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薩特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里,他認為香煙代表著“虛無”,而煙斗則象征著“存在”。他認為香煙是“虛無”的象征,是抽象的、沒有固有的特性、容易消失的物體;而煙斗則是“存在”的象征,他寫道:“煙斗就放在那兒,在桌子上,獨立存在著,平平常常。我把它拿到手上,我撫摸著它,注視著它,以使自己獲得擁有感。”有別于香煙與煙斗,雪茄卻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如果我們從人群屬性來劃分的話會發(fā)現(xiàn):抽香煙的人通常處于一種需要自我平復和安慰的狀態(tài);抽煙頭的人通常都處于一種思考的狀態(tài);而抽雪茄的人卻通常處于一種昭告其地位與權力的狀態(tài)。如果說香煙屬于平民,煙斗屬于智者,那沒有什么比雪茄更適合代表政客與商人了。何塞,馬蒂說:“雪茄煙是印第安人的雪茄煙葉,是思想家的慰藉,是想象豐富的建筑家對大理石旁的空氣和乳房芳香的陶醉。”雪茄那粗大壯碩的茄身,毫無疑問正是原始崇拜中的陽具,用屬于男性的威嚴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并不打算掩飾的欲望和權力。
雪茄的歷史
歷史上最早的雪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瑪雅文化。在被開發(fā)出的神殿里,墻上的浮雕和裝飾,明顯地描繪出吸煙的行為在那時的一些宗教典禮和儀式上就已經(jīng)開始了,而他們所抽的煙,正是雪茄的前身。Oigar這個字可能是從古語Sitar而來,意思是熏香或熏煙。
從海地、基斯蓋雅、古巴、巴哈馬和加勒比海上其他島嶼,直到美洲大陸的北部、中部和南部,雪茄煙都被證實了有著不同的語言表達。阿茲臺克人、瑪雅人、文內巴大斯人、奇佩瓦斯人、奧希布瓦伊斯人、克霍埃斯人、希巴羅斯人、阿勞科人、加勒比人和泰伊諾人都會使用煙葉,有的印第安人會在空曠的場地上燃起一堆篝火,團團圍坐后將煙葉紛紛投入火中,然后再用特制的中心挖空的植物莖管吸食煙葉燃燒后產(chǎn)生的煙霧。特別是在他們的宗教儀式中,巫師會各向天、地、太陽噴射一次煙霧,借此對天神,地神及太陽神表達尊敬虔誠之意,祈求豐收和獲得力量。整個儀式中煙霧繚繞,人人都吸著雪茄煙,個個都如癡如狂,神魂顛倒,悠然自得,產(chǎn)生了非常好的宗教效果。印地安人認為吸食煙草后產(chǎn)生的精神麻醉是超自然的狀態(tài),他們希冀在這種狀態(tài)下遇上精靈,獲得圣靈的啟示。煙草在部落中還起著藥草的作用,相傳一位奄奄一息的印地安公主在聞到煙草味后恢復了健康,所以印地安人又稱煙草為“還魂草”。部落間的戰(zhàn)爭中,如果一方接受了另方送來的煙草則表示雙方愿意和平共處,反之則會引發(fā)一場血流成河的大戰(zhàn)。北美洲印地安人平時在外出勞作和長途跋涉時會嚼古柯煙葉用來避邪,葉片中的古柯堿能產(chǎn)生刺激神經(jīng)中樞的作用使人精力旺盛,他們認為這就是力量的源泉。不過也正是由于長年嚼食煙葉的習慣而使大多數(shù)印地安人的面部表情生硬呆板。這也是嚼煙最早的歷史開端。
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無法確定煙草的種植源于何時,也許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科學家在原始人居住的洞穴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被燒烤過的植物葉片樣本,研究表明這些樣本并不是原始人用來遮羞的草衣,因而人們進行了大膽而又浪漫的推斷:在遠古時期的人們已經(jīng)懂得享受煙草的奇妙。雖然起源無從查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源于中北美洲古老燦爛的瑪雅文明中已經(jīng)有了關于煙草的記載。