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成都一所中學從4000余名學生中遴選出了19名“尖子生”享受學校表揚的“最優待遇”和校長一同共進晚餐。“入圍標準”是剛剛舉行的半期考試成績,宴席由學校統一買單。同學和家長對學校此舉并不反對,甚至在晚宴上有學生激動得哭了起來。
同樣是飯局,甚至同樣的菜肴,同樣的環境,就餐的人不一樣,就餐時的心態有差異,往往吃出來的味道,乃至吃飯的興致也會迥然有異。比如“鴻門宴”那頓飯局,檔次應該不會差,但怎奈餐桌上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飯,自然不可能大快朵頤,甚至難免會消化不良。再如,親密朋友之間的聚餐,大約不會和陪客戶吃飯一個心情;同事之間的飯局,多半也和領導請客不會是一個滋味。可見,同樣一頓飯局,和誰吃,怎么吃,其實大有講究。
相比社會上的復雜飯局,校園里應該說單純得多,不僅參加的人員簡單,不是學生就是老師,地點場合最容易想到的大約也是食堂。相形之下,“與校長共進晚餐”既然多少突破了傳統校園飯局的模式,自然也就讓人眼前一亮。客觀的說,相比校長們個個神龍見首不見尾,學生想要見上一面都難,能有和校長共進晚餐的機會,無論如何應當算是一種進步。更何況,學校其實首先是學生的學校,校長的正確定位其實不是學校的最高領導,而是為學生服務的主管。既然如此,盡管校長難免會有日常事務纏身,但卻并不能成為沒空和學生接觸的理由。從這個角度來看,“與校長共進晚餐”,對于校長而言,恐怕更應是一個難能可貴,必須珍惜的機會。
果不其然,從跑了5家才最終選中的酒店和最大的“總套”包間,到依次上桌的9個涼菜、21道熱菜、1份例湯和2種小吃。成都這所中學對于“與校長共進晚餐”的重視其實不難從考究的細節中感知。就連參與的學生和座位的次序,都頗有講究,從4000余名學生中遴選出19名“尖子生”,入圍標準是年級前三名,而且只有第一名才能挨著校長坐。據說這樣一頓“與校長共進晚餐”,目的只是為了激勵學生,的確,能受到校長的如此禮遇,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還真是不多見,能有機會和校長共同進餐,坐在校長身邊,甚至有校長夾菜,更是莫大的榮譽,與校長親密接觸的機會,沒準要比獎狀和獎金更有激勵效用。
不過,“與校長共進晚餐”的資格居然成了對學生的激勵,骨子里其實并沒有真想賦予學生“與校長吃飯”的權利,甚至是把這一權利特權化了,而與此同時,更是在有意無意中暗示了校長本人的特權身份。當學習好,分數高,成為接近權力人物的一道橋梁時,與其說是激勵,毋寧說是誤導。還好,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特殊權利,“尖子生”們看來也并不是天然適應。這不,盡管就餐時校長盡量顯得隨意自然,甚至給學生夾菜,聊家常,但如尖子生們仍然顯得拘謹,甚至不乏激動的哭出來的,不知道尖子生激動的淚水,是不是就是所謂的激勵效果。
相形之下,同樣是“與校長吃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不僅每月有機會和校長共進晚餐的機會,每次10到20人左右,地點就在校內的食堂,有什么吃什么,學校事先會貼出通知,學生可以自愿報名參加。美國版“與校長共進晚餐”居然如此不講究,如此沒有品味,身為麻省理工的校長,都這么不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居然隨便就在學校食堂用餐,而且還絲毫不在乎身邊的餐位會不會被差生給坐了以及由此可能產生的負面激勵。看來,在“與校長共進晚餐”究竟該怎么吃這事兒上,美國的校長們還真有必要向中國的同行“虛心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