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落實新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學會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思想的實際體現。
一、創設和諧情境,激發學習情感
教師在教學中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見,改變傳統的師生活動方式,少用或不用“指令式”語言,充分扮演好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新型教師角色,要樹立良好的教態,要以充沛的感情去熱愛學生,特別是熱愛那些潛能還尚未被開發的學生,表揚他們每次微小的進步,激勵他們克服學習困難的勇氣。教師要以專注的精神,生動的語言,新奇的想象,敏銳的觀察,豐富的經驗,準確的知識,高超的教學技能,嫻熟的軟件操作技巧,有趣的數學史話,把教學過程變為富有情趣的數學生活。從多方面去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氛圍,讓學生在愉快、寬松、自由、“心理安全”的教學情境中學習。
二、創設問題情境,優化課堂導入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教師短短的幾句誘導式提問,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進取狀態,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到探索新知的過程之中。
三、創設閱讀情境,培養學生能力
教材是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的重要基礎,是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教與學的中介,但目前強調教師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多,重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的少。很多老師在數學教學中忽視了“閱讀”的環節,認為“閱讀”只是語文教學中的環節,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同樣也要重視閱讀,并且要創設閱讀情境,教給學生方法(初讀、細讀、精讀),充分利用現行數學教材可讀性的特點,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
在學完新知識后,對知識的結論和它的推導過程,必須讓學生在課本上找到它是怎樣敘述的。練習和作業中遇到困難,也要指導學生從課本上找出路,學會使用工具書。如:教學七年級“什么是同類項”時,列出提綱:1.初讀課文,了解學習什么知識;2.細讀課文,討論思考什么是同類項?同類項與它們所含相同字母的順序有沒有關系?同類項與系數大小有沒有關系?這樣,通過列出提綱,創設閱讀情境,學生在細讀時就能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同類項。
精讀時學生提出了問題:“-4a2b”和“ba2”到底是不是同類項?為照顧全體,教師不急于表態,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使一言堂變為群言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創設直觀操作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優化過程教學
操作服務于思維,思維服務于動作。讓學生動手進行實物操作或是黑板上、電腦上進行演示操作,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既順應了學生好奇愛動的心理特點,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能使他們在親自感知事物的同時,開拓思維領域,開發智力潛能,讓學生主動愉快地獲取知識和技能。
中學生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時期。他們的經驗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現的越明顯,越具體,越熟知,對他們的思想影響就越強烈。因此,適當的直觀演示對學生常常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展現過程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通過播放設計好的教學軟件:(幾何畫板)屏幕上先出現了美麗清晰的地平線,慢慢地太陽開始露出可愛的笑臉。將這一美麗的景物形象地比喻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生很快“悟”出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可以用它們交點的個數來區分,也可以用圓心到直線的距離和半徑的大小來區分。通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學生在直觀發現問題的過程中也充滿了好奇和興趣。
五、創設錯誤情境,提高辨析能力
創設錯誤情境就是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認知錯誤或思維偏差,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陷阱”,讓學生的錯誤充分“曝光”,促使學生在“自查自理”中“為之一震”,起到強化刺激學生思維的作用。
如教學八年級一元二次方程時,為使學生明白“判斷一個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我針對學生容易忽視“方程整理后再判定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這一大前提的情況提出誘錯題:“x2+2x+2=(x+1)2+3x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為什么?”學生就會不假思索地說: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這時,教師將方程整理可得:3x=1,是一元一次方程而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錯解的緣由。
六、創設游戲情境,深化課堂練習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教學形式之一,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發展并得以鞏固和深化,不是靠短時間內的學習就能奏效的,還必須通過一定質和量的練習,才能逐步形成技能技巧。眾所周知,學生的課堂練習一般在下課前15分鐘左右進行,而心理注意曲線表明,在下課前15分鐘左右,學生的注意力開始下降,學生的學習情趣明顯減弱,因此,老師在組織練習時,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年齡特點靈活選擇練習方法,創設游戲情境,提高練習的情趣,以“游戲”促練,提高練習效果。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編寫一些趣味性的問題,編制一些簡單的電腦課件,讓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唱一首歌等。
綜上所述,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以純真的情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不光是靠耳朵聽、靠眼睛看,而且老師的情感也撥動了學生的心弦,促使他們用“心”去學習、去思考。這樣,主客體一致,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諧發展,使整個情境成為一個多向折射的心理場。學生身在這樣的情境中,帶著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情感去感知教材,去體察、想象,去理解、掌握,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這種整體和諧的情境,必然帶來學生知識、能力和心理品質的協同發展,保證數學教學任務的全面完成。
(作者單位:四川省資中縣龍江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