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就是要幫助我們把意義的世界,建成一個專業化的世界,讓我們可以專業地、內行地把握意義。
舍恩伯格的《刪除——大數據取舍之道》到底在講什么?
英美人寫書,總愛從細節到細節,進行無窮無盡的經驗歸納,就象素描一樣,一筆一筆地在相近的地方重復描摹。大家的時間都有限,讓我用演繹的方法,談談這本書的邏輯,就象速寫那樣,幾筆讓你看出畫的是什么。
大藝術家羅丹說,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東西。刪除,就是當大數據這堆石料越來越多后,去掉那些不要的東西。去掉不要的,為的是讓雕像留下來。雕像就是意義所在。
簡單地說,大數據的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義的留下來,把無意義的去掉。
這本書到此就可以算讀完了。
不過也許你還有五分鐘時間,那就可以聽我多說兩句。以便對這本書更加知其然。
《刪除》這本書為什么值得你讀?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來得恰是時機。
大數據剛剛興起,在你被數據灌滿之前,先教你如何刪除,省得你的硬盤和大腦,在數據海嘯到來后,成了無用信息的垃圾場。
《刪除》這本書的緣起,是2007年作者偶然產生的“有權被遺忘”這個靈感。作者的一位朋友向他鼓吹計算“無處不在”,他反其道鼓吹遺忘的重要,也就是不要讓數據“無處不在”。
大家都有這種體會,信息少的時候,腦子還清楚;等到信息爆炸后,腦子反而亂了。《刪除》這本書,象念經似的,反來復去就在重復兩個詞:記憶,遺忘。
這不奇怪,因為記憶與遺忘的斗爭,構成了數據的核心矛盾。正如作者所說:“在數字時代,或許人類發生的最根本的改變,就是記憶和遺忘的平衡已經反轉了。將信息提交給數字存儲器已經成為默認狀態,而遺忘則成了例外。”
過去數據過少的時候,想記、該記的沒記下來;將來數據過多的時候,想忘、該忘的忘不了。大腦就象倉庫一樣,沒用的東西占的地方太多了,就要清一清。《刪除》就在教你如何清掃大腦內的垃圾。
作者寫這本書,是為了向你說明“怎樣才能夠確保在數字時代的未來我們還會記得遺忘的重要性”;并為此“恢復我們遺忘的能力”。也就是不要讓亂七八糟的東西過多占據我們的大腦和硬盤。教給你的,相當于羅丹的石料去除術。
如果你還有十分鐘,我還想跟你談談,如何理解這本書的所以然。
如果你光就這本書讀這本書,可能也會被繞進去。因為作者把主要篇幅,都用在教你如何去掉石料中不需要的部分,但是并沒有講透石料中保留的雕像到底是什么。你只有明白你到底要雕的像是什么,才能明白去掉石料的所以然。
換句話說,你只有理解了大數據中,你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斷這種需要,才能舉一反三地明白到底為什么要去掉那些不需要的。否則,你如果是羅丹的話,就會一直鑿呀,鑿呀,一直鑿到石料都快沒了的時候,忽然想起:咦,我鑿它干什么呢?
直截了當地說吧,我的看法是,雕像就是指意義。意義是決定哪些數據值得保留(記憶),哪些數據需要刪除(遺忘)的根據。驗算一下,羅丹在雕塑的時候,不是在做刀削面,不是為了把東西全去掉完事,而是為了一件正事,這就是雕出像來。
大數據只是客體,本身并不能決定自己有用還是沒用。有用還是沒用,是相對于主體來說的。對人有意義的數據,就是雕像,就是該保存的回憶;對人沒意義的數據,就是應去掉的石料、就是該刪除的垃圾。對這個人有意義的,對那個人可能沒有意義。因此,不同的人,要根據自己認同的特殊意義,來決定數據的取舍。
智慧與非智慧,是取舍的結果。取有意義的,舍無意義的,叫智慧;取無意義的,舍有意義的,叫愚蠢。大數據因有意義而變得智慧,這就是取舍中“取”這一半的道,它是《刪除》說的“舍”的那一半道的所以然。合在一起,才是取舍之道。
進一步,取之有道,這個道可以點破了說。就是要明白在決定遺忘什么的時候,先明白到底要回憶什么。其中的道,在于柏拉圖意義上的回憶。
其實,回憶與遺忘,是歐洲文化中一個經典隱喻,有特別的含義。例如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愛比米修斯的過失》談的記憶與遺忘,就是這種意義上的。對柏拉圖來說,真正的回憶,不是對現世的回憶(即一件事一件事的回憶),而是對彼岸的回憶(即對“人是什么”的認同,也就是對意義的認同)。他在《斐德若》中說“見到塵世的美,就回憶起上界里真正的美”。還原到現實中來,就是各種回憶中與自己的存在意義最息息相關的回憶。在數據這堆石料背后,真正存在的“雕像”,就是人的意義本身。
羅丹心目中的雕像,反映的正是他所認同的意義。他根據這種認同,來決定“刪除”哪些石料,那一定是同意義無關的。
同樣,在未來的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是羅丹,他只需要保留那些可供“回憶”有意義事物的數據,而刪除那些無意義的數據。他刪除的對與不對,有效與無效,全取決于他是否認識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認識你自己”這句阿波羅神廟上的箴言,應該成為刪除行為的真正標準。
在現實中,意義又在哪里呢?可以說,在大數據時代之前,意義只存在于個人的心中,是以一種極業余的方式存在。我們這個世界可以分為物質功能的世界、貨幣價值的世界和意義的世界三個層面,前兩個層面中,我們都充分專業化了。但在最后一個世界中,我們還是業務的。
大數據就是要幫助我們把意義的世界,建成一個專業化的世界,讓我們可以專業地、內行地把握意義。
舉例來說,智慧城市憑什么智慧呢?當然不是靠數據的堆積就可以變得智慧,而是讓住在里邊的人更加滿意。
所謂滿意,就是滿足意義。怎么讓意義的滿足這件事變得專業化呢?業余的方法是讓老百姓四年或十年才表達一下他認同的意義是什么;專業化的做法是讓老百姓七天乘二十四小時,都可以用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不太滿意,非常不滿意五個選項,對城市服務者打分,讓他們時刻使自己明確自己做的事,同要實現的宗旨,要滿足的意義,還有多大的距離。如果天天看晚會,春晚不看也罷。如果政府與人民群眾天天進行意義上的呼吸,四年舉舉手走個形式也就罷了。社會就真正幸福和諧了。
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意義的賦值者。才是剔除了無用的石料后,留下的思想者本身。才是大數據背后的意義所在。
刪除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刪除,也就是知道你需要保留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