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四方日宇,往古來今日宙。”無限空間與無限時間所構成的“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么?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辯。
人類把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確定為衡量時間的標準——年。但宇宙中所有天體的運動速度都是不同的,難道在宇宙范圍,時間真的沒有衡量標準?!或許,我們寧愿相信即使是在太空中,萬物也都有時間的長度,而時間也有細微的縫隙,“4度空間”——“蟲洞”就在我們四周,只是小到肉眼難以察覺,它存在于比分子、原子還細小的空間——“量子泡沫”之中。或許有朝一日人類的科技力量足以能夠抓住“蟲洞”并將它無限放大,抑或無中生有建造一個巨大的“蟲洞”,搭乘“時光機”即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自由穿越。只因自古以來,飛向太空,穿梭于宇宙空間就是人類最美好的遐想。
太空中飛上一個星期,等于地上100年,在時間中漫游,也就意味著飛進未來,展開非凡的時空之旅。不止于觀賞太空旖旎的風光,享受失重的樂趣。就像與宇宙心有靈犀的“小怪人”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Hawking)期望的那樣。
張開翅膀對宇宙展開充分的想象,閃念之間便會發現“世界”之外的“宇宙”竟是如此的神奇和美妙。而真理和幻想有時只是一線之差。“黑洞不黑”恰恰來源于一個閃念。誕生于1988年的《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以及2001年的《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可謂霍金對知識無限追求,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其背后是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他的探索精神已然超越“臨界密度”,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有關“黑洞”的探尋與定論,從而對于人類的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
讓思想遨游到廠袤的時空,探尋宇宙之謎,抑或僅僅為了“星球移民”“避免滅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從未停止過,讓我們在時空中穿梭,再次回顧歷史的足跡,“渺小”與“偉大”,“征服”與“超越”盡在其中。不過,霍金也警告,不要搭“時光機”回顧歷史,因為“只有瘋狂的科學家,才會想要回到過去‘顛倒因果’。”
宇宙之謎,宇宙之美。也許宇宙終究是“無止境”的,探索亦“無止境”。以微觀的映像對照宏觀的宇宙,藝術家宇航的藝術創作正是有關人類探索宇宙的片段與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