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語
在節假日,我們會到公園或其他地方欣賞景物,陶冶性情。如果將游覽時所看到的景物,所聽到的聲音,所產生的聯想,所獲得的感受,按照一定的順序,有重點、有感情地記錄下來,就是一篇游記。下面讓我們跟隨作者,游覽他們筆下的勝景吧!
【美文賞讀一】
采蒲臺的葦
□孫 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個印象,是水養活了葦草,人們依靠葦生活。這里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得是那么緊。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
我漸漸知道,葦也因為性質的軟硬、堅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頭栽因為色白、高大,多用來織小花邊的炕席;正草因為有骨性,則多用來鋪房、填房堿;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卻只能當柴燒;假皮織籃捉魚用。
我來得早,淀里的凌還沒有完全融化。葦子的根還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見大葦形成的海。我走在淀邊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會是葦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來的葦,它們柔順地在婦女們的手里翻動。遠處的炮聲還不斷傳來,人民的創傷并沒有完全平復。關于葦塘,就不只是一種風景,它充滿火藥的氣息,和無數英雄的血液的記憶。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
這里的英雄事跡很多,不能一一記述。每一片葦塘,都有英雄的傳說。敵人的炮火,曾經摧殘它們,它們無數次被火燒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們的清白。
最好的葦出在采蒲臺。一次,在采蒲臺,十幾個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敵人包圍。那是冬天,人們被圍在冰上,面對著等待收割的大葦塘。
敵人要搜。干部們有的帶著槍,認為是最后戰斗流血的時候到來了。婦女們卻偷偷地把懷里的孩子遞過去,告訴他們把槍支插在孩子的褲襠里。搜查的時候,干部又順手把孩子遞給女人……十二個女人不約而同地這樣做了。仇恨是一個,愛是一個,智慧是一個。
槍掩護過去了,闖過了一關。這時,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從葦塘打葦回來,被敵人捉住。敵人問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沒有!”敵人砍斷他半邊脖子,又問:“你的八路?”他歪著頭,血流在胸膛上,說:“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沒有!”
婦女們忍不住,她們一齊沙著嗓子喊:“沒有!沒有!”
敵人殺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凍結了,血是堅定的,死是剛強!
“沒有!沒有!”
這聲音將永遠響在葦塘附近,永遠響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邊,甚至應該一代代傳給我們的子孫。永遠記住這兩句簡短有力的話吧!
(選自《白洋淀紀事》,有改動)
品讀
在文中,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堅韌不拔的“葦”來表現那些英勇抗戰的白洋淀人民,更是用白描手法來表現勤勞勇敢的白洋淀婦女在面對敵人時那種冷靜與無畏的精神,同時也是對當地老百姓智慧的贊美和歌頌。
【美文賞讀二】
在贛江上
□馮 至
我們從贛江上了船,正是十月底的小陽天氣,順水又吹著南風,兩個半天的工夫,便走了不少的路程。但到下午三點多鐘,風向改變了,風勢也越來越緊,領船的人把船舵放下,說:“前面就是天柱灘,黃泉路,今天停在這里吧!”從這話里聽來,大半是前邊的灘過于險惡,他雖然精于這一帶的情形,也難保這只風里的船不觸在礁石上。尤其是顧名思義,天柱灘,黃泉路,這些名稱實在使人有些凜然。
