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語
隨著科學的發展,很多未知的謎被一一揭開,但是還有很多現象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它為什么會這樣?在這些奇特的現象面前,現代人類的智慧顯得那么微不足道。
歷經20年考古發掘,我國考古學家近日宣布,在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至此,“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這個一直流傳在開封民間的神秘傳說,終于被考古證實。
考古資料表明,發現的6座城池基本處在同一區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最下面的則是唐代中原重鎮汴州城,其中城市規模最為龐大的,是一千多年前“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北宋國都東京城。
在今日開封著名的龍亭景區地下約8米深處,是北宋東京城的皇城遺址所在地,它分別與金皇城與明周王府紫禁城遺址相疊壓。內城是東京城的第二道城墻,它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礎上修建而成。考古勘測還表明,北宋內城較現存的開封明清城略小,其東西墻坐落在唐汴州東西墻之上,上層又與明清開封城相疊壓。其南北墻則分別處于今開封舊城區南北部一帶,殘墻距地表10米~12米。
繁華的中山路是開封市舊城的中軸線,其地下8米處,正是北宋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衢大道——御街,中山路和御街之間,分別疊壓著明代和清代的路面,這種“路摞路”的景觀還意味著,從古代的都城到現代的城市,層層疊加起來的數座開封城,南北中軸線居然沒有絲毫變動。
不久前,考古工作者在開封城墻西門大梁門北側發掘出一條晚清時期的古馬道遺跡,并在其下深約1米處,又發現了一段保存完好、清晰可見的古馬道遺跡。更令人驚奇的是,在第二層古馬道下約50厘米深處,又發掘出一條磚層腐損嚴重、使用時間較長、年代更為久遠的古馬道。三層古馬道上下層層相疊,以立體的形式真切展示了開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觀,再次為“城摞城”現象的研究增添了更為確鑿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