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情報機構中,克格勃無疑是極富盛名的一個。克格勃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間蘇聯的情報機構,以實力和高明而著稱于世。前身為捷爾任斯基創立的“契卡(Cheka)”,前蘇聯早期的情報機構契卡將總部設在彼得格勒(圣彼得堡)霍瓦亞大街2號,1918年蘇俄政府遷都莫斯科,契卡總部也在1920年遷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附近的盧比揚卡廣場11號。
克格勃的職權范圍大致與美國的中央情報局(OIA)和聯邦調查局(FBI)的間諜、反間諜部門相當,以實力和高明而著稱于世,在某方面甚至超過美國。克格勃建立于1954年。該機構可追溯到1917年12月蘇俄政府剛建立時成立的“契卡”,捷爾任斯基為第任首腦。在20世紀30年代,由亞戈達和葉若夫領導的內務人民委員部(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是蘇聯下轄的主要秘密警察機關,負責在斯大林主義時代的政治迫害。它執行過大量的法外處決、運作古拉格強迫勞動系統、執行將多個民族和被標簽為富農的平民放逐到人煙稀少地方的大規模放逐、防衛邊境、在國外進行間諜和政治暗殺、顛覆外國政府和在其他國家的共產運動中實施斯大林主義政策。NKVD也因下轄的國家安全主理事會(GUGB)是KGB前身而聞名。除了國家安全和警察功能外,它的一些部門也負責其他事務,如防火、國境警備和檔案管理等。成為“大清洗”的工具。冷戰期間,“克格勃”的職能過大,涉及國內的所有領域。自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繼承了克格勃的相關機構,但力量已經大為削弱。隨著俄羅斯經濟實力的逐漸恢復,為應對北約東擴、格魯吉亞等傳統勢力范圍的不斷被蠶食和國內分裂勢力抬頭的新局面,俄羅斯的情報機構開始重新納入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情報活動也重新活躍起來。
克格勃的情報能力有口皆碑。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現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當初也曾是克格勃的一員。
1999年12月31日晚,年邁的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宣布辭職,把總統寶座“讓賢”給總理普京。克里姆林宮敲響千禧年的鐘聲,俄羅斯步入“普京時代”。2010年5月,在莫斯科召開的一個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會議上,普京首次公開承認曾于1g85年到1990年間,作為克格勃特工在東德從事反西方國家的工業間諜活動。普京執政后,“克格勃情結”表現得尤其明顯,其治國方略和執政風格都受此影響。普京也毫不諱言;“始終以克格勃經歷為榮”。
絕大多數普京傳記中,都記載著普京童年和青年時期與人打架的故事。而在其自傳《第一人》中,普京也說,童年時期的他就是個“小流氓”。在年幼的普京看來,讀書并不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他樂于把自己弄成一個小混混的樣子。
與那時的“對手”相比,普京的年紀更小,體格也更弱小,但他絲毫不愿示弱。“如果有任何人膽敢惹普京,他會立刻跳到那個人身上,又抓又咬、扯對方頭發——他會想盡辦法,絕不允許有人以任何方式侮辱他。”普京的朋友們回憶說。
10歲左右,普京不再打架,他開始尋找其他方式揮霍精力。他曾嘗試過拳擊,但這被證明太痛苦了——在最初的幾次拳擊訓練中,普京的鼻子都被打傷了。后來,他又開始練桑搏。這是俄羅斯的一種格斗術,意為“無器械自衛術”,糅合柔道、空手道以及傳統摔跤的技法。
據說,決定練習桑博也與普京的抱負有關,因為他聽說克格勃希望招收來的新成員在徒手格斗方面技藝超群。“想象一下,在所有人都想當宇航員的時候,那個男孩卻想當克格勃。”記者娜格沃克嚴對美國《新聞周刊》說。
其實,在那個年代,普京的克格勃夢想并不像娜格沃克嚴形容的那樣特立獨行。“我讀9年級的時候,受到了電影和小說的影響,我開始有一種愿望,想為克格勃工作。”普京曾經對一名傳記作者說,“這沒有什么特別的。”
