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禮》《儀禮》《禮記》稱為“三禮”。孔子所說的“禮經”是《儀禮》,“三禮”《儀禮》是孔子修訂的。漢朝五經中的“禮”也是指的《儀禮》。唐朝以后的“禮”基本都是指的《禮記》。《禮經》指《周禮》的時代比較少,只有王莽、王安石等特定的時期。三禮中《周禮》講天子禮,《儀禮》講士大夫的禮,《禮記》是孔子以后到西漢前期儒生們作的與禮相關的各種論文的匯編。《周禮》又名“周官”,相傳是漢景帝的兒子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搜集來的一部古書,當時獻給朝廷未受重視,西漢末經學家、目錄學家劉向、劉歆父子整理朝廷古書時被發現,王莽失敗后,此書又遭冷遇,直到東漢末大經學家鄭玄為其做注始通行天下。《周禮》的作者古來也頗多爭議,一般都說是周公。故《三字經》說“我周公,作周禮”。周公是周文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武王駕崩前將王位交給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攝政,輔佐成王,周朝日漸繁盛。周公治天下,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制禮作樂,相傳《周禮》即是周公制禮作樂的產物。據今人研究,《周禮》應成書于戰國后期,雖非一人所作,但最后一定有人總成其書,才使之具有完整性與系統性。
《周禮》是上古唯一一部以官制的形式具體系統敘述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典籍。《周禮》的內容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西漢發現《周禮》時《冬官》一篇已失,河間獻王以千金搜索未得,便取內容相近之《考工記》一篇鋪替。《周禮》以天地四時配六官,表示國家行政機構,囊括一切,無所不包。六官是國家中樞機構,六官下又分設若干官職以管理地方。如此,中央與地方形成一個整體。所有官職共365個,且又與一年的天數相同。這也是《周禮》所設計的一個天人合一的國家行政機構模式。
《周禮》的核心思想是“唯王建國,辯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這段話在《周禮》中除鋪添的《冬官》外,其余五篇的開篇都有,意思是說:王者建立國家,確定國都與宮室的位置,劃定國家疆界,任命官員并規定其職責,使對人民的統治有法可依。儒家的其他經典都是強調王者的個人修養、德性對治天下的重要作用,只有《周禮》詳細講到具體的治國方略、國家體制,使為王者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周禮》中還有嚴密的地方行政組織來管理民事、軍事、行政,辦理授田、收稅、徭役等實物。對山林、川澤、礦藏等自然資源都設專職管理,規定不得任意開采。比如只允許在冬季有計劃地砍伐林木,其他季節是嚴禁伐木的。這對于保護自然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對我們當前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極有參考價值。
在商業方面,《周禮》也有完備的管理制度。比如貨幣調節市場,劃定市場并按時開關,對商人實行關門檢查,禁止投機,禁止奢侈品上市,實施物價管理,國家收購滯銷物品,維護市場治安,處理市場爭訟,征收市場稅、貨物稅、屠宰稅等。這些制度即使在當代看來也是很詳盡的。
世界上的政治有兩種,一種是精英政治,一種是經典政治。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創立的政治是精英政治,它是靠圣人的力量來實現的。而《周禮》則是經典政治,是將某種完美的政治制度用經典的形式固定下來,以作為后世的參考。自《周禮》出現以后,歷代皆有仿照《周禮》的制度來治天下的政治家。最早依《周禮》治天下的是西漢末年王莽,王莽以周公自喻,完全以《周禮》為藍本;北魏的宇文泰以《周禮》為藍本來組建政府機構;唐玄宗仿效《周禮》制開元六典;北宋王安石變法也以《周禮》為依據。直到明清兩朝,政治機構的設置,如戶部、吏部、兵部、刑部、禮部、工部六部,仍是參考《周禮》,這也足見《周禮》對中國政治、歷史的深遠影響。另外,《周禮》內容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歷象,小至草木蟲魚、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工藝制作、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上古文化之寶庫。東漢末大儒鄭玄為其做注,集眾家之說,成就極高,為后世所宗。從鄭玄開始,人們遂將《周禮》定為三禮之首。清末大儒孫詒讓作《周禮正義》,網羅前人成果,集漢以后《周禮》研究之大成,博大精深,為當前最完善之注釋本。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