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解析】
枯藤老樹昏鴉: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樹,一只無精打采的烏鴉,撲打著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丫上。首句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秋天毫無生氣的蕭索景象,恰與游子悲涼的心境相吻合。
小橋流水人家:纖巧的小橋,潺潺的流水,溫暖的茅屋,安謐而溫馨。第二句的畫面轉為明凈。這樣生氣盎然、充滿人間溫情的家的景象,會激起游子怎樣的情感呢?是向往吧,但向往過后更添悲涼——因為他只是過客,這一切不屬于他。
古道西風瘦馬: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馬載著游子,冒著凜冽的西風踟躕而行。第三句勾勒出一幅悲涼的畫面,讓讀者可以想到馬上的游子凄苦的神情。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夕陽西下,何處是歸宿?哪里是家鄉?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腸寸斷!第四句收束中表現了游子思鄉的悲涼情感。
【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1324)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年輕時熱衷過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隱居杭州。他工于雜劇,與關漢卿、白仁甫、鄭光祖并稱“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孤雁漢宮秋》等。其散曲豪邁、清逸,被推崇為“元人第一”。這首《天凈沙·秋思》最為著名,被譽為“秋思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