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和好友去吃了一次蓋澆飯。吃完后,我們起身準備離開,好友無意間瞅了一眼我的碗,十分詫異地說:“你怎么吃得這么干凈,一粒米都不剩?”我撓撓頭,笑著說:“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吧!”
小時候,我是在爺爺奶奶家生活的。印象中,爺爺雖然性情溫和,但有時又有些古板,尤其在飯桌上。他不允許小孩子有剩飯,夾菜必須夾自己眼前的菜,不準在盤子里翻來翻去挑肥揀瘦;吃飯的時候必須端端正正地坐著,不能“東倒西歪”,嘴里也不能發出聲音……現在想想,還真是有些“苛刻”,我的這些習慣也就在爺爺的嚴格管教下逐漸形成了。
后來上了學,讀了書,稍微有了自己的世界觀,我便開始懷疑起爺爺的“固執”了。一次放學回到家,氣喘吁吁的我倚在門框上大喊:“奶奶,我餓了……”爺爺瞅見了,一把把我拉進去,表情嚴肅地說:“不能倚在門框上。”我反問道:“為什么?”他堅持說:“誰會站在門口臉朝里倚門框?要飯的!你也這么倚,那將來就會成為要飯的。”“誰說的?”“祖宗們一輩輩傳下來的”。我感到又好氣又好笑,爺爺真是太“迂腐”了,真正應了那句話:“沒文化,真可怕?!?/p>
我八歲那年,曾祖父去世了。葬禮雖然很簡樸,但是很莊重。爺爺顧不得自己的長輩形象,在兒女面前老淚縱橫。后來曾祖父下葬了,爺爺還跑到他的墳前哭,半夜才回來。
爺爺不識字,一個字也不識。我望著人家屋后刷的那一行大字:掃除文盲,貴在堅持,沖爺爺喊:“爺爺,我教你認字。”爺爺坐在門前的小板凳上,愜意地抽著他的大煙鍋,瞇著眼對我說:“你別看我沒上過學,我比你有知識。那節儉、孝順的道理不都是老輩傳下來的知識,需要你好好學的嗎?你要是連這些基本的都沒學好,會認幾個字,會那些算術和外語有什么用?”我還能說什么呢,無奈之余,只能無言以對,因為爺爺說的又何嘗不對呢?!
進入高中,我覺得學歷史很難。一次和爺爺閑聊,他給我講起了《隋唐英雄傳》,滔滔不絕,講那瓦崗寨里的好漢,講智勇雙全的秦叔寶,講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我從頭聽到尾,驚訝得合不攏嘴,好奇地問:“您是怎么知道這些的?”爺爺驕傲地說:“以前都有來農村唱大鼓的,我一聽就記住了?!?/p>
我終于明白:文化不是少數人的“奢侈品”,不只是書本上的字才叫文化,那只是文化載體的一部分,還有別樣的文化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它需通過人的內心最善良、純真的一面去口耳相傳,去身體力行。
我越來越喜歡和爺爺聊天,聽他給我講他們那一代人雖不見于書本,卻珍藏于內心的別樣文化——那是承載了我國悠久歷史和傳統的文化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