在墨西哥南部查帕斯州(Chiapas)的帕侖魁(Palciqiic)地區(qū)至今還保存有的一座浮雕,上面刻看身著艷麗服飾,手捧煙具的瑪雅神職人員,在如癡如醉的狀態(tài)中祈求太陽神。這與葡萄酒文化中的宗教畫“巴卡那”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座浮雕被公認為是歷史上現(xiàn)存最早的吸煙圖。當瑪雅文明瓦解后,散落的部落就將煙草帶到了南美洲和北美洲。而煙草最終受到世界的矚目和偉大的航海家克里斯多夫·哥倫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十五世紀,哥倫布在新大陸上沒有找到他夢想中的金子,但他們找到了更富力量象征的東西——雪茄,從而將這根神賜的第十一根手指帶到了全世界,使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1492年11月6日,在哥倫布的航海日記中這樣記載著:“我從古巴東部地區(qū)海河(今稱希巴拉)小海灣附近指揮勘察內陸后,正在返回主船的兩名水兵,他們是德埃克塞羅斯和德托雷斯。四天來他們正在完成一項使命,與土著人一道探討關于熱亞那水兵認為卡塔伊王國或西播戈王國(現(xiàn)今中國和日本)的部分地區(qū)是否可能有黃金……”
在哥倫布的航海之旅途中,他手下的這兩個水兵發(fā)現(xiàn)許多土著人男男女女經(jīng)過自己的村宅,男人手里總拿著一根未燃透仍在冒煙的干樹枝和一些植物葉,不時地放到嘴里,吸植物時冒出的煙令初登美洲大陸的歐洲人既驚異又著迷。據(jù)推測,他們遇到的可能是古巴的泰諾印第安人(TAINO INDIANS,巴哈馬和大安得列斯群島中一支已絕種的部落)。當他們懷著敬畏的心情詢問當?shù)厝宋氖鞘裁磿r,當?shù)厝擞糜〉诎舱Z回答了他們“sikar”。“slkar”一詞源于古瑪雅語,本意就是抽煙的意思,但他們兩人卻理解為那種可以燃燒并吸食的東西就叫“sikar”。于是,由于語言溝通的問題衍生出個新的詞匯“cigar”,也就是說,在511年前“雪茄煙”一詞首次出現(xiàn)在了西班牙人的語言中。
在有關哥倫布的史料中,史學家薩爾瓦多,德馬達里亞加寫道:“他們未發(fā)現(xiàn)大犬星座,也沒有發(fā)現(xiàn)出產(chǎn)黃金的寶地,但是卻從那里找到比黃金更有價值的一些東西,而且比大犬星座的沖擊造成的威力更大。”在評論哥倫布發(fā)現(xiàn)的重大意義時,馬達里亞加又說:“這樣,我們對生活的安排是盲目的……當大自然以新的方式把黃金擺在您面前的時候,哥倫布卻不了解它,讓它在自己面前繼續(xù)汽化成煙霧,絲毫未發(fā)現(xiàn)它的芳香……”
的第十雪茄由美洲大陸進入到歐洲后,瑪雅文的稱謂被拉丁語稱為Cigarro,是與現(xiàn)代英文拼法最接近的語言。而雪茄的中文名字據(jù)說是來自1924年的秋天。當時,剛從德國柏林和第一任妻子張幼儀辦妥離婚手續(xù)的徐志摩回到上海。一個周末,在家私人會所里他邀請了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先生。泰戈爾是忠實的雪茄客,在兩人共享吞云吐霧之時,泰戈爾問徐志摩:“Do you have a name for cigarin Chinese?”意思是問他有沒有給雪茄起個中文名。徐志摩回答:“cigar之燃灰白如雪,cigar之煙草卷如茄,就叫雪茄吧!”如此美好的意境,可見徐志摩對雪茄也是寵愛有加。由此,雪茄的中文名字誕生,并廣泛使用至今。
雪茄之戰(zhàn)
雖然沒有人能確定煙草種植是什么時候開始的,但可以肯定地說,美洲大陸原住民是首先種植煙草,并且也是最早抽煙草的一群人。在北美洲,很可能是密西西比印第安人最現(xiàn)在其祭奠儀式上使用煙草。直到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煙草才受到世界的矚目。哥倫布本人對印第安人抽煙的習俗并不感興趣,但是船上那些來自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水手卻對此著迷不已,步其后塵者還有西班牙殖民者和殖民地的居民。
