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冷暖,何至于此?
是真的猛士,才敢于直面“羅生門”!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平常的此時正值下班的高峰期,按說應該路人很多,然而那些人的心似乎都被冷漠塵封了,且看廣東佛山一名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的“悲慘世界”。她,如此弱小,卻在巷子里被一輛面包車、一輛小型貨柜車先后兩次碾壓,更可悲的是七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幾個路人竟然對此都視而不見,值得慶幸的是最后有一位撿垃圾的阿姨把小悅悅拖到路邊并找到她媽媽。
面對道德的需要,道德之手卻都退縮怯懦了,只能說不是真的猛士,不敢直面“羅生門”。
哲學上講事物與生俱來都有“兩面性”,那么我說事物是“善惡交織”的,如果用浪漫點的字眼來形容則叫“天使與魔鬼共生”。曾聽政治老師說過:“人,本來就是一個永遠的矛盾體。”那么我認為:當天使強于魔鬼時就叫“好人”,當魔鬼強于天使時就叫“壞人”,所以哲學有一個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學會用兩分法、兩點論來看待問題。那么社會的道德體系又該如何來看待呢?
老人倒地,圍觀者很多,卻觀而不救,眼睜睜等待窒息;老人病倒街頭,路過者很多,卻過而不見,冷漠就這樣留下;老人跌倒,渴望救助,辛苦叫喊“幫幫我,我不會訛人的”……這樣的一幕幕沒人會陌生,此起彼伏的輿論是矛盾,是糾結。這個社會究竟怎么了?正如魯迅筆下“冷漠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只因“羅生門”案件接連不斷嗎?兩千年前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仿佛被擱置,被淡化,“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仿佛被遮蔽,被漠視。是好人,卻遭到始料未及的訛詐;是好人,要訛詐的正是需要向他鞠躬致謝的;是好人,卻好人沒有好報;是好人,卻難以說出難言之隱……人情冷暖,何至于此?
哲言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照亮自己。”我相信這個社會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天使”終究是要戰勝“魔鬼”的,堅信只是一時堵塞了內心的善道,請輕輕地打開吧!不要因為敞開大門歡迎了那冷漠麻木的魔鬼,卻不小心折斷了天使的翅膀。法國的帕斯卡爾曾說過,“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獸,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人只不過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如何重塑社會道德體系”。
呼吁敢于直面“羅生門”的真猛士,不要一如國寶熊貓那樣如此“珍稀”。要懂得:那一雙溫暖的手伸出之際,不僅僅守候了自己的良心,也守護了社會的道德,更是接力了對無限沉淪道德的托舉。亟待完成的是心靈救贖,該懺悔的是你不是“真的猛士,不敢直面羅生門”。
“認識自己的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認識我們之所以為可悲,卻是偉大的”,人在社會行,惡浪難免至,不需要任何的陪葬,生命的歷程詮釋著平凡的意義,枯葉也好,落英也罷,讓生命遺留的記憶不留遺憾!
人情冷暖不應至于此,是真的猛士,就該敢于直面“羅生門”。
(指導老師:顧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