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
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考題解析】
是原創確須提高 是印證更當引領
——解讀2012年上海高考題中兩個“微光”
張大文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題是以“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為材料,要求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800字的文章。這則材料,固然只是一篇話題作文的引子,但它記錄了一個比較復雜的心理過程,我們首先要把它逐層推敲一番,才能選取恰當的角度,找到確切的題材而發揮之。
材料中第一個“微光”,顯然指我們自己頭腦中曾經閃動過的亮色。應該說這是我們自己原創的亮色,盡管它在其他人身上早就存在過,或者仍然存在著。值得探討的是,這雖然后來被舍棄了的亮色畢竟不是無緣無故地來到的。這樣就可以引發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它為什么來到?它為什么在我的暗洞中突然閃光?是不是照亮過我前進的道路?后來為什么暗淡下去了?是不是我的做法有問題?是不是指導這種做法的認識有問題?以致不能經微光以能源的補充而只好讓它逐漸熄滅,只好無可奈何地舍棄了?
顯然,這第一個微光所引起的思考還處于自發的感性階段,而且感覺了的東西還沒有深入地理解它;如果以后沒有機會在天才的作品中“認出”這個微光曾經為自己所擁有,事情也許就不了了之。而現在事態的發展倒是恰恰相反;不但在天才的作品中“認出”這第二個微光就是第一個微光(從這一點說,自己似乎并不比人家差得很遠),而這第二個微光照亮了人家前進的道路(從這一點說,自己跟人家比,相差太遠了)!——于是,勢必對第二個微光仔細探索,深入理解,研究人家是怎樣遵從微光的指引,精益求精乃至獻身事業的;或者研究自己怎樣觸景生情,見物長志,經過長期摸索終于找到照耀人家前程的微光的深意所在,找到自己的榜樣原來就是走在前面的“這一個”,于是激活原來的微光而撥正之,發揚之,急起直追,為時未晚!
我之所以強調第二個微光比第一個微光在層次上要高得多,是有這樣兩個理由的:一、自己的微光由解決問題需要而產生,但由于認識不足,方法不對,無功而滅;第二個微光既然來自天才的作品中,就應該理解為可用它檢查出第一個微光的淺薄,找到病源,重新實踐,進而取得成績。這樣,文章便蘊含豐富的自我教育的意義。二、可以避免簡單化的甚至錯誤的理解:一種是自己的微光既然是忽發奇想、撲空而來的,就不足珍惜,可隨意舍棄;等到在天才的作品中認出那個微光竟然大派用場,才追悔莫及,要發誓珍惜自己固有的人生價值了。另一種是以人家用微光寫成天才的作品這一點來反證自己豈不具有同等的水平,豈不可與天才作品平起平坐,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是便“覺今是而昨非”似的說明自信心之千萬不可舍棄。——顯而易見,這樣的文章只是在材料表面的概念間兜圈子,是脫離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的空話,因而是我們作文之大忌!
現在看來,要做好這篇文章,關鍵在于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找到一個心儀已久的榜樣。所謂心儀已久,一定自己先有一個困難,試圖克服而力不從心,直到在人家身上找到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如愿以償。所以,歸根結底,寫作文就是寫自己,即使高考作文也不例外。盡管十二年的中小學學習生活受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但是,在長知識、長思想、長身體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困難接踵而至沒感受與日俱增,友情千姿百態,思潮跌宕起伏,認識螺旋上升……但是,在這一切短暫的掠影過后,必須沉淀出自己刻骨銘心的、在成長史上具有轉折點意義的一幕,然后由表及里地、前后呼應地寫出符合題目要求的文章來。
所以,這則材料是我們人人有過的生活經歷的形象和概括,具有典型的話題意義,盡可啟發我們寫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的、充滿哲理的好文章。
① 6月7日上午,福州一名因考前鍛煉身體受傷的高考考生拄著拐杖,在家人的護送下步入福州三中金山校區考點,參加高考。當天是2012年全國高考首日,福建省258009名高考考生參加高考。
② 2012年06月07日,南京,83歲高齡“高考牛人”汪俠再度赴考。
③ 6月7日,湖北武漢十五中學高考考點,一位來遲的考生穿越警戒線進入考場。
④ 6月7日上午,2012年高考拉開帷幕,在北京的一處考點,即將走進考場的學生與自己的家人通過手勢鼓勁。
⑤ 6月7日,在廣州華師附中考場外,商家促銷人員打扮成“狀元郎”為考生送水打氣。今年廣東有 69.2萬考生參加高考。
⑥ 6月7日,考生進入考場后,一名考生家長在考場外表情不安地朝考場方向眺望。
⑦ 2012年6月7日,重慶沙坪壩,兩位交巡警護送阮福亮參加高考。18歲的阮福亮和別的考生不一樣,1.1米的身高,雙腳行動不便。2012年6月7日,他拒絕了大家的攙扶, 一個人拄著拐棍走進了南開中學的考場。
⑧ 012年6月7日,山東青島九中門前,72歲的劉阿姨趴在臺階上為正在考試的外孫虔誠祈禱。
⑨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級中學考點。考生著“淡定”裝淡定入場。
⑩ 6月7日,2012年全國高考如期而至,46歲的程伍妹和21歲的兒子李智懷揣著考上大學的心愿,向考場邁進。程伍妹不是一名考生,而是江西新建縣的一位普通農民。14年來,為了讓患重病的兒子和同齡孩子一樣順利參加高考,她盡心竭力地呵護和照料,使困境中的李智實現了步入考場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