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生物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推進生物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成為了新課改的核心內容和實現新課改目標的關鍵舉措,因此,作為教師,在生物教學活動中,一定要一改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地改進教學手段,努力推進生物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提升。在本文中,筆者就結合生物教學活動的實際,總結了幾點實現生物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措施,希望這些措施建議能夠為生物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實現提供一些拙見。
【關鍵詞】生物學科;新課程;有效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提高生物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也成為了現代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因為只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提升了,才有利于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一系列的能力,進而實現新課改的目標。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教學才能稱得上是有效的教學呢?在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有效教學不能單純地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量的多少來衡量,而是要以學生活動了多少能力的發展來衡量。那么,在生物教學中,可以通過哪些措施來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呢?
一、提前備課,做好學情分析
備課是開展教學活動的第一步,很多時候,教師課備的質量高低與否將對于接下來的教學活動的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在備課環節中,一方面,要深入分析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潛在資源,同時,還要敢于突破教材,從多個途徑認真收集分析相關教學資源,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提供知識層面上的準備;另一方面,教師還要重視學情的分析,也就是對學生的基本狀況進行分析了解。因為學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對象,而教師制定的一切教學計劃、教學策略都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因此,對學生基本的狀況進行分析是保證教學計劃、教學策略科學有效的前提條件。教師要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通過多種途徑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范圍、思維習慣、學習興趣等多方面的情況,然后針對這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教學策略。這樣,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后,自然可以為接下來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問題是思維的原動力,而思維活動又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能力的必經之路,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思維的活躍程度往往直接決定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那么,怎樣才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變得更加活躍呢?這就需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通過情境的感染,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在興趣的激勵下主動的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一思維過程本身就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生物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途徑有很多,常見的包括利用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創設問題情境、利用多媒體工具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等等。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食物鏈》這節的內容時,就從我們平時玩的游戲斗獸棋開始講起,在斗獸棋中,貓吃老鼠、狼吃貓、獅子吃狼、大象吃獅子、老鼠吃大象,就這樣,循環了一圈以后,學生發現不同的動物之間形成了一條鏈子,這條鏈子就是我們所說的食物鏈,而食物鏈的存在正是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一環。由于此情景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平時玩的游戲來創設問題情境,使得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思維變得異?;钴S,大家圍繞著情境會提出很多的問題,從而在思考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地進入到一個主動學習的狀態,從而有利于學生在主動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獲得各方面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三、適當利用實驗手段輔助教學
生物學科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自然學科,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生物實驗既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又是開展生物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通過實驗手段呈現的生物知識是直觀的感性知識,這樣,比起總結以后抽象化的理論知識,這種實驗下展示的直觀生動的知識更容易為學生理解。因此,在生物教學中,適當利用實驗的手段往往可以使得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能量與呼吸》這章的內容時,關于呼吸產生能量的內容,我就用實驗的手段向學生直觀地展示了一次。首先,拿出兩只透明保溫杯,一只杯子里裝的是萌發的種子,另一只杯子里放的是煮熟的種子。然后將溫度計分別插入兩只保溫杯的內部測量杯子里的溫度,結果溫度計顯示,裝有萌發的種子的杯子溫度要高一些,原因就是種子在進行呼吸的時候會釋放出能量,從而導致杯子中的溫度升高。就這樣,通過實驗的直觀展示,教師用實驗語言向學生闡述了能量與呼吸的關系,這樣的知識講解方式不但更容易為學生理解和接受,同時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驗素養。
四、開展有效的課后學習
生物課堂教學是開展生物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在課堂上,學生學到的大多是一些理論知識,而只有把這些理論知識用于實踐活動的指導,才能真正的實現教學的有效性。事實上,生物學科所包含的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的,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想實現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一定要重視課后的學習。作為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業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學習,作業的形式一定不能拘泥于書面形式,而是要解放思想,開展多樣化的作業活動。例如,一些課外小實驗、小發明、野外考察等都可以作為課后作業。學生只有在豐富多樣的課后學習中,才能真正地掌握各方面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課堂上的“讀死書”。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努力推進生物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通過有效教學實現學生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必然之途。因此,作為一名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師,一定要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通過各種突破來實現學生個人素質和能力的突破,真正地在有效教學活動中踐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參考文獻】
[1]任書嶺.初中生物的有效性教學[J].青春歲月,2012年04期.
[2]趙猛.淺談初中生物之有效教學[J].教育教學參考,2012年第1期.
[3]顏聲用.初中生物如何進行有效教學[J].教育藝術,2011年第05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車輻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