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高中數學課程中,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刻畫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科學語言和有效工具。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正在不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學時,要努力使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讓數學走入生活,讓生活走進數學。
【關鍵詞】數學;生活;興趣;效率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植根于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數學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它的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數學知識必須“生活化”,所謂“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加強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利的,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一、生活中找數學,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這個世界的數學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課前、課后布置學生去觀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這樣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
例如,在不等式教學中,有一道名題是:a克糖水中有b克糖(a>b>0),再加入m克糖(m>0),在未達到飽和的情況下則糖水變甜了,試根據濃度提煉出一個不等式?
因為<1可看成不飽和糖水的濃度,而<1可看成是在原不飽和糖水加入m克的糖糖水的濃度,糖水變甜了則有<,在證明結論之后,為了讓學生對不等式有深刻的了解,給不等式起了一個名字——糖水變甜不等式。
二、生活中學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教材中設計的許多案例都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應盡量根據實際情況,模擬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環境,設計一些生活場景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案例 均值不等式
某商場在節前進行商品降價酬賓銷售活動,擬分兩次降價,有三種方案:甲方案時第一次打p折銷售,第二次打q折銷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銷售,第二次打p折銷售;丙方案時兩次都打折銷售,請問:哪一種方案降價較多?
評注:此案例的問題情境貼近生活,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聯想、抽象、概括、數學化的過程,在這樣的實際問題情境下,學生一定會想學,樂學,主動學。
三、生活中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在學習知識后,不考慮所學數學知識的作用,不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這樣的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適應考試的解題能手。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讓他們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的某些實際問題,他們是十分樂意的,這也是我們教學所必須達到的目標
(1)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常言到:“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是對人多辦法多,人多智慧高的一種贊譽。但是這一富有哲理的話語,其蘊藏的數學機智可用概率的理論加以證明。
假設“臭皮匠A”能獨立解決某問題的概率為P(A);“臭皮匠B”能獨立解決某問題的概率為P(B);“臭皮匠C”能獨立解決某問題的概率為P(C),則問題被解決,只要A,B,C中至少有一個人解決問題即可。
如何來求A,B,C中至少有一個人解決問題的概率呢?3者均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概率為 。
用1減去同時不能解決的概率,就得到3者中至少有一人解決的概率p,
例如 ,即3人解題把握都差不多一半,但他們總體解題時,能被3人之一解出的概率為
看,3個并不聰明的“臭皮匠”居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握解決問題,聰明的諸葛亮也不過如此。
可見,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高度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那么,一定會使數學更貼近生活。同時也會越來越讓人感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會變得有活力,學生才會更有興致地喜歡數學,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鞏固數學甚至發展數學。數學生活化是教育現代化對數學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掘來源于現代生活實際的內容,將其轉化為數學模型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的意志和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才能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縣中學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