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序語
漢語詞語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相似的情境可以用不同的詞匯來表達,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知識和智慧。下面讓我們走進詞語的世界遨游一番吧!
“興致”和“興趣”
□王 冠
有人這樣說:“他參加志愿者活動的興趣很高。”其實這是病句,其病因是用詞不當,該用“興致”,誤用了“興趣”。應該這樣說:“他參加志愿者活動的興致很高。”
“興致”和“興趣”都是名詞,都表示對某種事物喜愛的情結,但它們是有區別的。“興趣”著重指對某種事物的喜好或關切的情緒;“興致”則著重指對某種事物的積極的情結,如“有興致”是說情緒高,興頭足;“有興趣”指有喜歡、喜愛的情緒。這兩個詞語雖然都可以與“濃厚”“高”等形容詞搭配,但“興趣”還可以搭配成“很感興趣”“產生興趣”“激起興趣”和“興趣廣泛”等;“興致”則可搭配成“興致勃勃”“好興致”等。
我們來看下面這兩個句子的對比,體會一下兩個詞的不同之處。
我對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放的節目特別感興趣。
我看‘星光大道’節目的興致很高。
同學們試試,看能不能將“興致”和“興趣”準確無誤地填入下面的兩個句子中。
你在這兒欣賞各種奇花異草,真是好______。
只要你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______,就一定能學得好。
“眷戀”與“躊躇”
□陳曉秀
“眷戀”與“躊躇”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里描寫人物心理的兩個動詞,雖然它們的意思沒有多少聯系,但都是在本文中的同一個場景里出現的:當毛主席得知愛子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消息,金日成要求把毛岸英的遺體葬在朝鮮時,他的“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在電報記錄稿上簽字時也“下意識地躊躇”了。畢竟毛岸英是老人家的兒子,這些心理活動都是親情的表現。
“眷戀”是想念、思念的意思,在人們的印象中,常用來表達對家鄉故土的依戀和懷念。如梁斌的《紅旗譜》中就有“晚上他對家鄉的河流、樹林懷著深沉的眷戀,在北操場上站崗”的句子。“眷戀”也有思慕、愛戀的意思,常用于對過去或對愛慕之人的思念上,如“你還在眷戀過去嗎”“歲月總是抹不去我對你的眷戀”。而本文的“眷戀”卻用在了父親對兒子的思念上,可見主席對兒子的犧牲是多么的痛惜。作者覺得實在沒有比“眷戀”更恰當的詞語來表達主席他老人家此時此刻的感情了。
“躊躇”一般是猶豫不決或思量考慮的意思。毛主席本來是想最后再見一下兒子的遺容的,但從兒子的犧牲想到千千萬萬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英雄兒女,他們也能讓親人見上最后一面嗎?隨即打消了這個念頭,但真要馬上決定讓毛岸英的遺體葬在朝鮮時,他卻出現了短暫的猶豫和思想斗爭,難道就這樣決定了嗎?畢竟是他的親骨肉呀!但主席還是強忍悲痛落了筆,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詩句。
“躊躇”還有從容自得的解釋,如“他花了不少的心血,才有今天的成就,難怪他有躊躇滿志的樣子”。意思和用法與前面所說的完全不同,這是我們要認真辨析的。
“推測”和“推論”
□王寶琪
“推測”和“推論”雖然有一個相同的詞素“推”,但意思卻不盡相同。前者為“測”,說明想知道的事物還處于未知狀態,還需要去“測一測”;后者為“論”,說明事物已經有了結論。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打開詞典來看看吧!“推測”是根據已知的事情去想象不知道的事情,是對事情判斷分析的過程。如“根據螞蟻搬家的現象推測,今天可能會下雨”。從詞性上講,“推測”是動詞;是由近義字“推”與“測”組合而成。而“推論”是根據已知的事實推斷出某種結論,如“科學本身要求我們根據事實來做推論”。“推論”如果作為一個過程,是動詞;如果作為結果,就是名詞了。“論”是由“推”而來。從兩詞意思上也可以比較出來,前者是“去想象”,后者是“推斷出”,可見前者是“推”的經過,后者是“推”的結果。
我們再來看看課文里是怎么說的,“富蘭克林早就觀察到,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會發光,光的顏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隨著爆炸聲,都能斃傷動物……由此他大膽地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不足為奇,但在當時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細讀后我們就會明白,富蘭克林是根據“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相似之處”來進行“推測”的,而“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只是“推論”,也就是“推測”的結果。
有趣的詞語
□勇 儉
歡 歡:勇老師,我在生活中發現有這樣一類詞語,像“丁字路”“十字街”“國字臉”“田字格”“回形針”等等,它們都是用我們所熟悉的某個字的字形來描述事物的,而借用來描述的字通常是一些筆畫簡單、輪廓清晰的漢字或大寫的阿拉伯數字。使用這樣的詞語到底有什么好處呢?
