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月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省各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均收入顯著提高,生活狀況也逐漸好轉。然而發展中也有許多伴生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在甘肅省城市與農村、各個地區以及各個行業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甘肅省基尼系數從1978年的0.26上升到目前接近0.5的水平,貧富兩級分化現象嚴重,公平問題成為人民群眾的共同期待。在這些問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這個問題是與人民群眾切實利益密切相關的。分配制度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政治制度之一,社會的長治久安依賴于分配制度的合理調整,全社會的發展走向更是受到分配制度的影響。人民和諧和社會的穩定需要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較小收入差距。如果收入分配制度不公很容易使群眾產生心理落差,降低人民對于經濟生活建設的積極性。因此,深入研究甘肅省收入差距現狀及其成因,探索甘肅省收入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使得甘肅省能夠找到一個有效的政策措施,在保證改革、發展和穩定三個方面的基礎上,解決當前收入差距過大這一重要問題。
我國西北部的甘肅省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城市與農村的經濟發展不僅速度慢,而且兩者之間差異大。由表1可以看出,從1978年到2012年,甘肅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總額從407.53元增加到17156.9元,30多年總額增長了16749.37元,2012年甘肅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額約為1978年的42倍;1978年到2012年,甘肅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總額從100.93元增長到5668.40元,30多年總額增長了5567.47元,2012年甘肅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絕對值約為1978年的56倍。這說明,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甘肅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水平都有了明顯上升,甘肅省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從表1可以看出,甘肅省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變化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1992年)。改革開放初期,即1978 年到 1983 年期間,甘肅省乃至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端都是廣大農村地區。直到1984年以后,改革開放的浪潮才逐漸涌向城市,也就是這一時期城市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因此改革開放初期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比較穩定。由表1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甘肅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先下降后上升的,這一階段政府對于農村的大力支持可能是甘肅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從1984 年開始一直到1992 年,甘肅省城市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開始逐漸擴大。1984年城鄉收入差距為350.84元,而到1992年城鄉收入差距持續增加到1218.31元,城鄉收入差距比值也從1984年的2.5872上升到1992年的3.4890。這段時間的甘肅省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應與國家當時實行的以重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政策有關,同時也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有關。

表1 1978年到2012年甘肅省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及其差距
第二階段(1992年~1994年)。從1992 年到 1994 年,甘肅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明顯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1218.31元猛增到1934.40元,城鄉收入差距比值也從1992年的3.4890上升到1994年的3.6728,這是甘肅省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和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結果。這一時期,甘肅省把城市化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同時推行非國有企業承包制。這一階段快速發展的非農業產業使得城市中的就業機會增多,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來源也更加廣泛。同時,城市職工的收入還包括各種薪資福利,這更拉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除此之外,甘肅省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得城市居民有了資本市場這一渠道增加投資收入。到城市打工的農村居民,要想獲得好的收入,必須適應各企業為提高競爭力而需要高科技人才的要求,而大多數農民都集中在技術要求不高的產業,工資相對較低,因此也就無法獲得高技術人才的高收入,這樣一來,甘肅省城市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必然會擴大。
第三階段(1994年~1998年)。從 1994 年到1998 年這5年間,甘肅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下降,城鄉收入差距比值也從1994年的3.6728持續下降到1998年的2.8783。這一時期,甘肅省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主要是由于經濟也需要結構調整時期,加上經濟體制的逐漸確立。這也必然會使得甘肅省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開始逐漸下降。同時,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和從緊的貨幣政策的推行都使經濟的熱度逐步退卻下來。企業改革力度加大,大量下崗職工的產生,這些問題都導致城鎮貧困階層凸顯出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逐步減慢。
第四階段(1999年~2008年)。從1999 年到2008 年,甘肅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逐步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1999年的3062.25元上升到2008年的8245.61元,城鄉收入差距比值也從1999年的3.1672上升到2008年的4.0272。這一階段,甘肅省開始大力建設城市地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由于糧食增收,大量的供給降低了全國糧食價格,再加上糧食出口受到政府限制等問題,都使得農民收入進一步下降。而政府對于農村地區的鄉鎮企業支持較小,使其發展速度緩慢,并且由于東南亞爆發大規模的金融危機,對于進口的需求驟減,限制了我國的出口,這些都使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第五階段(2008 年~2012 年)。2008年到2012年甘肅省城鄉收入差距變化較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08年的8245.61元發展到2012年的11488.5元,城鄉收入差距比值也從2008年的4.0272下降到2012年的3.3038。這一時期甘肅省城鄉收入差距比值下降的主要是由于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村的宏觀政策,比如甘肅省政府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農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等等,這都限縮了甘肅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深刻的歷史是當前甘肅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的首要因素。幾千年以來,甘肅省乃至全國都是小規模家庭經營的方式,這顯然帶來了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過低的問題,同時也是甘肅省農村居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根本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快速發展經濟,甘肅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了現代化工業上面。高速的工業化發展使得甘肅省在工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農業方面一直以來的發展速度都較為緩慢。甘肅省“三農”問題本身就比較嚴重,加之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存在,更是對甘肅的農業產生了嚴重打擊。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發展工業的同時必須兼顧農業發展,工業優先發展然后反哺農業,促進農業發展,實現農業與工業的齊頭并進,農村與城市的共同繁榮與發展。然而就目前情況而看,甘肅省的工業反哺農業的情況嚴重不足,仍處于資金輸向城市的情況。這也是甘肅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的原因之一。
甘肅省擁有大量剩余勞動力,然而自然資源卻并不十分豐富。節約資本的主要方式應該是利用大量勞動力資源,推動廣大勞動者就業,從而促進甘肅省城市和農村的經濟增長。然而從1990年開始,甘肅省各個城市的工業和鄉鎮的大型企業為了進行產業升級改造,沒有用大量吸納勞動力的方式反而紛紛用資本代替勞動力,這進一步激化了甘肅省勞動力過剩和資本短缺之間的矛盾。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經濟發展是相當落后的,為了實現快速發展,只能優先發展具有先天優勢的地區,例如東部沿海地區,這促使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極為不均衡。非均衡發展戰略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偏向城市的政策使得甘肅省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相對落后。雖然甘肅省城市的發展對于甘肅省城市周邊地區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有一些帶動作用,但是對于甘肅省這種農村居民眾多的地區收效是極小的,而且也會加劇甘肅省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于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這一現狀。
首先,甘肅省城鄉二元化結構嚴重,這使得城市與鄉村之間社會保障存在巨大差異。甘肅省城鎮居民能夠享受到的諸多社會保障,例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而廣大農村居民并不一定能夠享受的到這些社會保障,農村人口大部分被遺漏于社會保障安全網之外。當前在甘肅省內,已經推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地區也僅限于一些發展較為迅速的農村,除此之外,“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成為甘肅省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基本情況。這也說明甘肅省大部分農村地區需要醫療保險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現狀。而目前,甘肅省許多農村地區仍沒有合作醫療的條件,大部分農民仍然無法獲得有效的醫療保障。在社會保障的待遇方面,甘肅省的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顯然具有明顯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甘肅省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