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電源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是高中物理的一個重要實驗,也是恒定電流一章的難點,更是高考實驗考查的一個熱點,本實驗的誤差分析在考試當中經常考查,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下面就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選修3-1)中提到的方法用三種不同的分析誤差方式進行詳細分析對比。
實驗電路:電流表相對電源外接(課本上的方法),如圖1所示。
實驗原理: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的基本原理是閉合電路歐姆定律E=U+Ir,只要測出兩組路端電壓和總電流,聯立解方程組即可得電源的電動勢E和內阻r,
本實驗主要誤差來源于電壓表分流存在系統誤差,導致電流表讀數(測量值)小于電源的實際輸出電流(真實值)
現就誤差分析如下:
方法1:理論計算法
設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的真實值分別為E真和r真,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的測量值分別為E測和r測。電流表和電壓表的內阻分別為RA和RV。滑動變阻器從右向左移動,得到的兩組示數分別為(U1,I1)和(U2,I2)。如果不考慮電壓表和電流表的內阻,由全電路歐姆定律有:
這就是電動勢和內電阻的真實值。
由于滑動變阻器阻值從最大到最小變化,故U1>U2,所以, 因此:E測 由于RV>r,所以兩者的相對誤差都很小。一般就是采用這種測量電路測量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 方法2.圖象法 由于圖象直觀、簡潔,會經常在物理學中用到,特別是在定性分析中有其優越性,下面就本實驗圖象分析如下: 首先對于U-I圖象,要知道橫坐標的截距表示短路電流,縱坐標的截距表示斷路電壓,也就是電源的電動勢,斜率表示電源的內阻。 測出幾組U、I值,然后在U-I坐標系中描點并連線如圖中①線所示。直線①與U軸的交點表示電源電動勢的測量值,直線①斜率的絕對值表示內電阻的測量值。由于電壓表的分流作用,對于某一組具體的(U1',I1'),電壓表測得電壓U1'就是電源的路端電壓,而通過電源的電流比電流表測得的I1'略大,滿足 關系,可見U'越大,△I=I-I'越大;U'越小,△I=I-I'越小,特別的當U'=0時,△I=I-I'。對每一個點進行修正,每一個點的電壓值不變,電流值略微變大,而且當電壓值越大,對應的調整量也越大。證明調整過的點位于同一條直線上的方法如上面所述。把經過修正的點連接起來,如圖中②線所示。這樣直線②與U軸的交點表示電源電動勢的真實值,圖線斜率的絕對值表示內電阻的真實值。可見,用課本上所示電路測得的電動勢和內電阻都是偏小的。 方法3.等效法 我們知道實際電壓表可以等效為理想電壓表和RV的并聯,實際電流表可以等效為理想電流表和RA的串聯。圖1電路誤差的主要來源是電流表的讀數小于實際的總電流,所以實驗電路可以等效為如下電路。 等效電路虛線部分可等效為一個電源,電壓表測的是等效電源的路端電壓,電流表測的是等效電源的總電流,故該電路測的是等效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根據等效電源知識有: 因為RV>r真,故該電路誤差極小。 在按上述三種方法進行實驗和分析后,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好地理解該實驗的系統誤差,掌握減小誤差的方法,并提高了理論分析的水平。對比三種方法,理論計算法嚴密、準確,但用時太長,在考場上不適用,而圖象法直觀、明了,學生易掌握,等效法簡潔,但對思維要求較高。我們只要掌握系統的實驗方法和恰當的誤差分析方法,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