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矛盾重重,雖然近幾個月房價有所下跌,但仍難掩蓋諸多深層次的問題。比如,3月14日溫家寶總理答記者問時表示:為什么2003年以來調控不見成效?群眾也在責怪我們,說房價越調越高,政策不出中南海。我覺得房地產市場關系到財政、金融、土地等各項政策,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關系,涉及到金融企業和房地產企業的利益,調控的阻力相當之大。
此話說得明白,調控房價有很多制約因素,部分是盤根錯節、根深蒂固的因素,比如地方政府對于房地產收入的追求。去年下半年以來,先后有20個左右的城市放松了調控措施,少數城市如佛山、蕪湖尺度偏大,即被叫停。地方有放松的沖動,主要原因是市場低迷影響了當地GDP和收入。
地方政府對房地產的依賴度到底有多高?不妨讓數據說話。首先,聊聊土地出讓金。自從1990年前后,我國開始實行國有土地批租制度,土地出讓金就成為地方政府的一項重要財源。2004年實行“招拍掛”制度后,地價猛漲,地方政府獲利甚豐。2011年調控史無前例的嚴厲,但全國土地出讓金達到3.3萬億元,比2010年的2.8萬億還要多。
這么多的收入,與中央財政無關,全部收入地方囊中。按當前體制,土地出讓金不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內,而是列入政府性基金,而且是政府性基金的絕對主力。不妨看下結構。2011年,全國地方財政收入52434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33609億元,那么土地出讓金占前者的六成多,占這兩塊總收入的近四成(2005年只有不足三成)。可見,土地出讓金是地方財稅總收入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短期內仍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次,分析一下房地產稅收。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有十項,其中完全屬于房地產類的稅種有五個:房產稅、契稅、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皆屬地方稅種,另外包含有房地產的稅種還有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
單論五類直接稅,由2004年的1208億元增加到了2011 年的8223億元,增長近6倍。從占地方稅收收入的比重來看,呈現出上升的態勢,由2004年的12.6%上升至2011年的20.6%。可見,房地產類稅收在地方稅收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地方財政的貢獻逐漸加大。如果算上其他五類間接稅,則可能高達30%-40%。
最后,看一下房地產總收入。將五類直接稅和房地產稅收二者相加,除以地方稅收和地方政府性基金,則這一比重由2004年的39.9%上升至了2011年的48.3%,總體上呈現在波動中上升的態勢。如果加上五類間接稅,則這一比重已經超過50%,可能達到60%左右。由此可見,房地產類收入,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力軍”。
今年1-2月份,全國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5%,增幅比去年全年下滑14個百分點,但支出同比增長34.5%,卻比去年全年增幅增加15個百分點。尤其是,受1-2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額下降20.9%(銷售面積下降14%)的影響,房地產營業稅下降22.7%。另外,今年財政部預算中土地出讓金比去年下滑18.6%。
由上述數據,可知今年地方政府的日子將是緊巴巴的。按兩會上溫總理的表態:房價還遠遠沒有回到合理價位,房地產調控如果放松,將前功盡棄。政策依舊從緊,房地產市場不可能出現實質性的回暖,土地出讓金和房地產稅收總體下滑難以避免。在這種形勢下,期望地方政府都能百分百執行國家調控政策,并不現實。2012年,中央和地方在房地產上面的利益關系,將更加曖昧、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