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給初中化學課堂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它能融合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方式等創設情景,圖文并茂、化靜為動,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徹底打破,大大提高了化學教學的質效。筆者在長期的實踐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學習情境
傳統的教學一般都是以“一張嘴巴、一枝粉筆”為主要模式的,這樣的教學勢必會造成課堂容量有限,教學手段單一的局面。而多媒體技術的介入,通過直觀且有啟迪性的演示,能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學生能在其中感悟、體驗,從而內化為內心深處的需要傾向,學習興趣被激發了,同時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對于教師而言,表達方式的豐富,又能使教師從大量重復勞動徹底解脫出來,騰出更多的空間去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真正做到帶著學生走向知識,避免用知識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如筆者在化學緒言課上,播放了四大發明圖片及其解說、工業煉鐵的影片、五彩繽紛的焰火等等,通過信息的快速傳遞創設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情境;再如在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電子等微粒運動時,由于微觀粒子的運動是用肉眼看不到、用手摸不著的,通過多媒體對其過程進行了充分的展示,在講授抽象概念、描述不可見的微觀粒子運動時,多媒體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可見,多媒體技術在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方面,優勢是得天獨厚的。
二、運用多媒體,解剖教學難點
多媒體技術,可以將靜態圖示轉變為動態圖示的過程模擬出來,微觀問題宏觀化,抽象問題形象化,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有效增強,非常有利于“教”與“學”的展開。如初中化學原子這一節學生建立“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這一思想是教學難點。由于這個知識非常抽象,講述時描述只能讓學生越聽越模糊,因為它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對于多數學生而言都是有難度的。為了順利將這難點化解,筆者在教學時播放了視頻:氧化汞加熱分解生成氧氣和金屬汞的實驗,再加上三維動畫的運用,氧化汞受熱分解成更小的氧粒子和汞粒子的模擬演示生動形象,這些粒子重新進行組合,每2個氧粒子結合成1個氧分子,許許多多汞粒子聚集成金屬汞,學生看到了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解、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多媒體的運用,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巧妙解剖了教學難點,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直觀效果被強化了,學生的學習也顯得特別的輕松愉悅。
三、運用多媒體,增大教學密度
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中,由于教學手段的單一,教師在教學中的表現力被制約了,有些內容由于受限制難以找到恰當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師教得無助,學生學得也是很勉強,這勢必會減弱課堂教學的容量。如若借助多媒體技術,就能有效打破時空的界限,將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拓展,從而增大教學的密度。這種優勢尤其在復習課上表現得很突出,我們完全可以將頭緒多、容量大的化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有機的將相關的知識進行排列整合,使知識完整的體系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做到大容量的知識傳授,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用多媒體技術編寫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各種形式的選擇題、填空題、是非題、應用題等,學生每做完一題,計算機都能快速地對學生的解答進行判斷。如出現錯誤,還能讓學生進入幫助欄了解解題過程。這種形式,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空間,教師能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
四、運用多媒體,拓展教學內容
多媒體網絡系統的應用,網上多媒體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可以實現。網絡提供的學習資源是很寬廣的,遠不止教師、教材給的那么多。如在討論環境問題時,僅憑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通過網絡,學生可以檢索很多視頻材料,如酸雨、赤潮、沙塵暴、臭氧空洞、厄爾尼諾現象、溫室效應、光化學煙霧、二氧化硫污染、粉塵污染等, PDF、文檔、電子書籍、動畫演示和專題題網站這些形式都能給學生輸送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使他們的知識便捷地得以延伸。在平時的教師中,筆者還注意收集報紙、刊物上與化學相關的新聞報道或資料,并將它們剪輯下來制成課件,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如將火災現場展現出來,并講述火災原因、施救方法、自救措施等;面對全球每年銹蝕的鋼鐵量,我們應該如何防銹等;出示空氣、水被嚴重污染的圖片,讓學生討論防止污染的方法。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所學知識又能得以鞏固,學生在其中能真正感受到“知識就是力量”,正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我們的生活環境改善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的,它能提高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促進了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多媒體是一種技術、一種工具,是教師得力的助手,它有著其它手段無法代替的優勢。只要我們能實事求是,不搞花架子,講究實用,不搞形式,一切以服務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為宗旨,將這種不可多得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和完善,就一定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惠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