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繞化學新課程理念,如何以“變”求“效”, 走進化學新課程。可以通過變 “苦學”為 “樂學”;變 “概念” 問題為“多元化”;變學習“獨學”為互助“合作”;變“記結論”為“導過程揭示”等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初中化學;新課程教法;學生主體;效益
在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如何擺脫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以聽、記的 “滿堂灌”現象,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還主體地位于學生,為培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探索創造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創造一個廣闊的空間,以達到開發智力、促進思維能力、增強創造力、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的目的。那么,新課程背景下,如何以“變”(改變教法)求“效”。本人實踐體會如下:
一、變 “苦學”為 “樂學” ,將學生引入真實、生動的求知情境
1.以趣導入。“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課程的起始階段,以“趣”入境,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用玻璃棒沾取固液混合物(KMnO4和濃H2SO4)去接觸酒精燈燈心,燈心將會被點燃;將一種澄清的液體(NaOH)和一種藍色液體(CuSO4)混合在一起,變成了藍色的“果凍”;將一塊在酒精中浸透的棉手帕點燃,將會看到火焰熄滅后,手帕完好如初……看著這一系列奇怪的現象,學生將會目瞪口呆,接著將會迫切的詢問“為什么?”老師可以回答“在我們學習了化學之后,你將會知道其中的奧秘”,由此,讓學生對神秘的化學世界產生好奇,始終帶著“為什么”去學化學,對化學的興趣自然而生,進而學好化學。
2.幽默激趣。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一個恰如其分的幽默,如一杯清新的甘泉,讓人淺斟細酌,回味無窮。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增強教學的藝術性和欣賞性,更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科學思維,給學生以愉悅的享受。如,在介紹金屬的物理性質時,金屬一般都具有金屬光澤,但具有金屬光澤的不一定是金屬。例如,有個光頭走在路上,太陽正毒辣,他的頭上在發光,是金屬嗎?學生大笑。在幽默中讓學生加深記憶,愛上化學。幽默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
3.諧音逗趣。對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學生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為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形象、幽默、風趣的簡化了諧音字、詞解決這一問題。如把元素符號、原子團等制成韻語,把化合價編成順口溜;把實驗電解水負極產生氫氣用諧音記 “父(負)親(氫)”,編成口訣: 正氧小能助燃,負氫大能燃燒;把地殼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變成口訣:養(氧)閨(硅)女(鋁)貼(鐵)。
作為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做好學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在化學課堂中巧用“趣”開場,揭示化學科學的重要性,降低化學的難度,展示化學的魅力,創設和諧的氛圍,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心情舒暢樂于學習,把課堂學習當成一種享受。
二、變“個力”為“合力”, 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在化學學科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實際,爭執討論,暢談自己的看法,在探索中養成學生勤于思考、敢于質疑的習慣,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大膽質疑中萌芽,讓學生的創新精神在交流碰撞中開花,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豁然開朗中結果。
案例: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廢鋅皮和濃鹽酸來制取干燥、純凈的氫氣,并驗證氣體中的雜質。(裝置所示下圖)
(1)實驗中看到B中無水硫酸銅變藍色,這說明產生的氣體中含有雜質____________是______(填化學式),除此以外,還可能含有的雜質氣體是_______(填名稱);為了檢驗該雜質,可將E裝置連接到上述裝置中______(填序號)之間,氣體從____________(填a或b)進入裝置E,E中所放試劑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
(2)裝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實驗收集氫氣的下列方法中,你認為最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選項編號) ①向上排空氣法 ②用干癟氣球收集 ③排水法
此題為實驗室常見氣體制備的綜合性實驗的設計,要獲得干燥且純凈的氣體,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涉及到混合氣體進行驗證、干燥、除雜等操作的先后順序,應從哪些方面著手思考?為了解答以上問題,教師可采取以下討論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實驗室中如果我們要收集到干燥且純凈的氣體,按怎樣的實驗操作順序(規律)能收集到干燥且純凈的氣體,應該如何設計?
2.組織討論:
討論1:實驗操作中如何考慮驗證與除雜先后順序,如何考慮干燥與除雜順序,為什么?
討論2:對于混合氣體按什么樣的操作順序(規律)進行驗證、干燥、除雜等?才能獲得干燥且純凈的氣體。為什么?(學生爭辯、交流略)
3.總結、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考究哪些方案是科學合理的,哪些存在缺陷需要改進?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設想,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設計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潛能和創造性充分表現出來。最后共同得出:
①有關實驗裝置的連接順序一般為:氣體發生裝置(或混合氣體)→驗證→除雜→干燥→主體實驗(或收集)→尾氣處理裝置。
②實驗室中關于氣體制取、凈化和收集實驗的設計規律:
通過實踐表明,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同組學生必須相互分工合作再整合,并且有一名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的小組長來統籌,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練習。在一個動態的、變化發展真實的課堂教學中,當一些 “問題”的出現時,隨著師生、生生互動合作、交流的發現,探究充滿活力,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變“終結”為“過程”監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課改中,教師不再是“直灌者”、“主宰者”,而是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引領者。在教學中,教師不給予學生現成的結論與原理,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扮演好“導”的角色,創設實驗探究情境,引領實驗設計,拓展探究思路,讓學生自己提出假設,讓學生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如我在教“生活中常見的鹽”時,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
1.提出問題:(1)家用純堿、食鹽它們溶液的酸堿性如何?又如何區別這兩種溶液?
2.猜想討論:同學們頓時群情激昂,議論紛紛,并大膽嘗試新的猜想,第(1)問題猜想提出,①純堿、食鹽它們溶液都顯中性;②純堿溶液顯堿性;③純堿呈酸性。一致認為只要用PH試紙或石蕊試紙或酚酞試紙試驗就能得出結論;尤其是第(2)問題區別這兩種溶液爭論比較多,有的提出能做饅頭是純堿;有的說能腌魚、肉是食鹽;有的說用PH試紙、石蕊試紙、酚酞試紙測驗;有的說,用手觸摸,有滑感的是純堿……
3.實驗驗證:因學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的論斷是否正確,我馬上讓他們動手做上述兩個實驗。①取少量溶液分別滴入酚酞試液,觀察現象,純堿溶液呈紅色,食鹽溶液不變色;②取少量溶液分別滴入鹽酸,觀察現象,純堿溶液中有“大量氣泡產生,食鹽溶液中無明顯現象。
4.小結歸納:經過實驗充分討論爭辯后,大家總結出:(1)純堿溶液顯堿性,食鹽溶液顯中性;(曾質疑提出,純堿、食鹽都是鹽為什么有的呈堿性?想知道是什么原因。)(2)鑒別純堿、食鹽用鹽酸,反應現象明顯,說服力強。
整個教學過程并非讓學生“接受學習”,而是啟發學生不斷地探究、發現,從各種特殊事物中歸納出方法與結論,并將這些方法應用到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通過這樣的學習,活躍了課堂氣氛,活躍了思維,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同時也體現了重過程、重發現、重探究和重育人的教育理念。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不斷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及時總結經驗走出誤區,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即導學、導問、導思、導法、導行,做一個學生學習的出色策劃者、組織者,做一個導演。走進化學新課程,更重要的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他們自己尋找知識的意境,誘導他們自己學習知識、探索規律,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作者單位:江蘇宜興市陶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