商品的競爭。當中國消費者身邊出現更多品牌的咖啡店時,星巴克便沒有理由繼續保持如此高昂的價格,或者即使價格不變,也應該考慮讓消費者獲得更多更好的服務。簡言之,充分的市場競爭才是減少“價格歧視”的最好方法。要實現這一點,政府也可以有所作為,比如降低某些產品的稅率、鼓勵更多的自由貿易,或者采取一定的合法措施規范市場秩序。
從消費者的角度說,即使在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有限,但畢竟也是有選擇的:如果覺得洋汽車貴,可以買既安全又便宜的國產品牌;同樣,咖啡并不是中國人生活的必需品,為什么要去喝一杯比美國貴75%的星巴克呢?除非你認為獲得的滿足感比多花的這些錢更重要,否則,或許從今天你就應該說:再見,星巴克。
編輯|尹潔 美編|黃浩 圖編|傅聰 編審|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