才四點鐘,太陽還高高的,船便泊了岸,船夫拋下了錨。四下一望,沒有村莊。大家在船里蜷伏了多半天,跳下來,同往常一樣,這時深深地呼吸幾下,全身感到輕快。不過這次既看不見村莊,水上也沒有鄰船,一片沙地接連著沒有樹木的荒山,不管同船的孩子們怎樣在沙上跳躍,可是風勢更緊了,天空也變得不那樣晴朗,心里總有些無名的恐懼:水里嶙峋的礁石好像都無情地挺出水面一般。
……
風吹著水,水激動著船,天空將圓未圓的月被浮云遮去。同船的孩子們最先睡著了。我也在此起伏不定的幻想里忘卻這周圍的小世界。
睡了不久,好像自己迷失在一座森林里,焦躁地尋不到出路,遠遠卻聽見有人在講話。等到我意識明了,覺得身在船上的時候,樹林化作風聲,而講話的聲音卻依然在耳,這一個荒涼的地方哪里會有人聲呢?這時同船的K君輕輕咳嗽了一下。
……
船上的狗吠,船外的語聲,兩方面都不停息;又隔了一些時,勇敢的K君披起衣服悄悄地走出船艙。這時全船的人都驚醒著,屏息無聲,只有些窸窣的動作:人人盡可能地把身邊一點重要的物件,往不為人注意的地方放:柴堆里,爐灰里,艙篷的隙縫里……大家安排好了,靜候著一件非常的事。
前后都是灘,風把船拘在這里,不能進也不能退,好像是在個魔術師手里。我守著大病初愈的妻,不知做什么事才好。忽然黑暗的船艙出現了一道光,是外邊河上從艙篷縫里射進來的;這光慢慢地移動,從艙前移到艙后,分明是那河上放光的物體從我們船后已移到船頭了。這光在船艙后消逝了不久,又有一道光射到艙前,仍然是那樣的移動。
全船在靜默里騷動著,妻的心房跳動得很快,只是小孩子們睡得沉沉的。
品讀
船行進在贛江上,夜幕降臨,泊船江邊。船漂浮在水面,不知身在何處,就像現實中的人生一樣漂泊不定。夜半時分,一陣狗的狂吠將人們帶入恐懼之中,人們的神情、言行都透露出內心的無助和無奈。在特定的時空中,人物的內心的狀態向外延伸并與“廣漠的非人間的世界”達成了一種契合。
【美文賞讀三】
青石小街
□費振鐘
在江南,在每一座小城小鎮。要是你不走走這樣的小街,那就不能說你的腳在江南走過。
這樣的小街,多數由青石鋪成。青石鋪成的小街,有多長?有多寬?這些你都不必計算,你要看的是青石小街上,那一塊塊布滿斷紋磨圓了邊角的石頭。你可以想一想,算一算它經歷的時間,然后再加上你自己剛剛走過的腳步。這樣你就將青石小街記在心里了。
你要留心小街兩邊高高的膏灰磚墻,留心青灰磚墻上那些被雨水浸濕了的墻縫以及墻縫里的一抹苔蘚和幾株暗綠小草,小街的深邃不是由它的長度決定的,而是由這些由歲月長出來的斑斕痕跡決定的。走過小街時,你的手一旦伸過去撫摩這里的磚墻,你就會生出一種因為滄桑變化而生長出來的幽長浩渺的悵惘和感慨。于是,小街總是勾連住你的腳步,讓你緩緩而行,在緩緩而行間,你便與小街結下了一點點緣分。
你還要留心面朝小街的那座老門樓。老門樓也許有一兩座石獅也許沒有,但它上面必定有幾塊用青磚雕刻成的圖畫,它們被稱為磚雕,它們不單單是為著裝飾,它們常常成為小街的向導,讓從這兒走過的人,保留一種刻意的驚奇和猜想。這樣的門樓,黑色的木門是一直緊緊關著的,你問不到,這座門樓是誰家的門樓,誰家的門樓可以這樣長時間展示那舊時的生活和風格,誰家的門樓似乎想敞開卻欲言又止如此守住它的沉默與秘密。但只要你詢問,你就會加深對小街的感受。
也許,你還要留心小街中間的那口青石井欄,那口井欄下面,井水是枯竭了,還是仍然一泓如碧,這都不要緊,你要做的是反復察看井欄上每一道繩痕,它們總是按照一個固定角度深入青石當中。你能知道這些繩痕經年累月天長地久,你卻不知道究竟其中哪一道痕跡出自于少女的一雙纖纖素手,哪一道痕跡出自老婦蒼老的十指。小街上百年來的日常生活細節,有一部分鐫刻在井欄的青石上。它的深刺之處,正是它的模糊不清。因為所有的日子都被一根牽扯著吊桶的麻繩無頭無緒地消磨殆盡,你怎么知道什么時候,哪桶水用來煮茶釀酒,哪桶水用來洗菜做飯,哪桶水用來灑掃,哪桶水用來清洗?你不知道并非你的淺薄,是你的眼睛透不過日子的平淡和瑣碎。
品讀
作者選取膏灰磚墻、老門樓、青石井欄為材料,描繪出小鎮古舊、清幽、神秘、平淡又帶著瑣碎的特點。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對古鎮的一種憐惜的情感。
結束語
不是只有名山大川才可以帶給我們無限感慨,最動人的風景就在我們身邊,但這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感受。情景交融是表現自然美的最佳手段,如果我們用非平常的視角去發現,用美的視角去看待,那我們就可以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