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北京夢,他們將家安在了河北燕郊,然而北京離他們很近,也離他們很遠……一條930快速公交,連接著河北燕郊,一個小鎮,和偌大的北京城。2007年后,一批燕郊新居民到來,打破了小鎮原有的寧靜,他們白天屬于北京,晚上屬于燕郊,一條通燕高速,上演著一幕幕的悲喜劇。
為了北京夢,他們將家安在了河北燕郊,燕郊留住了他們的北京夢,然而這個北京夢,始終是不完整的。
交通“噩夢”
每天早上六點半,天還蒙蒙亮,鬧鐘就將嘉銘從床上警醒,二十分鐘后,嘉銘一路小跑趕往小區門口的公車站。再晚一刻鐘,“就擠不上815路了”。
815路、818路、930路,在繞行燕郊每一個小區之后,開始向北京方向飛馳,終點站是國貿一帶。這三趟公交車,是嘉銘這樣的國貿上班族的交通生命線。隨著住在燕郊的北京上班族日漸增多,政府在早晚高峰設定了專門的公交專用道,保證道路暢通。嘉銘告訴記者,自從開辟了公交車專用道之后,幾乎所有有車的上班族都放棄了開車上班,“開車太堵了,有時候一個半小時都趕不到國貿,公交車能保證40分鐘左右就到了。”
時間上保證了,但是新問題又冒了出來,擠不上車成了嘉銘每天頭疼的事情。時間久了,他摸到了一個規律,七點前上車,就能擠得上去,七點后上車就懸了。為了保證不會因為擠不上車遲到,即使9點鐘才上班,嘉銘也每天堅持七點前出門。
雖然政府不斷地增加公車車次,但是相對于燕郊居住人口的密度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記者沿著燕順路一路向北,七八公里長的路段上,小區一個緊挨著一個鱗次櫛比,世紀名苑、夏威夷水岸、納丹堡、美林灣、燕京航城……記者從納丹堡居民那里了解到,僅納丹堡一個社區就居住了約有一萬戶居民,而這些居民中大半都是北京的上班族。
高密度人口分布,僅有的幾趟公交線路,缺乏軌道交通支持,終于讓燕郊的交通陷入了噩夢。在不久前,一張從國貿發往燕郊的815路車站,擠不上車的人們紛紛從窗戶爬進車里,這張照片在網上引起了強烈關注。以往燕郊總是以距離北京最近,房價遠低于毗鄰的通州等姿態進入北京的視線,但其實燕郊發展到今天,已經承載了絕對數量很多“北京人”的居住需求,而交通嚴重滯后是目前最大問題。
難解的交通問題困擾著燕郊新居民,而目前,僅靠路面交通已經無法緩解,一度6號線將延長至燕郊的傳言甚囂塵上,但幾年過去了,規劃遲遲沒有塵埃落定。在售樓處,很多銷售人員仍然信誓旦旦地說,2014年地鐵一定能通到燕郊,但是這一利好除了支撐了房價之外,沒有給當地居民帶來任何改變。
嘉銘每天仍然在擁擠的815路上奔波,何時能修地鐵,他已經麻木到不關心。盡管每天身心疲憊,但是嘉銘很感謝燕郊,因為有了燕郊,才留住了他的北京夢。

文化荒漠
除了每天擠不上去的公交車,還有經常趕不上的末班車。小燕每天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加班,每次只要一加班,趕末班車都讓她戰戰兢兢。為此,小燕去年還辭去了月薪近兩萬的工作調到了現在這家公司,薪水縮水了近一半,但是很少加班。
據記者了解,目前930路各趟線路最晚的末班車時間已經延長到了22:00,這比起兩年前已經好了很多,小燕回憶說,剛剛住到燕郊時,930末班車時間只到20:40,那時候公司經常加班到九點多,趕不上車是經常的事兒。“出租車師傅也不愿意去燕郊,一聽往那走都擺手”,小燕說前兩年趕不上車就賴在朋友家甚至住過快捷酒店。
