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源于他們好奇、探究的天性。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及其他多種手段,鼓勵學生勇于探究,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得出結論,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下僅就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自己的作法。
一、用實驗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學實驗。通過驗證性實驗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通過探索性實驗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加強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講骨的成分時,每個學生取兩條魚肋骨,分別放在火上燒和放進稀鹽酸中浸泡。實驗過程中利用學生學過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知識,引導學生邊觀察邊討論,觀察骨的變化,啟發他們自己總結骨的成分及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特性。并且實驗前后分別稱重,計算出無機物和有機物的比例,進而讓學生分析骨的成分與比例和骨特性的關系,歸納出骨的特性。課本中大多數的驗證性實驗,我都將其提前與新課的講授結合進行。這樣的授課方式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不會感到疲勞,難怪學生們說:“一堂課 45分鐘,怎么這么快就下課了?”
二、用多媒體情景教學組合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的應用在生物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多媒體可將書本知識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能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多種手段和藝術手法,創設情知交融的科學意境,引導學生融入其中,進入角色,在情趣盎然中展開對知識的探索。
如“生命的起源”這節課內容很抽象,如果每一環節都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去學習,學生會感到疲累。而在生命的起源中,認識原始地球的條件對于理解生命的化學進化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故一上課我就先播放了一段課件:地面有許多火山在隆隆爆發,熔巖橫溢,大量的氣體噴射而出;天空中雷電交加,火光四射,嘩嘩大雨傾盆而下,鋪天蓋地,地面逐漸一片汪洋……。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此情此景當中,頓生疑慮:“老師,這是什么呢?”然后我點出這就是原始地球的想象圖,那么原始地球能為生命的誕生提供怎樣的條件呢?在學生情緒高漲狀態下,我再通過復習生命的物質基礎的知識切入主題學習,這樣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下積極地步入科學殿堂,牢固掌握了知識。
三、用“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是學習的啟動器,培養學習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形成一種懸而未解的求知狀態。
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從問題中得到發展。例如,講血液凝固的原因時,可做下列實驗:用粗糙的木條不斷攪動剛剛從動物體內流出的新鮮血液,木條就會纏上許多絲狀物,其上粘有一些紅色物質,是紅細胞。 洗去紅細胞,絲狀物呈現白色,這就是纖維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學生感到很新奇,自然會發問:“這是怎么回事?”教師可以此為契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弄清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弄清血漿和血清的區別。特別要說明血漿中有的是纖維蛋白原,它是一種小分子蛋白質,在血小板釋放的某種物質的作用下,才轉化為纖維蛋白。 做這個實驗的同時,讓一部分新鮮血液凝固,將凝固的血塊切開,讓學生觀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紅色有何不同,啟發他們思考原因,他們說,類似的問題以前想都不曾想過,現在會想了,覺得很有意思,對于血紅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會忘記,判斷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標準也不會搞糊涂了。
問題意識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拓展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在想象中知道學習生物科學不僅是個人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主旋律的今天,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習行為方式的轉變,是廣大生物教師的重大任務。在生物課堂上,創設學生問題意識,使他們在“問”中學,在“動”中學。
(作者單位:吉林省磐石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