在殖民者返回祖國后,他們便將抽煙的習俗帶回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接著這種象征財富的習俗又傳入法國,然后再通過派駐到葡萄牙的法國大使讓,尼科傳入意大利。在英國,沃爾特,雷利爵士可能是引入煙草并使抽煙成為一種新時尚的第一人。
雪茄在歐洲的風行得力于兩位國王舉足輕重的法令頒布:一是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七世,1821年,頒布的雪茄法令中,他鼓勵搞品質的古巴雪茄的生產(chǎn),并由西班牙形成了壟斷;另一位是19世紀末的英國威爾士王子,也就是后來的英王愛德華七世,他酷愛雪茄并極力倡導民眾也來抽雪茄,從而將其引領為潮流。他們使雪茄在歐洲大陸上蔚然成風。
然而,雪茄是與歷史同在的,是與戰(zhàn)爭平行的。在古巴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以后,1557年5月14日,哈瓦那市政廳頒布了一項法令,即對女奴的懲罰辦法:女奴在酒店私自分送雪茄煙的話,將被鞭撻50,并向其主人罰款2比索。直至1614年10月20日,西班牙王室向一些雪茄種植園園主頒發(fā)皇家營業(yè)執(zhí)照并授權允許他們種植雪茄煙草,但仍禁止他們同外國人經(jīng)營雪茄煙。
1723年初,通往哈瓦那的航路被封鎖,西班牙殖民者揚言要燒毀當?shù)厣窀傅募液脱┣褵煹膫}庫,這激起了卷煙工人的憤怒,他們紛紛拿起武器奮起反抗。當時有200名西班牙精騎兵兇猛地沖向了卷煙工人。1723年2月23日黎明時分。11名卷煙工人被吊死,他們的尸體在拉斯維利亞斯的圣地亞哥通往哈瓦那的塞家大道十字路口上示眾。
在19世紀古巴獨立戰(zhàn)爭期間,古巴卷煙工人都參加了獨立戰(zhàn)爭。商行老板卻資助西班牙殖民軍,而導致大部分卷煙工人紛紛移居美國南部的島嶼。
1895年2月24日,古巴民族英雄、獨立先驅何塞·馬蒂下達的起義命令是由一名卷煙工人送去的:起義的命令裝在一支雪茄煙里。據(jù)史學家稱,這支雪茄點燃了古巴全國起義的火焰。何塞·馬蒂稱:“雪茄煙是印第安人的雪茄煙葉,是思想家的慰藉,是想象豐富的建筑家對大理石旁的空氣和乳房芳香的陶醉。”與此同時,歐洲人也在致力于擴張他們的帝國版圖,英法兩國各自占領了古巴并學到了雪茄的制作方法。一位英國士兵將雪茄及種子帶回了殖民地,開始種植雪茄煙葉。19世紀是雪茄風行的年代。1810年,美國誕生了第一家雪茄工廠。到了19世紀末,大批古巴移民經(jīng)由佛羅里達州進入美國,雪茄的需求量也隨之大增。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香煙開始流行,挾著比雪茄便宜許多的香煙大有取代雪茄之勢。雪茄制造廠推出成本較低的機器卷制的雪茄以為回應。在經(jīng)濟大恐慌時期(1929年),雪茄煙的售價大幅度降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又再一次降低了雪茄的售價:但是雪茄歷史上最大的風暴應該是在1959年卡斯特羅推翻了原來的巴蒂斯塔政府,將古巴帶往了社會主義社會的開始。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反煙、拒煙運動時,雪茄被打入冷宮,再也受不到任何人的青睞。
大名鼎鼎的“雪茄客”卡斯特羅:古巴雪茄的標簽
“我有好多次夢到雪茄,”卡斯特羅在接受《雪茄客》采訪時這樣告訴對方,“有時還夢到自己在抽雪茄。”當被問他會不會同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一起抽雪茄,作為一種友好象征時,卡斯特羅說,那一定是件有趣的事。
