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材施教理念是一種基于學生個體差異性而誕生的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通過因材施教,可以有效地挖掘不同的學生身上的不同的潛能,從而有利于每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都能夠獲得相應的個人成長和提高。在本文中,筆者就結合了高中生物教學的實踐,總結了幾種能夠實施因材施教理念的途徑,希望高中生物教學在因材施教理念的影響能夠更好地邁向素質教育的行列。
【關鍵詞】因材施教;素質教育;個體差異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的認知方式、情感態度、個性特點都不相同,再加上每個人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家庭環境、生活環境、社會大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性,從而使得每個人都具有自己區別于他人的鮮明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個體差異性就直接決定了每個人對外部事物的感知,接受信息的方式等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基于這些理論,在教育教學領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所謂因材施教,其實質就是尊重學生本身固有的個體差異性,并針對這些差異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期待各具差異性的學生在特色化的因材施教中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能,使得學校教育能夠培養出各具特色的人才。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實施因材施教理念,對學生進行分層差異教學呢?
一、在教學目標上實施因材施教
教學目標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教學目標確立的是否明確合理,對于接下來的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生物教學中,要想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在教學目標上進行分層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對于基礎層的學生而言,教師在確立目標的時候,要以基礎的知識技能為確立目標,要求上以了解和掌握為主,對于中間層的學生,可以在基礎層目標的基礎上稍微拔高一些,除了掌握一些基礎的知識和技能以外,還要對相關的知識達到深層理解、簡單應用的目標,而對于能力層的學生,則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能,在確立目標的時候,不僅要滿足前兩個層次目標要求,還要重視對能力層學生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基本結構”這個章節的內容時,對于基礎層的學生提出的目標是,能夠在植物細胞結構圖上標出各個結構的名稱以及基本功能,而對于能力層的學生則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掌握細胞各個結構的名稱和功能,還要掌握動植物細胞之間的異同點。這樣,確立了具有層次性的目標以后,就可以使得每個層級的學生都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獲取新的知識,獲得新的能力。
二、在教學方式上實施因材施教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層級學生的實際,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如,對于基礎層的學生,教師在講課的時候要注意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對于一些重點知識,教師要注意進行強化教學,而對于一些難點知識,教師可以對難點知識進行一步步地分解,總之,對于基礎層的學生而言,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地位,力圖把每個知識點都講通、講透,而對于那些學習能力很強的能力層學生而言,教師完全沒必要按照這種方式來進行講解,過分細致的講解只會浪費課堂時間,浪費對能力層學生進行進一步發掘的機會。教師在給他們講課的時候,要把重點放在能力的訓練上,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而對于中間層的學生,可以采取介于兩者之間的教學方式,在重難點知識上進行適當的詳細講解,同時還要適當地采取引導式的方式進行啟發教學。例如,在講到細胞膜的結構時,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就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如,在面對能力層的學生時,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教學課件進行自我學習,然后在自學的過程中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如細胞膜有哪些結構特點?細胞膜在功能上有哪些特點?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相互適應發生作用的?這樣,提出問題以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來獲得答案。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處于一個引導的地位,而學生真正地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自學、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不僅解決了問題,同時也掌握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待學生自我學習結束以后,教師再對學習過程進行總結,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需要補充的地方等都是教師可以做的工作。這種學習方式是建立在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分析、思考、探究的能力上的教學方式,如果把這種教學模式原封不動地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基礎層學生來實施,顯然是無法實現的。總之,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因材施教的理念,可以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揮所長、發掘潛能。
三、在實驗課堂上體現因材施教
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教學手段,在實驗課堂上,也是實施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機會。在實驗教學中,大多數的學生實驗都是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開展的,在對學生進行分組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例如,在分配實驗任務的時候,那些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讓他負責實驗的操作,而那些較為細心,觀察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讓他負責幫助其他學生觀察實驗過程,并詳細記錄實驗過程,而那些頭腦靈活,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讓他負責引導小組成員對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探究和討論。這樣,在同一個小組中,通過不同任務的分配來發揮不同學生的優勢,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
因材施教理念是素質教育理念下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通過因材施教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得教學活動真正地成為促進學生個人成長的活動,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因此,我們每個教師都要在教學過程中,都要有意識地通過多種途徑來實施因材施教理念,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潔茹.生物教學中的因材施教[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
[2]鞏仁洪.淺談因材施教[J].中學生物教學,2005年Z1期.
[3]王翠.高中生物的分層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年07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斜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