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近10分鐘,長達3000多字的發言,壓縮成一條微博,或者一篇小短文,很難準確。如果仔細對照發言的原文,甚至可以說,媒體已經將他的發言斷章取義了。
白酒中塑化劑風波顯然沒有這么快平息。在香港網友“水晶皇”發布了對一款茅臺酒的檢測結果后,茅臺公司迅速召開媒體見面會,對這一結果進行說明。但沒想到見面會上的嘉賓之一,北京大學營養學專家李可基教授的發言卻引起了爭議,相關網站或微博直接以“北大教授力挺茅臺 稱三聚氰胺都可以喝”為題進行了轉述,公眾的“討伐”聲洶涌而來。
如果僅僅看這個標題,相信正常人都會感到一陣反胃。但實際上,李可基在見面會上的發言有近10分鐘,長達3000多字,把這些內容壓縮成一條微博,或者一篇小短文,都很難準確。如果仔細對照發言的原文,甚至可以說,媒體已經將他的發言斷章取義了。
媒體炮轟的觀點之一是,李可基稱“塑化劑的標準是不科學的,是很粗線條的參考”。但這并不是李可基的原意,綜觀整個見面會,前面幾位發言的專家已經反復強調,衛生部在2011年發布的511號文件中對塑化劑當中的三種物質給出了一個臨時限量,這個限量是用于排查人為地向食品中添加塑化劑的一個限量值,而不是食品中的檢出值,因此這個值不是標準。李可基對此進一步解釋,認為這個值的制定只是應急性的,“它把不同的產品用一個數值限定本身是不科學的”這個觀點并沒有問題。
另一個讓公眾“受不了”的觀點是,李可基認為,“三聚氰胺基本是無毒的物質,成人喝下去不會損害人體?!庇幸馑嫉氖?,這個觀點并不算很曲解李可基,只不過原話當中有一大段解釋“三聚氰胺為什么出了問題,就是因為我們給最脆弱,最敏感的幾個月的嬰兒吃,他們確確實實沒有應付能力,所以才產生了腎內結石。三聚氰胺在體內實際上不會發生任何反應,一兩天大概就會排出去,我們喝奶喝了那么多,即使我們現在繼續喝下去,也不會造成對我們的損害。這指的是成人,不是嬰兒?!?/p>
這一觀點可以說與絕大多數人的經驗和直觀感受相抵觸。從情感上說,三鹿奶粉事件是中國民眾心中永遠的傷痛,提及此事必然讓人產生排斥心理,從經驗上說,此事件給公眾留下了一個“印象”:三聚氰胺有毒!但從科學角度來說,公眾的粗淺印象其實并不準確,科學界對三聚氰胺的毒理學研究有一致結論,即三聚氰胺是無毒的,至少是低毒的。
嬰兒吃了摻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導致結石,還可以換個方式來理解:1 歲以下嬰兒喂食蜂蜜,因為無法抑制肉毒桿菌孢子的生長,可能導致中毒;6個月以下的嬰兒,由于消化道黏膜屏障發育尚不完全,吃蛋白可能導致過敏。但這不能說明蜂蜜和蛋白是有毒的,只是嬰兒的身體因發育尚未完善,比較脆弱。三聚氰胺的惡劣性質更在于它是人為添加進去的。
如果按照科學計算,以當年三鹿奶粉中檢出的最高值2563mg/kg來計,以美國FDA設定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攝入量(TDI)為0.63mg/Kg bw/day為參照,成人每天正常吃這種奶粉,確實是不會因此致結石的。但是,這一結論絕不等于任何條件下無限制地吃對成人都不會有傷害,也不是鼓勵大家忽視這些風險,更不是說可以在人的食物中添加三聚氰胺——它僅僅是一種科學假設。
當然,這些觀點的探討似乎太過于專業了。除去媒體的誤解,李可基在媒體見面會上如此直接地向公眾拋出這些觀點,可以說并不明智,因為他沒有考慮到受眾的理解能力,也沒有尊重他們對于此類公共事件的情緒。某些地方,比如他提到中國人均壽命的增長與“人的排毒解毒能力很強”,在邏輯上也缺乏嚴謹性,極易給人留下口實。
這次交流會總體而言是不成功的,它應該給政府、企業在做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提出教訓,即并不是觀點正確、解釋專業就可以,風險交流應該講究技巧,要多考慮到公眾已有的認知水平、專業知識的轉化、媒體傳播的規律等;對于公眾來說,在看到專家的“不近情理”的言論時,要找到專家的原話,心平氣和地分析它的對錯,而不是急著扔兩塊磚頭過去。雖然這有點難,但這是科學素養提升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