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要求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因為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學以致用是物理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物理教師要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探索物理的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因此,初中的物理教學應該將物理課堂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引導初中學生把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實際中,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物理不但是來源于生活的,而且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一種基本工具。有些初中學生對物理學習感到難學,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外,作為物理老師也有很大的責任,主要一點就是物理教學沒有走進學生的生活。筆者認為,以下“三要”可以讓物理教學更高效。
一、物理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析物理現象,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學習物理的體會。現在的初中物理教材知識正由原來的系統太強、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不密切,向實際生活相聯系靠攏,使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達到同步進行,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的同時,對生活實踐產生興趣,并在實踐中增強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樣,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可用來解釋其它科目無法解釋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自然會產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變化多種教學手段創設物理教學的氛圍,從教學的語言、教師的語速、形體、舉例、學生活動等方面處處生活化,使物理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樂園,而不是說教的場所。還要適當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要善于尋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創設有“趣”的生活化情境,營造良好的心理態勢和思維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趣味十足地積極開動腦筋去思索,去探究。
此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創設有“疑”的生活化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如:學生在學習壓強知識后,問學生在過淤泥地時怎樣做比較容易過去,不會陷入很深?背行李的時候選擇什么樣的背帶會舒服一些?在學習熱學知識中,問:市場上的“娃娃菜”是怎樣保鮮的?怎樣將一杯熱水的溫度迅速降下來?珠穆朗瑪峰上用普通的鍋能否煮熟飯?冰箱中拿出的東西為什么會出“汗”?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這樣就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既能鞏固所學的物理知識,又能體會到自身的價值,還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物理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實踐證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他熟悉的生活情景越是貼近時侯,學生自動接納知識的程度就會越來越高。所以,真實的物理問題情景的設計過程是激發學生大腦中原有的情感結構以及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在大腦皮層形成興奮中心的過程,另外,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借助于外界的某種環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教師所創設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問題,正是引起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外部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投入。用貼近學生生活的物理情景的導入引出物理問題是一種學生最易接受的方式。物理教師在講解各個物理知識點時所列舉的例子也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到物理學習的現實意義,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動性。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必須善于挖掘生活情景中的物理內容,盡量創設一些生活的情景,從中引出一些物理問題,并以此讓學生感悟到物理問題的存在,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物理學習和探索之中去。如在講運動的相對性時,可舉坐車子時感覺樹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等密切與身邊的生活、生產相關的實例。通過對這些事例的分析、解釋,使學生確信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學習物理的興趣穩定持久、學習的主動性得到進一步提高。教師還要盡量做到在引入課題時生活化、課堂教學時生活化、講解時生活化、舉例時生活化、作業時生活化、練習時生活化。
三、物理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經驗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積極主動地開發物理課程資源,并創造性地使用好物理教材。在處理教材時,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資源,要尊重學生的文化,及時收集和整理與學生學習密切相關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材料,以補充、替換課本中的例題或習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學物理、用物理。教師應因地制宜地引導學生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物理實驗,這樣可以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讓物理回歸自然、回歸社會。例如學生學習了熱學知識后,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1)燒水的鋁壺壺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圓,這些同心圓圈起了什么作用?(2)油炸食品時,油鍋中滴入水滴會發生爆裂,并把熱油濺起;為什么沸水中滴入油滴卻沒有類似的現象?(3)夏天,自來水管上常有水珠,這是什么原因等等,同時物理教師要將物理教學的目的和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真正實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陳兆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