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艾滋疫苗進入Ⅱ期臨床
中國科技重大專項——艾滋病疫苗Ⅱ期臨床試驗,近日在北京佑安醫院啟動。
艾滋病疫苗研究,是全球科技界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目前國際上多個國家正在采用不同方法進行研究。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采用新方法,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艾滋病疫苗,該疫苗在“十一五”期間完成了Ⅰ期臨床試驗,顯示安全性良好、免疫原性強,可誘導受試者產生抗艾滋病病毒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
今年3月下旬,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了該艾滋病疫苗Ⅱ期臨床試驗申請,在不久前蓋茨基金會發表的備受關注的8個全球艾滋病疫苗名單中名列第5。
文/源自 中國科技網
轉基因克隆牛誕生,為獲好肉質
經過3年試驗,兩頭轉基因“克隆牛”在北京農學院綜合實驗基地誕生了。
研究轉基因克隆牛,是為了提高牛肉的品質。目前,國內肉用品種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產肉率低且肉的品質不高。在牛肉中,肌肉間含有一定量的脂肪為最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理石花紋狀牛肉。但不是所有品種都可以生產大理石狀牛肉,尤其瘦肉型品種難以達到。中國雖有五大黃牛,但至今沒有一個世界公認的肉用品種。
這項研究共選取了200頭母牛作為發展對象,分兩批在80余頭母牛中植入重構胚胎;最終共存活兩頭小牛,都是母牛。這兩頭“克隆牛”完全成形需要20個月的時間,屆時,它們將要履行繁殖后代的任務。研究人員需要觀察,克隆牛與其他雜種牛交配后,是否能將基因穩定遺傳下去。這項技術成功后,還可以在羊、雞等家禽家畜上試驗。
文/源自 《新京報》
生物的適應性 猶如翻山落谷
地球生命的故事里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生物界為什么如此普遍地把性作為生殖策略。最近,一個由中國科學院、吉林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小組,從物理學角度審視了生物進化的動力問題。
該聯合小組發現,生物的適應性就像是一次次翻山落谷的旅程。在同一物種內部或不同物種之間,個體的相互作用都會產生自發螺旋波動。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理論,有助于解釋物種是怎樣以及為什么會隨著時間而進化。
這一發現也為解釋“紅皇后假說”提供了理論框架——該假說由進化生物學家利·范瓦倫1973年提出,借用了《愛麗絲漫游奇境》中的“紅皇后”的話:“你必須盡力不停地跑,才能保持在原地。”如果用它來解釋協同進化的理論,那么一個物種就要不斷進化來抵抗自身寄生蟲。
文/源自 《科技日報》
中華文明可溯至4500年前
考古專家已經獲得了中華民族文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年前的證據。
在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古城,考古專家發現了30萬平方米的高等級宮殿區,并在高等級的墓葬里發現了數十件陪葬玉器。此外,城內還發現了大面積的水田、圖騰等。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中國在3500~4300年前就已進入了初級文明社會。
另在距今4000~4400年間的山西陶寺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280萬平方米的城址,其中有高等級的建筑區。陶寺遺址內,有大墓、豐富的隨葬品和早期銅器。銅器上發現的朱色文字,表明當時已開始使用文字。陶寺城內南部還發現了一個決定時令、節氣的觀象臺,研究人員經過一年的模擬觀測,發現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節氣,這與《尚書》當中《堯典》所記載的“堯觀象授書”相吻合。
文/源自 新華網
城市科學發展指數,北京居第三
8月14日,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正式發布2012年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公布了2011年度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綜合排名,深圳、上海、北京依次占據前三名,西部城市首次進入了前十。
就綜合實力來看,目前,東部城市在全國城市科學發展的總體格局中依然占有領先地位,但與以往相比出現兩個明顯變化:一是東部城市特別是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城市、長三角城市、環渤海城市獨占鰲頭(包攬前10名)的局面首次被打破;二是東北地區及西部地區城市表現突出,進入科學發展指數綜合排名前50位和前100位的城市數量明顯增多。
文/源自 中新網
中國“海洋健康”低于全球平均
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說,美國研究人員編撰了一份“海洋健康指數”,全球海洋總平均分正好為60分。中國海域在這套體系中的得分是53分,得到最低分36分的海域位于西非沿海,而最高分86分由太平洋上的賈維斯島海域獲得。
這份海洋健康指數綜合了10個不同方面的指標,如海產品供給、海域生物多樣性、二氧化碳存儲能力、海洋旅游價值等。其中,1/3低于50分,只有5%的沿海國家得分高于70分,這表明全球海洋的健康狀況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與此前針對海洋狀況的評估體系相比,該指數涵蓋內容更廣、更完善。研究人員希望,這套指數能為決策者提供參考,比如在開發一塊海域之前,能了解相關決定會影響海洋哪些方面指標的此消彼長,而得分的變化也可以用來衡量海洋管理政策的成效。
文/源自 新華社
中國科學家揭開大腦血管之謎
腦研究是當前最活躍的前沿基礎研究之一,但對腦血管的研究長期受到忽視。中科院神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首次揭示了大腦血管網絡的形成之謎。
在成人大腦中,血管(包括毛細血管)的總長度可達650公里,表面積約20平方米。毛細血管之間的平均距離只有40微米左右,使得每一個腦細胞都受到毛細血管網的覆蓋。盡管大腦的質量只占體重的2%,但通過這個血管網絡,大腦接受了15%的心臟總血流量。
研究人員對活體斑馬魚中腦所有血管進行了三維成像和計算機輔助的定量分析,發現在發育中盡管有大量的腦血管在不斷形成,但腦血管三維網絡結構卻在不斷簡化。簡化是由于處于局部復雜網絡中的血管消失造成的,其中最初形成的腦血管約有45%最終消失,這降低了血管與血管間血流速度的差異,使動脈到靜脈血流更有效。
文/源自 中國科學院網
最有影響力論文數中國列全球第6
2011年,我國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論文,即“高被引論文”——被引用次數居于前1%,數量已躍居世界第6位。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預測表明,我國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次數有望在2014年進入世界第5位。
此前,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布《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稱,2011年,中國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發表論文225篇,占該系列發表論文總量的6.6%,與以往相比有顯著增長。中國“高被引論文”數量占總量的比率從2001年的1.85%增加到2011年的11.3%,這一比率已居全球第四。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武夷山表示,有些人認為我國學術界過分追求論文發表數量。但同時應該看到,論文質量和數量也是息息相關的,數量上去了,論文被引用次數會更多,出現高質量論文的機會也更多。
文/源自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