都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到底是卡斯特羅成就了古巴雪茄的揚名遠播,還是古巴雪茄燃燒時縈繞的煙霧增添了卡斯特羅的傳奇色彩。雪茄是卡斯特羅一生最忠實的伴侶。在他15歲的時候,有一天與父親一起用餐,父親拿了一支雪茄給他,并教他如何抽雪茄和享用葡萄酒。從那以后,卡斯特羅開始抽上了雪茄,年輕打游擊時,身為游擊隊長的他常用抽雪茄來慶祝勝利,遇到挫折時,也大量抽雪茄來思考問題。大家常能從電視上看見手持雪茄、談笑風聲的卡斯特羅,也常能從報刊上看見口叼雪茄,用沉思的眼神望著你的卡斯特羅,在藍色的煙霧中,盡顯他的機敏與睿智。
不過,卡斯特羅最后還是戒掉了雪茄。早在古巴革命之前,古巴興起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反雪茄運動,卡斯特羅當時戒掉了心愛的雪茄。但大家很快認識到,這一運動得不償失,因為古巴是雪茄出口大國,反雪茄等于切斷重要的外匯來源。于是古巴人民重新開始重視雪茄,雪茄也回到了卡斯特羅手中。
進入20世紀80年代,古巴流行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卡斯特羅順應歷史潮流,1985年宣布第二次戒煙。由于他有40多年的煙齡,第二次戒煙他是分步進行的,起初,他只是堅持在國內公眾場合戒煙,其余時間(包括會見外賓時)照抽不誤。一次,一位好事的記者將他叼著雪茄會見外賓的照片公開發(fā)表,他表里不一的抽煙行為大大損害了他的領袖形象,為此他痛下決心:戒掉雪茄,他說:“我必須為(古巴)公共衛(wèi)生做出最后一項犧牲,就是停止抽煙。”
丘吉爾:生命已盡,雪茄不熄
1940年夏天,丘吉爾在北非前線與他的愛將蒙哥馬利到一家餐館就餐時,他問蒙哥馬利喝什么酒,蒙哥馬利將軍回答說:“水。我不喝酒,不抽煙,睡眠充足,這就是我保持百分之百的狀態(tài)且捷報頻傳的原因。”丘吉爾立即回敬道:“我嗜酒如命,很少睡覺,一支接一支地抽雪茄,這就是我保持200%的狀態(tài)且指揮你獲勝的原因。”
丘吉爾有一個經(jīng)典手勢——“V”。“V”是英文“Victory”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勝利”。而在他的食指和中指之間,如果不打“V”形手勢的時候,常常是夾著一支雪茄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炮火硝煙里,當他攤開世界地圖,在改變歷史的某一個歷史性時刻,他的手指間一定燃燒著一支氣宇軒昂的哈瓦那雪茄。
在世人看到的丘吉爾的照片上,他不是手指夾著支雪茄,便是嘴巴叼著一支雪茄。只有一張例外:就是那張經(jīng)典之作——《憤怒的丘吉爾》。1941年12月30日,年輕的加拿大攝影師卡什在給丘吉爾拍照的時候,覺得叼著雪茄的丘吉爾太優(yōu)雅了,完全不符合“戰(zhàn)時首相”的形象,于是卡什走上去冷不防地把雪茄從丘吉爾嘴邊拔了下來。丘吉爾被這突如其來的冒犯激怒了,一下子瞪大了雙眼……就在這一剎那,卡什按下了快門,舉世聞名的《憤怒的丘吉爾》由此而誕生。
丘吉爾抽雪茄有他自己喜歡的方式,前聯(lián)邦德國總理阿登納回憶說:丘吉爾總是喜歡把雪茄頭輕輕地放在威士忌酒里蘸一下,然后再拿出來點燃,深深地吸一口,流露出滿意的微笑。丘吉爾一生酷愛味道濃烈、品質遒勁的哈瓦那雪茄。為了表達對這位忠實的雪茄客的敬意,哈瓦那雪茄現(xiàn)在有一種著名的品牌就叫“丘吉爾”,據(jù)說這是當年專門為丘吉爾設計的一種大號雪茄,其身長17厘米、圍長1.8厘米的型號,至今一直固定下來。
丘吉爾對雪茄的癡迷達到了令人無法想象的地步,二戰(zhàn)期間,為了能在15000英尺的高空也能享用雪茄,他特制了一種飛行氧氣面罩,這種面罩上開了一個洞,讓他在乘坐飛機時仍可大抽雪茄。1941年,德軍大舉轟炸倫敦,炸毀了當時的煙草店,當警報解除后,店主于凌晨2時第一時間通知丘吉爾:“首相先生,您的雪茄絲毫無損。”