20世紀60年代,在蘇聯文化部門的大力宣傳下,秘密警察有著浪漫、甚至光輝的形象。普京12歲那年,一本名叫《盾與劍》的小說正是暢銷,其主人公正是一個在德國執行任務的蘇聯特工。普京15歲時,這本小說又被拍成極受歡迎的電視連續劇。普京顯然深受這部小說和電視劇的影響。
不過,《新聞周刊》認為,普京的“克格勃夢”或許另有“隱情”。報道稱,二戰期間,普京的父親曾被派往軍隊,與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印蘇維埃秘密警察組織一起工作,因此可以同時從火車車廂工廠和秘密警察組織領取薪水。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普京一家的住房條件相對較好。
1985年至1990年間,普京曾作為克格勃間諜在東德德累斯頓市工作過,他當時的公開身份是萊比錫“蘇德友誼之家”主任。
雖然普京從未刻意掩飾他的這段間諜經歷,但是在2010年5月的這番言論可算得上是迄今為止普京就該話題給出的最為坦誠的回應。在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的一次會議中,普京透露,至少他工作的一部分內容是在東德收集西方國家掌握的敏感科技和工業信息,而在得知自己傳回蘇聯的情報沒能用來彌補蘇聯和西方國家巨大的技術差距時,他感到越來越郁悶。
普京還感嘆說,他不明白為什么蘇聯科學家不利用他們辛苦搜集回來的情報。他說道:“我們真的很努力工作,一次又一次成功獲得新情報,但它們卻絲毫沒有派上用處。我們曾不斷詢問:‘它在哪?它們會在我國經濟的哪一領域發揮作用?’哪兒都沒有!它們根本沒有起到一點兒作用。”
普京在間諜生涯中,具體做什么,很少有人知道。曾與普京在東德德累斯頓克格勃分部共事長達5年之久的前蘇聯克格勃少校尤索爾澤夫在他的一本新書中,首次向世人披露了普京間諜生涯中鮮為人知的一幕。
普京當時的工作之一就是找出那些住得離美軍軍事基地較近的西德公民,在幫他們獲得探親許可證進入東德后,再伺機從中發展出可以幫助克格勃監視美軍動向的線人。
在德累斯頓克格勃分部工作期間,普京還參與了克格勃絕密的“光束行動”,該行動中克格勃監視的對象不再是北約或美英軍事基地,而是他們的東德盟友。莫斯科當時頻頻要求得到有關東德領導層的一切內部信息,以便可以知己知彼,去掉那些不合作的東德官員。
普京還試圖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刺探經濟情報的間諜網,以確保能為莫斯科收集到有用的經濟科技情報。
此外普京的工作還包括幫助外國克格勃間諜獲得掩蓋身份的假證件,譬如在德累斯頓身份登記局克格勃線人的幫助下,幫助外國間諜偽造護照等。
俄羅斯坊間曾有一段傳聞稱,柏林墻倒塌后,1989年12月的一個夜晚,東德游行抗議民眾搗毀了東德國家安全機關后,聚集到普京所在的辦公樓外,準備圍攻。當時,一名灰白頭發的克格勃人員握著手槍說:“這是蘇聯領土,任何人過界,我都會開槍!”后來大家才知道。這個人就是普京。但是普京在《墻》中更正說,自己從來沒有對群眾喊過話,“其中一個晚上,群眾確實靠近了我們所在的大樓,但并沒有發生沖突。”
柏林墻被推倒后,普京停止了在德國的間諜工作。“那時候,多數人都處于迷茫之中,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我那時想當一名出租車司機,就用我那輛在東德當情報官員時買下的俄產伏爾加轎車。”不久,普京向克格勃打了辭職報告,但未被批準。1991年8月20日,在“8·19事件”后的第二天,普京第二次打了辭職報告。這一次,報告被批準了。
在獲準辭職后,普京馬上找到在列寧格勒電視臺工作的朋友沙德漢:“我想坦白誠懇地講講我過去的工作,使之不再是秘密,并且沒有人能夠再以此來威脅我。”他們進行了長時間的談話,并承認自己“做過許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這是事實,很遺憾。”這次談話后來在列寧格勒電視臺播放了。此后,每當有人對普京暗示他的過去時,他就會說:“都說了,這一切大家都已知道了。”但大家知道的是全部嗎?
在普京被葉利欽定為“接班人”后,早已統一的德國情報部門試圖調查普京當年在德國的活動。但讓人震驚的是,在被接收的東德國家安全部的檔案中,有關普京的檔案已全部不翼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