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是郵政部門發行的郵資憑證,用以表明“郵資已付”。
集郵又是什么?《辭海》的解釋簡明扼要:“以收集、鑒賞并研究郵票為中心內容的文化活動。19世紀60年代開始流行于歐洲。中國集郵活動約始于19世紀末葉。通過集郵,可以豐富科學文化知識,積累歷史資料,培養藝術鑒賞能力和陶冶性情。”起初,集郵者們希望把世上所有種類的郵票都裝入自己的郵冊。但是,新郵票發行的規模和速度很快就打碎了這個美夢。于是,人們開始朝“專題集郵”的方向發展。英國國王喬治五世(1910-1936年在位)就是一位集郵名家,他收藏的郵票主要是有關英國及其殖民地歷史的,是歐洲著名的郵集。
《郵票上的天文學》一書,正是天文專題集郵的結晶。《郵票上的天文學》一書的主編,是年逾八旬而依然活躍在科學和文化兩界的資深天文學家兼集郵行家李競教授。兩位作者——北京的徐剛和上海的郭綱,都是很有建樹的集郵專家和天文愛好者。正是這樣的三人組合,以一絲不茍的精神奮力著述,釀就了《郵票上的天文學》的醇厚品味。
作者們希望《郵票上的天文學》能“讓熟知天文但對天文郵票卻知之甚少,以及對于天文很陌生但對集郵卻很感興趣的讀者都能接受這本知識性與觀賞性并重的讀物。”在這一思想驅動下,他們真正做到了平淡之中見新奇。書中精心收錄了世界上215個國家和地區的1371枚天文郵票,利用郵票、郵戳、小型張、小本票等24種郵品素材,分為“認識宇宙”、“天象大觀”、“探索宇宙”、“天文離我們很近”和“天文郵票巡禮”5章共22節,豐滿地展現了天文學古老而又年輕的風貌神韻。
《郵票上的天文學》主旨,可謂以郵品之美現星空風采,于方寸之間識宇宙無窮。讀了兩遍,覺得這本書很奇妙:隨著自身對天文學熟悉程度的增長和集郵知識的豐富,讀者將能從書中讀出越來越多的精彩。讀者除了能輕松收獲書中直接提供的基本知識外,書中還有串珠連線式的聯想,更可以進一步增添閱讀的愉悅。從西方傳說中的銀河起源到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再到日本人的七夕節,邊欣賞精美的郵品,邊觀照不同的文化,這將是何等的愜意!而所有這一切又都有著極其厚實的科學基石——傳承和發展了數千年的天文學。
《郵票上的天文學》文字敘述言簡意賅,它對每張郵票的介紹不過一二百字。它們不是所選郵票的“說明書”,而是一篇篇耐人尋味的微型科學小品。全書文字與郵票的關系不是主仆,而是紅花綠葉,相映成趣。每段短文都顯得自然流暢,而各專題之間又毫無割裂感,這也足以看出作者之功力與用心。
大約10年前,英國數學家羅賓·J·威爾遜所著《郵票上的數學》一書的中文版面世。筆者曾在法蘭克福書展上,面詢推出該書英文版的斯普林格出版社:“是否還有諸如《郵票上的天文學》、《郵票上的物理學》之類的配套產品?”答復是:“暫時還沒有。我們希望《郵票上的數學》取得成功,這將會鼓舞我們進一步組織出版您說的那些選題。” 當今的世界,當今的中國,當今的科學,當今的郵品,進步都很快,一部高品位的《郵票上的天文學》已然在中國誕生,既使人感到欣慰,更令我深感自豪!
《郵票上的天文學》
李競 主編
徐剛 郭綱 編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競,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橋段]
關于星座的歷史,郵票上自然少不了人們熟知的古希臘時代的48個星座,同時介紹近代星座之命名亦頗細膩。現今國際通用的88個星座中,有9個是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1611-1687)在17世紀提出并沿用下來的,它們是鹿豹座、獵犬座、蝎虎座、小獅座、六分儀座、麒麟座、狐貍座、盾牌座和天貓座。其中“六分儀”同其他8個名字相比,明顯地有一種“異類”感。其原因何在?原來,赫維留有一架心愛的六分儀,使用了20多年,后來毀于一場火災。據說他認為這架儀器已經升天獻給了天神,為紀念它多年來立下的汗馬功勞,赫維留將長蛇座與獅子座之間的一片空白天區命名為六分儀座。2011年正逢赫維留誕生400周年,波蘭又一次為他發行了紀念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