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我國自主研發的核電池將隨“嫦娥三號”軟著陸月球,用于我國的著陸器和月球車上。月球上一個黑夜相當于地球上的14天,最低溫度可低至在零下180℃,核電池將為“嫦娥三號”的儀器保溫。
提起“核”,人們總想到核武器、核電站這樣的“大塊頭”。但是通過核衰變工作的核電池卻是另一番光景。明年,我國自主研發的核電池將隨嫦娥三號軟著陸月球,用于我國的著陸器和月球車上。屆時核電池將與太陽能電池一起工作,各司其職。
“不是混合動力驅動車”
同時使用太陽能和核能作為能源,那么月球車也是輛“混合動力車”嗎?并非如此。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告訴記者,“太陽能負責提供月球車各種儀器的工作能源和驅動月球車行駛,而核能負責在夜晚期間給月球車的儀器保溫。可以說,它們是‘各干各的’”。之所以這么分工,與月球環境和嫦娥三號要完成的任務密切相關。
歐陽自遠介紹,嫦娥三號降落在月球后在著陸器內會“放”出月球車,它將在幾公里的范圍內對月球進行區域性的精細巡視探測。白天,太陽能驅動月球車行駛并支持月球車上各種探測儀器開展探測;晚上,月球車休眠,等待天亮再工作。
與地球不同,月球的白晝、黑夜各持續大約14天,且夜晚溫度可低至零下180℃。而月球車上的儀器可承受的最低溫約零下40℃。這也就是說,如果在月球的漫漫寒夜中,沒有足夠能源給儀器保溫,全部儀器要凍壞,在下一個白晝來臨之時,月球車將無法“醒過來”。
那么,利用蓄電池把白天積累的太陽能在晚上釋放出來行不行呢?歐陽自遠表示,這樣做月球車將過于沉重,且蓄電池的延續工作時間也達不到14天。同樣的,其他電池也行不通,不僅提供的能量功耗和供能時長達不到標準,也難以抵抗月球黑夜的超低溫。
如此,核電池成了唯一的選擇。它可以“耐得住”月球惡劣環境,且長期提供能量使月球車上的儀器保持不低于零下40℃甚至更高的溫度環境。在它的保溫下,月球車可以“熬”過黑夜,等到白天繼續進行探測工作。
驅動好奇號的核電池
與嫦娥三號一樣,日前成功登陸火星的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好奇號上也有核電池的身影。不同的是,火星車上的核電池和鋰電池取代了太陽能電池翼片,獨立驅動其行駛。所以,好奇號才算是“核動力驅動車”。
歐陽自遠表示,火星與地球的晝夜時長相仿,晝夜的溫差遠不如月球,因此黑夜給儀器帶來的影響不大。不過,火星離太陽比地球遠得多,在火星表面太陽能的能量密度比地球小得多,單靠太陽能難以驅動好奇號這個重量超過900公斤的龐然大物,需要核電池提供能量。當然,月球車和火星車都沒有必要“跑”得快,只需要以每小時幾米的速度前進,所以核能驅動的功率不必很大。
據NASA報道,好奇號上的核電池學名叫做“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重達45公斤,其中包含4.8公斤的核燃料——钚氧化物,長66厘米,直徑約64厘米,功率約140瓦,至少可以保證14年的供能。在核電池外部,有幾層保護材料,確保一旦出現意外時核燃料不會泄漏。
按照NASA的計劃,好奇號將行駛超過19公里,并將在火星表面爬坡。這時,核電池能夠驅動火星車前進并完成探測任務,還能夠與地球保持聯系。
核電池依靠放射性元素衰變供能
無論是嫦娥三號月球車,還是好奇號火星車,車上的核電池原料都是钚238。它的半衰期約為80年,衰變過程中釋放出能量,可保持二三十年的生命力。
由于使用了核燃料,核電池難免與核武器、核電站聯系在一起,令人產生爆炸、污染等擔憂。好奇號使用核電池就曾引發環保組織的強烈抗議,并推遲了發射日期。
對此,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科研部處長朱書堂告訴記者,核武器、核電站的原理是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大,過程劇烈,需要一系列控制系統,否則就會產生核爆炸。而核電池靠的是某些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然衰變(不穩定元素衰變后形成另外一種元素),這一過程中釋放出能量,一般為熱能,這一能量比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小很多。此外,核衰變比裂變“溫柔”得多,不存在核爆炸的危險,但是因其原料具有放射性,一旦發生泄漏有核污染的可能。
以嫦娥三號和好奇號所用的钚238來說,它在不斷地衰變中,射出阿爾法粒子,釋放出熱量,此時金屬表面會變得通紅,溫度可達五六百度,再經由溫差熱電轉換器形成電能,期間會有一定能量損失。
“之所以選擇钚238,是因為它的半衰期80余年,也就是說核電池內的钚238的原子數減少到一半需要80年”,歐陽自遠告訴記者。這樣的半衰期,意味著它衰變得比較快,可以讓核電池提供熱源。同時又不會衰減得過于快,能夠保證核電池二三十年內正常運轉。而有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太短,核電池的使用壽命也太短;有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過長,可以達到幾百萬年甚至幾十億年,核電池的功率太低。
我們需要核電池么?
朱書堂表示,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核電池的理論就已出現,早已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但是技術可行,并不意味著能夠完美“做”出核電池。尤其是核電池用于太空探索,更需要注意穩定性、安全性,還要盡量做得小、緊湊。因此,在控制技術達不到的情況下,很難做出核電池。
此外,我國之前沒有把核電池用于太空探索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否需要使用它。歐陽自遠介紹,之前嫦娥一號、二號都是月球探測衛星,太陽能電池足以完成探測的能源需求,完全沒有必要使用核電池。
同樣的,雖然嫦娥三號使用了核電池,也不意味著我國今后的太空探索都會用核電池。正如歐陽自遠所說,對于核電池不必“談核色變”,也不必認為它是太空中不可或缺的。
與此類似,朱書堂認為,核電池民用還不太現實。雖然目前有核電池汽車、核電池手機的設想,但是造價極高,又有其他能源可替代,完全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