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語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幅幅綺麗的風景。陡峭的山峰,浩瀚的湖泊,引領我們撲入大自然的懷抱,享受縱橫山水間的愜意。
【美文賞讀一】
天子山一日
□峻 青
此時正是五點,天還未大亮,一輪殘月,還發射著明亮的光輝,斜掛在西面山峰的上空。那無數座密如林立的山峰,在迷離的月光下,顯出朦朦朧朧的淡影,像一幅水墨畫兒似的,充滿了詩意。涼爽的山風,沿著幽深的山谷吹來,帶著露水和草木的清香,也帶來了峽谷間農屋里雄雞的啼聲。仰頭望望那高聳在頭頂上空的天柱峰,月光下,顯得更加雄偉高大了,一縷縷乳白色的晨霧,漂浮在山峰的半腰,像圍上了一層輕紗。
吃罷早飯后,已是林中鳥聲盈耳,空中紅霞滿天了。
我們告別了熱情的索溪峪的主人,在霞光和鳥鳴聲中,沿著山間小徑,經過了養猴人的小石屋,向著天子山進發了。路,是狹窄而又陡峭的羊腸小路,它沿著山坡,彎彎曲曲地往上升高,路兩旁,盡是茂密的樹林和灌木叢。一縷縷晨霧像炮煙似的在濃綠的林間繚繞,灌木叢中,散發出一股股濃烈的腐草枯葉的氣味。一群群好奇的山雀,追著人在路邊的樹上、巖石上唧唧喳喳地叫。蟬,也開始“知了”“知了”地叫了起來。清晨的山間,是如此地幽靜,除去這鳥蟬聲之外,就只聽見山泉在石澗中奔流的叮咚聲,和山林吹動著樹木、山草的颯颯聲。
太陽出來了。酷暑炎夏,驕陽似火,但是這兒卻并不感到熾熱。原因是我們正行進在林木幽深的山谷中,那茂密的枝葉,遮住了驕陽,只覺得眼前驟然明亮了許多,而感覺不到太陽的蒸曬,只有那樹木稀疏之處,從碧綠的枝葉的空隙中,透射下斑斑點點金黃色中,那照射進來的陽光,也變成了綠澄澄的顏色了。還有,那從空中輻射進來的陽光和那在林間裊裊飄浮著的乳白色晨霧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束束綠色的和乳白色交替變幻著的光柱,好看極了。
離開了那幽深的峽谷,穿出了碧海般的樹苗,登上了半山腰,眼前豁然開朗,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那長滿了灌木和綠草的山坡上,到處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突兀高大千姿百態雄偉壯觀的石峰。
啊!石峰,這兒又有那么多的石峰。昨天,我們沿著索溪河游覽了“十里畫廊”。人走在峽谷中,仰望高聳在兩岸上空的無數石峰,曾為它那秀麗奇特的雄姿而贊嘆不已。今天,當我們爬到了山上,來到了這一座座石峰的身前時,那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色了。
品讀
隨著作者的游蹤,我們領略了天子山的美。清脆的鳥叫與幽靜的山林形成對比,林外的驕陽似火與林內的清涼形成對比。在對比中,天子山自然和諧、變幻多姿的美景徐徐展現。
【美文賞讀二】
青海湖紀游
□趙淮青
青海湖的島嶼,除海心山外,還有三塊石:海西皮、沙島、鳥島等。鳥島在湖的西北部,長約一公里,形似蝌蚪,島上鳥窩密布,難以下腳,鳥聲噪雜貫耳,飛起來,一槍可打死數只。來自南方的斑頭雁、棕頭鷗、鸕鶿、魚鷗等候鳥,夏天到這里避暑和繁殖。三塊石島是由三塊白玉似的巨石組成的,長約一華里,怪石嶙峋,突出水面。周圍水清見底,浪花擊石,猶如霏霏玉屑飛濺,時常打濕游者的衣裳。島上魚鷗極多,冠立石上,遠望恰似雪山頂上的松梢,而且處處清泉流淌,路濕苔滑。常見有三兩成群的白鶴,全身潔白晶瑩,頭頂肉冠呈朱紅色,亭亭玉立或涉游于淺灘,用它的長嘴覓食魚類昆蟲,它的聲音高朗,確如古詩上說的:“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又因長壽,體態瀟灑,所以從來認為是“仙人”“逸士”的伴侶,故又名“仙鶴”。在這些島上棲居的鳥類,有益鳥也有害鳥,后者對魚類損害極大。幾年來,科學工作人員專門在這兒研究害鳥的生活史以及捕殺害鳥的辦法。
青海湖現在以產魚著名,湖中無鱗魚儲量豐富,但以前沒有很好地利用,直到一九五八年大躍進以后,才開始大規模捕撈。那曾是荒涼的湖畔,造船廠、電站、氣象站相繼地建立起來。每到夜晚,湖畔燈火點點,映著櫛比相連的房屋,明燦探照燈把那修長的碼頭照耀得如同白晝。而周圍的各族牧民對青海湖有著更為深厚的感情,因為湖畔那遼闊的、連綿不絕的草山世世代代養育了他們。看呵,如果在夏秋,那從湖畔伸展開去的草原,碧草如茵,繁花似錦,那蔚藍色的湖水,像塊沒有邊際的閃緞鑲在其中,形成富饒的天然牧場。過去,牧民群眾相信:牛羊喝了青海湖水不生病,人住在湖邊上,人畜才能興旺,因此在舊社會,每到秋季牧民們總要祭上一次海。然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據有文字記載,大約從漢朝起,青海湖畔就是民族鎮壓、仇殺、掠奪的著名戰場。世世代代居住在青海湖畔的蒙、藏族牧民,始終沒有擺脫過貧窮和死亡的威脅。只有在解放以后,特別是人民公社化以來,這里才真正實現了人畜兩旺。過去,這兒的牧民吃一粒糧食都要從很遠的地方運進。這幾年,在保證畜牧業優先發展的前提下,他們在黨的領導下開墾了大面積的可耕荒地,種植了青稞、小麥等糧食作物。如果秋天來到這兒,你會看到那高高的青稞捆子和小麥捆子垛在湖邊,像是扯起一道道綺麗的金邊。這湖畔新景告訴人們,牧民的生活起了多么巨大的變化啊!
