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初春的清明節,是通過對故人的追憶、對往昔的悼念,綻放新一輪的勃勃生機、吹起新一度的無限希望,那么,走入晚秋的重陽節,就是通過一季熱力與一年活力的最后釋放,關注起年華的晚景、生命的歲暮。
◎菊花節,從青澀走向成熟
九月初九的重陽節,正處于農歷的“菊月”,此時菊花盛放,黃金滿城,于是在重陽日聚會賞菊,自古就成為習俗,重陽節就此又被稱作“菊花節”。
賞菊花,飲菊花酒,賦菊花詩,既是平民化的熱鬧,又是文人化的風雅。簪菊亦是風尚,插茱萸和簪菊花都是重陽節的慣例,能驅蟲豸、去濕寒、逐風邪、治寒熱,所以此時的人們泛萸簪菊、家家爭插,杜牧就如實地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而這個遺風也深深影響著當代社會,如今我們還能聽到有那著名的民謠在唱“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菊花風姿,香飄到今。
菊花,是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因為它從不人云亦云地與群芳爭艷,它擁有一種走過了春的嬌嫩、夏的明媚,駛入到秋的淡遠,方知淡極花更艷的成熟,它有自己的格調。成熟,是低調中流露出的自信,是凄涼里堅持住的風骨,是孤獨時撫慰人的溫暖,是“此花開后更無花”,以不爭之爭的心態,成就了笑到最后的圓滿。所以在“菊花節”,人們通過與菊花的親近,感受到的是青澀走過、成熟方始的生命階段。
◎登高節,從故地走向遠方
重陽節也稱“登高節”,與“踏春”相對,全家要出門“踏秋”,登高而免災避禍。瘟魔禍患的災異源于神話傳說,不足為信,但登高而暢秋志,確實令人與天地相親,神清氣爽。連帝王也不免此俗,北京紫禁城御花園中建有一座堆秀山,就是重陽節皇帝與后妃登高望遠、飲酒聯詩的假山,是可以俯瞰整個御花園的制高點。
登高望遠,時望前景,時望故土。“莫道不消魂”,古代大量的文人都在此情此景里格外傷情——因為客流異鄉而故土難回,因為漂泊日久而思念故知,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從而,在全族出游的節日里,對于這些身懷抱負而仕途艱辛的遠游者,親友登高映襯著“遍插茱萸少一人”,入境隨俗重復著“每歲登高在異鄉”,高閣樓臺淪落為“九月九日望鄉臺”,悲秋作客寥落為“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原意是要暢懷,結果卻惹傷懷。
因為他們望的,不僅是故鄉,更是來時路的艱難、同道者的寥落,所以才這樣感時傷身。他們望的,不僅是遠方,更是前路的未知、任重而道遠的弘毅,所以才憂心忡忡。重陽節處在一年的末梢,正得以讓人站在高處,梳理往昔的或得或失,規劃未來的且行且進。
所以那些文人們再留戀家鄉也不會輕易返身回到起點,他們在孤獨不勝寒的高處,一次次地看懂了秋高氣爽、捱過了落木蕭蕭,一年年地看清了自己、堅定了心志。寂寥過后,登高而招,書寫起秋日更勝春朝的碧霄排云上、天高任鳥飛。
◎老年節,從熱烈走向安頓
2012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規定每年重陽節為“老年節”。按照儒家陰陽觀來看,六陰九陽,“六”代表陰數,“九”代表陽數,九月初九,重九之日便為重陽。而“九九”的諧音又是“久久”,取其長久之意,因而在這一天,祭祖與敬老便成為極其重要的活動,祝愿老者長久長壽。
在傳統節日里,大多數日子都是激發活力、鼓勵激進的熱鬧寓意,比如正月十五“鬧”元宵,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八月十五“慶”豐收……而重陽節,關注的不再是生命行進中的熱烈,而是生命晚景里的安頓。
正如三月三的上巳節是為“踏青”,而九月九的重陽節為了“辭青”,向喧囂告辭,把關愛迎入。重陽過后便是寂靜蕭瑟的漫長冬季,那代表著生命的蟄伏與衰落,而在這最后尚存溫暖余暉的夕陽秋照里,在“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的提醒中,生命的暮色蒼茫,突顯出了它的重量,也在叩問著文明的良知,提點著世人對那些已經奉獻了一生的老者、亦是對未來自己的關懷。
近日,全國老齡辦等發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準,都是一些簡單易行、樸素實在的號召,比如經常帶愛人、子女回家,節假日經常與父母共度,常跟父母溝通,支持單身父母再婚,支持父母的業余愛好,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等。重陽之日的老年節,只是秋風應季吹起的一次呼喚,呼喚人們常回家看看,看看那些佝僂的身影、蒼涼的心境。如果要這季節之風不再涼意入骨而是暖風入心,重陽節,就不該只是九月初九日酒后才想起對父母說的一句蒼白問候,而是能讓陽光灑滿生活,讓草黃葉落的秋殺之季不再成為老人對生命將逝、孤獨侵蝕的恐懼,而是感受到常年都有如重陽日照,暖晴無限。
斜陽歲暮九又九,在這樣的時日里,那些度過了太多春夏秋冬的心靈總是會格外敏感,敏感于臨秋臨晚殘陽瘦、風悄風緊催人舊。重陽節,九月九,愿有身旁的暖意,天長日久。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