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言語主體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掌握語言習慣的一個較高級的階段,培養(yǎng)語感是語言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長期以來,在中學英語教學界,關于語感及語感培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常常被忽視。本文就來談談相關這方面的問題。
一、語感
1.語感的定義
湯富華和張景祥是我國外語界比較系統(tǒng)論述語感的兩位學者。湯富華認為語感是一種語言的邏輯的感覺,語感能力是言語→意念的邏輯轉換的能力。張景祥認為語感是對遵循或背離某一語言既定用法的敏感性,是對語言上有效性或合適性的感覺。目前國內(nèi)語言教學工作者認為語感是人們對語言的感覺,它包括語音感受、語意感受、語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們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們對語言法則或語言組織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是經(jīng)過反復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經(jīng)驗和體會,是掌握語言習慣的一個較高級的階段。
2.語感形成的心理機制
語感是如何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語言的認識是一個“同化”與“順應”的過程。所謂“同化”,指將對象納入到固有心理圖式(即認知結構)里;“順應”指主體心理圖式有改造,以順應對象。語言的感知歸根到底是人的認知結構對言語的同化和順應。認知結構是一個巨大的“語義場”。語言符號進入主體的認知結構,經(jīng)過同化順應過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審美光照,受到了理性之光的照徹,概念性的語詞的生命被“激活”、“喚醒”,這樣,不知要重復多少次,實踐多少次,然后達到“自動化”——即不必進行理智思考和邏輯判斷,在一讀一聽之際就能理解出語言文字的含義、正誤、形象、情味以及具體運用中的細微差別等。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悟性審美”,即:語感。實際上,語感的產(chǎn)生亦即一個新的認知結構。
3.語感的特征
(1)語感的敏銳性
語感具有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寫就通,一讀就懂的功能,突出其敏銳的特征。
(2)語感是一種能力
語感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培養(yǎng)起來的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3)語感具有個體差異性
個體的語感的素質(zhì)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廣度、美度、敏度因人而異。
(4)語感是可培養(yǎng)的
語感并非與生俱來,它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
二、英語語感培養(yǎng)策略
1.實踐感受策略
在語言實踐操作中,教師應考慮以下兩個對語感培養(yǎng)有影響的因素。
(1)語言實踐的質(zhì)
目前對英語實踐材料的選用帶有鮮明的應試色彩。因為“說”未被納入“高考”,所以大多被忽視。“寫”的任務一般來自模擬卷命題。“聽”“讀”的訓練材料通常被“精心處理”過,因而學生所接觸的語言都是“非自然的語言”。
但是,語感只有在接觸“真實,自然,地道”的語言中才能形成。因而,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尤其網(wǎng)絡資源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來自native speakers語言實踐材料。
(2)語言實踐的形式
語言的實踐除了通常所說的聽,說,讀,寫,還可以輔以視,聽,譯。視聽過程中,除了耳朵感受到語句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眼睛同時看到言語者的動作表情,由此加強了對語言符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對其深刻內(nèi)涵的精確把握。通過漢譯英練習,比較自己的譯句/譯文和參考譯句/譯文,除了發(fā)現(xiàn)語法的錯誤外,還可感悟到用詞、構句上與目標語的差距,也即不夠地道,隨著不斷的練習,不斷的比較,不斷的感悟,差距會日益縮小,遣詞造句會越來越地道,也即語感越來越好。
2.整體感知策略
語言現(xiàn)象與涉及語言的所有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只要我們接觸了某種語言現(xiàn)象,就可能接觸有關語言的全部知識,正如英語應用語言學家皮特·科德說的“把一切都學到手以前,沒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學會的。”這里強調(diào)的整體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釋就是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達的深厚意蘊,這里所指的整體并非通常所說的課文整體,單元整體,而是不要把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
3.朗讀,背誦策略
我們都知道學校歷來有早讀的安排,又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及李揚crazy English的成功,從實踐經(jīng)驗的角度突出了朗讀、背誦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朗讀背誦,不僅掌握了大量詞匯句型;更重要的是,每個語言系統(tǒng)不管在語音上,還是在結構上,都有其獨特而穩(wěn)定的模式,在大聲朗讀中,其語音模式被感知,在背誦中,語言結構因不斷被重復而被領悟。對整篇文章的朗讀背誦,在一遍遍的重復中,每遍都有新的感悟,事實上,每一遍都使誦讀者與作者更心意相通,令其捕捉到蘊含于每個文字中的“鮮活的生命”,從而,在語感能力上又上一層。
4.跨文化教育策略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文化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此,不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nèi)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成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形成語言差異,造成理解障礙,表達不確切,阻礙精準到位的語感的產(chǎn)生。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重視跨文化教育,有意識地安排富含文化內(nèi)容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比較,以利于語感的培養(yǎng)。
三、小結
語感能力培養(yǎng)是英語教學的本質(zhì)和核心,這是由語言學科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所決定的。語感教學在進行語言教學活動中的策略是:重視語言實踐,整體感知語言材料,堅持朗讀背誦,關注跨文化教育。
(作者單位:浙江省龍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