品讀
青海湖水的波瀾壯闊,令人心醉;青海湖畔的動植物,顯示了這塊熱土的多姿多彩。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詩情畫意的美景也見證了一代代牧民的生活變化。
【美文賞讀三】
長白鏡湖記
□陳洪山
踏過二道白河上的一座小木橋,爬過一個陡峭的山崖,走過一段兩邊全是翠綠欲滴的牛皮杜鵑的小徑,鉆出一片密林,眼前頓覺豁然開朗——真是名副其實:鏡湖!
湖面不很大,約有五千多平方米。此時,正值一點風絲也沒有,湖面就像剛剛擦過的鏡子似的,一眼看到底。一層綠中帶紅的細沙,勻勻稱稱地鋪在湖底,搭眼一看,就像展開的一床新鮮的金絲絨毯。水中的蝌蚪頗多,有的從倒映在鏡湖中的樹梢上、彩云間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漫游著,不知它們到底是游在天上,還是水中;有的在金絲絨毯上睡懶覺,冷眼一看,像刺繡在上面似的;有的在水中一動不動,像凝固在那里;有的則三五成群朝岸邊游來,把頭探出水面,好像是在迎接我們這些遠游的客人。我們趴在岸邊的石頭上,俯首朝水中探望,每個人像飛著的白腰雨燕,那低翔的姿影,清晰地映入湖面,水天疾飛的倩影對稱,一閃而過,相映成趣。
站起身來朝湖中細看,有明有暗,五彩斑斕。由湖東朝湖西觀望,躲在山后的夕陽,把賽棋崖、鹿鳴峰的影子投進水中,深蒼而幽碧。忽而,連續聽見幾聲“呦呦”的鹿鳴,那一定是群鹿在鹿鳴峰的密林里竄行。可惜我們在湖面只見其峰,又聞其聲,卻不見其形。假如鹿躍峰頂,把它那勻稱的體形、優美的線條現在鏡中,那該有多么愜意呀!
繞到湖西朝東眺望,那湖以東的半個鏡面又別具風采。被夕陽映照得纖毫分明的天文峰,倒映在鏡湖中更顯得絢麗多姿。
我們坐在湖東面一塊一人多高的“火山彈”石面上,把中午剩下的餅干搓得粉碎,一揚手,拋進鏡湖里。只聽“刷”的一聲,鏡面立即被打得麻麻點點,不但把山巒、云彩的倒影給攪亂了,連映在鏡中樺樹的銀干也被折斷,就像魚鱗似的在那閃耀著碎光。唯有蝌蚪一時狂歡起來,一擁而上,浮出水面接食。不一會兒,鏡面又恢復平靜,崗影、樹姿、云朵……又顯現出來。
真正的鏡子打碎再也無法重圓,“小天池”這面鏡子咋誰也打不碎呢?身后潛入湖中的涓涓細流似乎回答了我的疑團,原來是它在不斷為鏡湖鍍銀洗塵!這使我油然想起南宋朱熹《觀書有感》一詩來,“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長白鏡湖”,真是鏡中之寶呵!
神秘的太陽,未經人們的注意,一閃身,便躲到山后面去了。我們沿著湖邊徜徉著、議論著:“叫小天池不妥,叫長白湖也不貼切,還是叫長白鏡湖為最好!”
品讀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鏡湖的美令人神往。第二段中,一組排比句的連用,將蝌蚪的不同情態描繪得栩栩如生,側面寫出了湖水的清。而不同角度下鏡湖的美景描寫,更突出了它渾然天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