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廣,如何結合高中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結構和個性特點,來選擇更適合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學習方法,努力培養學生探究、合作和創新能力嗎,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新課程改革不但是對課程內容的一種規范,更是一種改革,同時也對教師在教學方式、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手段上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挑戰和要求。就高中數學而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材的教學內容明顯增多,但授課時數相對減少,且對高考選拔人才標準并未降低。因此,對新課改下數學教學思路,及教學質量提升進行再思考顯得十分必要。
一、充分把握新課改基本理念
新課改以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全面發展為基本出發點,突出體現了學習的普及型以及基礎性、發展性等特點。在此理念指導下,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要關心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要求教師必須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基礎,不斷培養學生創新、探究能力,從高中數學的教學功看來,高中數學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培養發展數學的能力、掌握數學知識、形成良好科學價值觀的相輔相成的過程。
二、新課改背景下數學教學質量提升的再思考
1.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做任何事情,只要我們感興趣,肯定會全身心的投入到當中去,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的把“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科學態度”作為新課改下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
高中學生正處在活力四射的年輕時代,面對一門這么枯燥乏味的課程,本身已提不起多大的興趣了,如若再加上教師的傳統的逼迫式教學,就更沒興趣了。所以教師要制定新的教學模式,不能只把學生當成了公式的容納器,機械性的不停的往里輸送,從不考慮學生的接收情況,應該在課堂上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如,講解“均值不等式”的定理時,可以現場給學生出一個問題,商店的某一產品進行降價促銷,有三種方案可以選擇:第一種是先打a折,再打b折;第二種是先打b折,再打a折;第三種是兩次都是打折。那么哪一種方案,優惠的最多呢?這就把枯燥的數學講解聯系到了實際生活當中去,立馬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有很多種,然而哪一種才最適合,筆者認為,教學方法的選擇一定要結合教材內容,不同的教材內容,應選擇不同的傳授方式,以便學生更有效的接受。為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高,目前課堂中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為“探究式”教學。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傳統的以教為主的學習模式得到突破,使學生的學習空間得到了大大的擴展。數學是一門思維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所以為了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必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獨立自主的解決數學中的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還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提高數學的教學效率。如何更好將“探究運用到數學課堂中,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著手:(1)創設問題情景,推進探究式教學的開展。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 首先應該進行創設一些情景、設置一些的疑點,然后根據這些情景、疑點開展探究式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而且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開展實驗教學,推進探究式教學的開展。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實施探究式教學方法時,應該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進行引導學生去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感受數學的精彩,不斷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深入觀察、從而把抽象的數學學習轉變為具體且有生動的數學活動。(3)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數學直覺思維主要是指人們對數學結構及其對象的一種快速的認識、理解以及判斷,是提高數學洞察力。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數學直覺思維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性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是對事物的新認識、新思想,而且是一種不斷學習,獲取新知識的重要的途徑,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重點教學生遇到問題怎樣分析問題,靈活應用學過的知識、內容以及解題方法進行解題,同時引導學生新方法的研究。總之,高中的數學課程涉及的問題比較多,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掌握數學教學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背景的影響下高中數學的教學思路也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對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高中數學教師應該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和特點對以往的教學觀念發生轉變,重新認識教學中的地位變化和角色變化,使教學的質量不斷的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志敏.淺談數學課堂教學的原則方法和設計[J]數學通訊2011(10):197-199.
[2]姜珍秀.高中數學情感教學模式的實驗報告[J].商業文化(學術版),2007,(05):79.
[3]田維友. 探究式教學方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 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 2011(11):103-104.
(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