勇老師:其實,這類詞語在我們的課文中也有很多,像“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的線路”。(《詹天佑》)這里的“人”字形不僅描述了詹天佑所設計的鐵路的獨特形狀,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他設計的巧妙。又如“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草船借箭》)從“一”字形的船隊中,我們不僅能看出船只排陣的整齊,而且能看到諸葛亮治軍的嚴謹。有了這種用字形來代替具體敘述的方法,不僅簡潔、準確地寫出了事物的特點,而且能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歡 歡:謝謝勇老師,聽了您的講解,我今后也要多多運用這樣的詞語,讓語言表達得更準確。
“師父”與“師傅”
□張理剛
最近,電視上正在熱播《師傅》,電視迷爸爸對張小言說:“你看,師傅的本事大,徒弟也跟著沾光。以后你一定也要有出息!”
張小言牢記爸爸的話,每天都是上課聽得最認真的一個。不僅如此,他還博覽群書,看到優美詞句就邊看邊記錄。這天,他在預習課文《三打白骨精》時看到這么一段話:“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師父念咒語,沒有立刻動手,暗中叫來眾神,吩咐道:‘這妖精三番兩次來蒙騙我師父,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們在半空中作證。’”張小言覺得這時的孫悟空在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之后變得聰明了,文章寫出了粗中有細的孫悟空,便決定把這段話記下來。但是當他寫到“師父”時突然停下了筆,怎么會是“師父”,應該是“師傅”才對呀?可語文書上就這么寫的,編寫教材的叔叔阿姨們不會連這個都出錯吧?晚上,張小言把自己的疑惑提了出來,爸爸稱贊道:“小言看得真仔細!這個詞也確實容易讓人誤以為用錯。其實,‘師父’是指對有技藝者的尊稱,對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所以課文用‘師父’是對的。”張小言點點頭,為自己學到了新知識而感到高興。
又一天,張小言看到一篇文章中寫道:“從此后,那位老師傅毫不保留地把經驗傳授給魯班。”張小言想起了爸爸上次說的話,為了顯示自己的水平,自作聰明地將“老師傅”寫成了“老師父”。晚上,爸爸檢查張小言的記錄本時發現了小言寫的“老師父”,就笑了笑說:“小言,這里的‘師傅’可不能換成‘師父’,就應該用電視劇名的那個‘師傅’。”“啊?您上次不是跟我說對有技藝者的尊稱可以用‘師父’嗎?”小言有點委屈。爸爸耐心地說:“是啊,這兩個詞意思差不多,但它們還是有區別的,你查查資料,看看它們到底有什么不同。”
詞義辨析:
師父:(1)師傅;(2)對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
造句:請師父多加指教。
師傅:(1)傳授知識技藝的人(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
(2)對有技藝的人的尊稱。
組詞:木匠師傅
“師傅”可以是一些有經驗的老藝人,而“師父”是拜師學藝后才能叫的。“師父”中包含“師傅”的意思。“師父”比“師傅”的意思更廣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