1955年4月5日,81歲的丘吉爾向白金漢宮遞交了辭呈。當天下午4時30分,當他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走出唐寧街10號時,他的嘴里還是牢牢地咬著一支大號哈瓦那雪茄。
1965年,丘吉爾以91歲的高齡逝世。他的侍從發(fā)現(xiàn)他逝世時,手中還夾著一支雪茄,雪茄相伴他走完了漫長的人生之路。在他長達90年的生命里,估計他每天最少抽上10支雪茄,終其一生大約抽了25萬支雪茄,總長度為46公里,總重量達3000公斤。
肯尼迪:抵制得了古巴,抵制不了雪茄
如果你喜歡探究人的隱秘世界,你還可以透過雪茄去窺視肯尼迪比他的風流軼事還隱秘的靈魂。他一生與雪茄在一起的時間,比他與夢露在一起的時間要長得多。
盡管美國對古巴哈瓦那雪茄實行貿易封鎖,但仍擋不住美國人對哈瓦那的熱愛,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就是一個真正的雪茄迷。他被認為是除丘吉爾之外空前的一位抽雪茄冠軍。而且他本人尤其鐘情于古巴的哈瓦那雪茄,其中烏普曼雪茄就是他最喜愛的品牌之一。
肯尼迪上任不久,美國當局便對古巴實行經(jīng)濟封鎖,嚴禁古巴雪茄銷往美國,然而在肯尼迪簽署這一文件之前,卻有苦難言。因為,他太癡迷古巴的哈瓦那雪茄了,他知道,一旦自己簽署了這項法令,就意味著自己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抽不到古巴的哈瓦那雪茄。1961年的天,就在入侵遭遇豬灣失敗之后不久,肯尼迪采取了抵制行動,而這一行動成為了經(jīng)典的烏普曼雪茄傳奇故事。
約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將他抽雪茄的新聞秘書皮埃爾叫到橢圓形辦公室,說:“我需要大約1000支雪茄。明天早上,給你所有有雪茄的朋友打電話,盡你所能,盡可能多弄些雪茄。”
皮埃爾急忙出去,第二天早上,他帶著700支雪茄找來肯尼迪辦公室。肯尼迪得到這些雪茄之后,打開了桌子的一個抽屜,取出一份禁止所有古巴產(chǎn)品進入美國的法令。他回答說:“太棒了。既然我有了足夠持續(xù)一段時間的雪茄,我就可以簽署這項法令了。”肯尼迪這一軼事一時被傳為佳話。
肯尼迪對極品雪茄的鑒賞使得喜劇演員米爾頓-伯勒也深受鼓舞。在肯尼迪就職典禮上,他送給肯尼迪一個專門訂做的胡桃木雪茄盒。
當肯尼迪慘遭刺殺后,他的夫人杰奎琳-肯尼迪拍賣他的私有物時,伯勒贈送的禮物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注意。競價在伯勒和雪茄盒的制造商之間展開,最后這個珍貴的雪茄柜以75萬美元的天文數(shù)字被一收藏家購入。
海明威:老人、雪茄與海
海明威一邊混跡賭場一邊留連春樓,一杯杯的苦艾酒染透了他的臉膛,當濃烈的雪茄霧包圍著酒醉的他時,他知道,他經(jīng)歷了足夠多的放蕩和豪邁,也經(jīng)歷了足夠多的悲哀。
美國著名小說家海明威是地地道道的雪茄迷,他沉迷于雪茄所散發(fā)出的那股芳香。他喜歡出海,因為海上風高浪急,點燃雪茄非常不易,因此,海明威便將雪茄兩端都削尖以方便燃點。后來的卡洛斯-富恩特所出品的“海明威系列”大受雪茄愛好者的青睞。
海明威一生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古巴哈瓦那度過的。他瘋狂地愛著哈瓦那雪茄和當?shù)氐睦誓肪疲芙^回美國,而把一生中最精彩的時間留給了哈瓦那,并在這里留給了世界《喪鐘為誰而鳴》和《老人與海》。
傳世之作《老人與海》中的那個老人,正是他在當?shù)厮J識的一個人,這個人叫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
