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漲價再降價、無貨、網站打不開……盡管京東、蘇寧和國美的價格戰沒給用戶帶來好的用戶體驗,但卻借媒體營造了三足鼎立之勢,從而壓低供應商的價格、排擠競爭者。這對消費者而言或許不是好消息。
降價之下的各種忽悠
8月15日,劉女士在看到京東、蘇寧、國美在網上進行價格大戰的時候,立刻想到為公司添置一臺無線投影儀。她所相中的“明基MX615”在代理商的價格是3300元,在京東的價格是3699元。雖然京東價格看著更貴,但是在京東買投影儀就送無線模組。而無線模組是無線投影的必備配件,價格近1000元。顯然,正在打價格戰的京東要實惠不少。劉女士將產品收藏,決定觀戰一天。但第二天打算下單的時候,卻發現無線模組不送了。這讓包括她在內的廣大網友大為光火,紛紛留言詢問,而京東的回應只是“以網頁顯示為準”。
而這只是對這場價格戰的管中窺豹。便宜無貨,是最普遍的招數。廣大網民,看著秒殺價、心動價那些瘋狂的折扣,點擊進去的時候,“暫時無貨”的標簽時時出現。究竟是真的讓人搶光了,還是根本就沒有過呢?
另外,大量的用戶登錄,讓兩個網站都不堪重負。京東的劉強東在微博上嘲笑,蘇寧刷不出頁面來,沒法跟京東比價。但京東也并沒有強多少,主頁圖片在10M網絡的環境下依舊壞掉。老牌賣場出身的蘇寧,網站建設不完善還有情可原。但,作為新興電商的京東,官網不會這么脆弱吧?真的是人太多還是“躲貓貓”?
拋開客觀因素,更重要的一點是,三家瘋狂降價的產品都不是同類產品,讓用戶根本無法比較。比如京東主推的最低價項目“心動4秒”里面的TCL冰箱、奧克斯空調,在蘇寧、國美根本就沒賣,讓人如何比較?即使有共同的產品,也是A產品京東便宜、B產品蘇寧便宜,兩家就拿占優勢的A和B互相叫囂,也沒有把自己占劣勢的產品調價。而有細心的網友發現,15日打折商品的原價要比之前原價高,三家為第二天的價格戰都留了余地。
與此同時,對于“京東大戰蘇美”是否違法的疑問出現。“從目前三家的情況來看,還沒有違法。”國家發改委城鎮發展中心研究員、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楊禹向記者介紹,首先,《反壟斷法》對于三家還沒有占支配地位的企業,都不適用。其次,以《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價格法》來判斷,三家還沒有誰的產品接近或低于成本價。
商務部16日召開的例行發布會上,對于電商價格戰是否違法的提問,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幾家電子商務公司的行為是否違法,需要由相關執法單位依法調查取證后方可作出判斷。
京東在微博營銷?
根據種種跡象來看,京東無疑是挑起價格戰的始作俑者。在各方接受采訪之后的表現,也顯示了京東是有準備有預謀的,而蘇寧、國美是被“逼上梁山”,不得不打。
媒體記者從庫巴網副總裁彭亮以及從京東獲得的書面材料顯示,這場由京東一手策劃的“約架”事件,其實是事先經過周密安排的公關戰,主要是以微博營銷的方式展開,而給京東做這一輪微博營銷的是《創業家》前執行主編申音創辦的微博營銷機構NTA。
材料顯示,這次微博營銷的重點是找一些微博上的意見領袖,分析他們的微博喜好,策劃適合他們轉發的關于京東的內容。另外就是協調一些諸如“互聯網的那點事”等熱門微博賬號——“要保證可以使用,若不行,盡快更換其他賬號”。
這份材料還透露出京東和微博營銷機構NTA之前的會議討論要點。其中,NTA的意見是:要打競爭對手就要打擊他們的痛點;賬號容易暴露、文章不好,寧愿不轉;合理利用意見領袖,找符合他們定位的內容轉發。
NTA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負責人對媒體證實,NTA參與了此次微博營銷,他表示:“我們去年就開始給京東做微博營銷,今年正式有了合作,這次京東價格戰的微博營銷,我們只是配合,主角是京東,是劉強東自己。”
如果僅僅從營銷的角度來看,京東無疑是成功的,僅僅截至15日的中午,京東就宣布半日銷售破2億元。而半日的電商網站訪問流量,京東、蘇寧以45.9%、23.1%分列一二。
實質是聯手壓制供應商?
價格戰的目的,無非是搶占市場份額。而燒錢又是當前電商的唯一出路。前期的賠錢無疑是為了后期捆綁消費者、提價做準備。曾經投資過卓越、凡客等知名電商的天使投資人雷軍就以京東為例說出了電商燒錢的真正目的。“如果,京東能夠在3C領域達到70%的市場份額,那么京東就擁有了定價權,主動權掌握在了京東的手里,而不是現在的供應商、生產商,它們必須以京東認為合適的價格來賣貨。”
以此分析,擁有多年成熟供應鏈和客戶關系的蘇寧、國美進駐電商領域,確實給京東帶來了不少的麻煩。而劉強東也在微博上聲明,這次打蘇寧,就是因為蘇寧聯合地方政府打壓京東。而蘇寧剛進入電商領域不久,也需要對抗京東。這確實一個強硬的競爭關系,為什么打得那么不溫不火呢?
我國某著名管理咨詢公司的顧問艾米(化名)為其中的不止一家公司做過咨詢。在她看來,作為三家成熟的企業,沒有誰會意氣用事來打價格戰,這應該是他們蓄謀已久的聯手炒作,表面的戰爭,在背后互買股票也說不定。
在艾米看來,三家表面是價格戰、爭取壟斷,但實質上是借各方媒體的炒作奠定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但壓低了各個供應商的價格,贏得了眾多盲目消費者,而且壓低了股價,讓整體的家電市場下滑。如此之后,有80%的小家電企業就會遇到重大風險,想要生存只得同意他們的要求。
經過價格戰后,電商行業里京東真正的競爭對手,當當、天貓、亞馬遜中國等在家電甚至未來的3C領域將無力與之抗衡。國美和蘇寧畢竟還有著傳統賣場,關系著房地產商、租賃和就業問題,電商只是它們的一部分,但經過這次事件后也有了很好的影響力。這對抗的三家才是真正受益者,它們要做的就是壓榨供應商、排擠競爭者。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也認同這一觀點,“電商大戰,實體企業會很受傷,大家都知道渠道為王,現在京東、蘇寧和國美掀起的這場三國血戰,表面上看起來是渠道商不顧血本的惡性競爭,實際上最后受傷的可能就是供貨的實體企業。”在渠道寡頭壟斷的情形下,實體企業一直是處于被壓迫的微利地位。如今電商惡性競爭一旦形成,難免將損失向實體經濟轉移。
京東、蘇寧如意算盤打得很響,消費者同樣不是傻瓜。從第一天的參演,到第二天的看戲,就說明了消費者的理性。真正便宜了,就挑一兩件,千萬別入戲太深。一旦捧紅了一兩家,受宰割的不僅是上游供應商,還有下游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