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原諒了我,可我心里還是有點兒難過。母親叫我跟看門人那又高又壯的兒子去林陰大道上散散步。途中,當我經過停在一家鋪子前的一輛馬車時,聽到有人喊我。我回頭一看,原來是我的同窗好友科列帝。他身穿咖啡色的毛衣,頭戴貓皮帽子,肩上扛著一捆很重的木柴。盡管累得汗流浹背,可還是樂呵呵的。站在馬車上的男子遞給科列帝一捆木柴,他接過來,扛到父親開的柴鋪里去,然后又急急忙忙地把木柴堆放好。
“科列帝,你在做什么呢?”我問。
“你沒看見嗎?”他一邊伸手去接木柴,一邊回答說,“我正在復習功課呢。”
我忍不住笑了。科列帝說的是真的,不是開玩笑。他接過一捆木柴,一邊跑一邊念:“這叫動詞的語態(tài)變化……動詞根據(jù)數(shù)和人稱的變化而變化……”
他把木柴放下來,又一邊堆一邊念:“動詞……動詞根據(jù)動作產生的不同時態(tài)而變化……”
他跑回來,拿起一捆木柴邊走邊念:“動詞……動詞根據(jù)動作發(fā)生的不同語式而變化……”
這是我們明天的語法課。“有什么辦法呢?”他對我說,“要知道,我是在利用業(yè)余時間溫習功課呢。父親跟一個伙計做買賣去了,母親又生病,這不,我來卸車了。這課的語法很難記,怎么記也記不住,真是白費工夫!”然后他對馬車上的男子說:“父親說,他晚上7點回來付給您錢。”
馬車走了。科列帝對我說:“進鋪子玩一會兒吧!”我走進去,房間很大,到處是一捆捆的柴,一堆堆的柴垛,旁邊有一桿秤。
科列帝又開始干活兒了。他說:“我敢打賭,今天是我最忙的一天。我必須爭分奪秒地溫習功課。今天上午,我已到威尼斯廣場的木材市場跑了兩趟。我的腿累得都沒感覺了,胳膊也腫了。要是有繪畫課,我就倒霉了。”說完,科列帝拿起掃帚清掃磚地上的干葉和細枝。
“科列帝,你在哪兒做功課?”我問他。
“當然不在這兒!你跟我來。”他把我領進鋪子后面一間既當伙房又當餐廳的小屋子。墻角擺著一張桌子,上面放著書、作業(yè)本和未完成的作業(yè)。
“喏,我就在這里做功課。”他說,“對啦,第二道題好像還沒做完。皮革能做皮鞋、皮帶,還能做皮箱。”科列帝提起筆,在作業(yè)本上熟練地寫起來。
(選自《愛的教育》,有改動)
品讀
生活的艱辛,讓科列帝沒有時間去大發(fā)感慨,所以他學會自尋其樂,見縫插針地完成學習任務。一個樂觀且頗具責任心的孩子躍然紙上,讓我們欽佩。
結束語
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是一門復雜的學問,讓家長、老師和學校共同合作,培養(yǎng)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