大約在1928年,富恩特斯當時是古巴一條漁船的船長。一次在位于古美之間的海域捕魚時遭遇了一場熱帶風暴,他們把漁船駛向附近的島嶼去避風。途中遇到了一條小船,正在和暴風雨搏斗,富恩特斯見狀立刻命令漁船前去救護。那條小船上有三個人,正是海明威和他的兩個朋友。他們上了富恩特斯的漁船,一起駛向佛羅里達海岸附近的一個小島。海明威非常感謝富恩特斯的救命之恩,約他兩星期后在哈瓦那一家飯店見面。富恩特斯如約而至,見到了海明威。那年他31歲,海明威29歲。有人這樣評價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jīng)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云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fā)光——超越極限!”在這幅驚世駭俗的畫面的背景上,海明威那頭老獅子,又總是和他小說中那位被人們公認為硬漢子的老人并肩站在一起,嘴里叼著一支巨大無比的雪茄,瞇著雙眼向我們微笑。我們還可以想象,海明威銜著哈瓦那名牌的雪茄,在船舷旁寫下《老人與海》的情景。這謎一樣的神性參悟,讓我們聽見永恒的喧囂,茂盛于夏日沉悶的雷霆。一把槳,魚叉和纜繩,甚至一支哈瓦那雪茄,都可視做生命和激情,在盈盈搖蕩的夢想里,勾勒出壯麗的靈魂。
煙草這一堪稱神奇的植物自從被人類發(fā)現(xiàn)和認知以來,特別是經(jīng)由歐洲殖民者引入西方文明社會以后,其是非功過一直為人們爭論不休,贊美者有之,鞭笞者也不少,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環(huán)保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對吸食煙草的弊端和危害的認識漸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對煙草開始敬而遠之。不過遠離煙草,并不等于遠離煙草文化;拒絕吸食煙草,也不代表我們可以忽略煙草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所起過的重要作用。煙草作為一種廣為人知,曾經(jīng)給很多人帶來了吸食樂趣的植物,在人類發(fā)展歷史上留下了一筆筆濃墨重彩,這種毀譽參半的植物確乎曾經(jīng)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載體,在人類文明、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上留下了諸多佳話。煙草文化,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的雪茄文化,絕對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株奇葩,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該將其功績輕易地抹殺。
雪茄文化發(fā)展至今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的洗禮,世事滄桑。在人類近代史上寫下了輝煌燦爛的一筆。由此產(chǎn)生的文化效應波及到各個社會階層及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雪茄客們的身份,年齡,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的跨度之大也是其他奢侈品所無法比擬的。如果沒有雪茄,丘吉爾和卡斯特羅也只是歷史書上的兩個政客而已,恐怕永遠不會出現(xiàn)在時尚雜志里,或者也不會頻率如此之高地被千千萬萬個雪茄迷們提起。而馬克思則在寫完《資本論》后說:“我掙的這點稿費剛剛夠我買雪茄的”。
丘吉爾、卡斯特羅、教父……權力與欲望毫無疑問是雪茄客們的共同屬性,而雪茄也就此成為了男性霸權的象征。雪茄仿若他們手中的一枚權杖,這些不屑于與平庸之輩對話的王者,正透過這權杖上燃起的煙霧,審視著自己的來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