“早就有了搬離燕郊的想法”,小燕說比起交通的痛苦,在燕郊生活讓她覺得已經脫離了繁華都市,小燕是個時尚姑娘,愛逛街打扮,愛看電影話劇,以前沒事兒還約朋友喝下午茶。結婚后,為了居住環境寬松點,老公把房子買在了燕郊,小燕結束了以北京為重心的生活,開始一下班就往家里跑。
在燕郊,話劇這種東西是肯定看不到的,想去圖書館坐坐或者找個小巷子喝杯茶也不太可能,小燕將燕郊形容成“文化的沙漠”。
其實,燕郊城區內的生活配套非常完善,超市、餐飲、電影院,該有的都有,但是,燕郊的配套鄉土氣還很明顯,始終與北京的三里屯、西單、后海沒法比。小燕說,在燕郊生活起來非常方便,如果僅僅是普通的過日子她不會覺得生活在這里有什么不好。“但是人總有精神上的需求,在燕郊活得好像沒有精神,因為失去了共同愛好,朋友們都疏遠了我”,小燕的神情看起來非常落寞。
但是由于她和老公缺少在北京購房的資格,所以暫時還沒法實現搬回北京的夢想。“再過半年多,我們就夠五年納稅資格了,到時候還是要在北京買房”,小燕說她很期盼能回到北京生活,但同時心里也很糾結,以二人的經濟實力,回到北京能夠買一個七八十平米的小戶型就不錯了,小燕看了一下接近200平米的家,略微思考了一下,說“居住條件可能會降低,但還是想過精彩一點的生活。”
回歸北京
從2007年置業到2012年計劃離開,張莉小夫妻已經在燕郊生活了五個年頭,妻子懷孕,使得夫妻倆的“歸京”計劃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最近夫妻倆一直在朝陽區東五環附近看房子。
張莉的老公告訴記者,燕郊沒有像樣的學校,一旦孩子出生教育就成為難題,夫妻倆在河北生活沒有關系,但是“放著北京大好的教育資源用不到,在北京發展也就失去了一半的意義。”很多年輕人畢業留在北京,除了北京工作機會多希望出人頭地之外,多數人也希望給下一代提供一個全國最好的教育環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醫療和教育配套是目前燕郊的短板。也是居住在這里的“北京人”覺得最不滿意的地方。
目前燕郊只有燕達醫院、京東中美醫院等少數幾個規模較大的醫院,具備三甲資格的只有燕達醫院一家,比起北京協和、301等著名醫院,醫療水平的差距很大。除此之外,由于在北京工作醫療保險都在北京,很多人在燕郊的醫院看病都不能通過醫保報銷,這在經濟上也是不小的負擔。
與醫院相比,孩子的教育問題更加讓人頭疼,張莉說沒有醫保大不了是多花點錢,而孩子上學是花錢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北京的重點小學教學質量一般較高,而燕郊沒有像樣的小學和幼兒園,張莉說,很多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想盡辦法又搬回了北京。
在燕郊置業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過渡性的選擇,張莉和老公工作了兩年沒有多少積蓄,而又渴望有個自己的家,幾經權衡在燕郊買了房,希望以后經濟寬裕了就在北京買房。“工資漲不過物價,這么多年其實也沒攢下太多錢”,很多年輕人就這樣“暫時”地一直住在了燕郊。如果不是因為懷孕,張莉說他們也不會回北京買房,積蓄不多買房壓力很大,而且住久了,“對這里也不是完全沒有感情”。
北京與燕郊的房價仍然有著不小差距,加上限購政策像橫亙在很多購房者面前的一堵墻,雖然很多個“張莉”心中始終有一個回北京安家的夢,但是在夢想之外,越來越多人心安理得地開始了在燕郊的編外生活,而這種編外生活充滿了溫情,也布滿了深深的無奈。因為北京離他們很近,也離他們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