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九年級的教科書將概念、計算、身邊的化學物質等,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實際經驗提煉學習的素材,從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學習主題,了解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讓學生了解其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所以,對于書本的內容,不僅僅是簡單的傳授過程。
【關鍵詞】整合;初中化學;應用
傳統的教學,學生的知識是破碎的,不完整的,學生具有很多“死知識”,不能在社會實踐中很好的運用。要使得學生將所學習到的知識在今后的社會實踐中得到很好的應用,就必須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整合與深化。
首先,對學生的新知識進行遞進式加工。研究表明,學生在課堂習得的知識,可以有很多不同層面上的理解水平。例如,在傳授新課時,我們設定的教學目標就不能過于抽象,因為基礎教育階段的特點決定了此課程的性質。要將學生從過去的“繁、難、偏、舊”的現狀中解脫,著眼于學生自身的發展,提高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比如,我們在教授“分子和原子”時,首先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認識“為什么濕衣服晾在外面會變干?”“為什么煤氣能放在鋼瓶中?”著眼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再用多媒體演示苯分子和硅原子,從化學的角度解釋我們所講的物質并不是虛擬的,從生活入手,借助微觀的動態的多媒體,向學生講解分子的性質,分子的構成,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只有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原理,掌握概念的內涵才有利于今后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其次,要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合理的組織、梳理和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我們教授課程時是一章一節有序進行的,學生常常覺得我們在學習某些知識時不知道如何將它與生活相聯系。例如,講元素的概念時,常認為它沒有多大的用處,常見的元素會讀會寫即可,而且生活中很多都涉及不到這個方面。但是留心觀察周圍的生活,會發現日常實用的物質的配料表中會出現元素的含量,殊不知,那便不能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再如,學習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質量分數,看似是個簡單的計算,但是涉及生活就是看同等效果的化肥,哪樣經濟最合理。有了初步的認知為基礎,才能更好地應用以及創新。
最后,整合與深化的難點就在于讓學生具體的能力得以體現。比如,我們在實驗室制取氧氣時,第一步是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看似簡單的一個操作,學生口頭操作都是比較簡單的。但是真正到了實驗室,讓學生操作這項技能時,就會錯誤百出,甚至有學生由始至終都緊握著試管,嘴里還不停的說怎么都看不到有氣泡冒出呢。所以,我們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還要幫助學生將豐富的知識應用于實驗技能中。這樣學生的知識才是真正的得到了整合與深化。
知識的應用其實是簡單的概念方面的應用。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學生在領會教材的基礎上,依據所習得的知識去解決同類課題的過程,建立在對知識理解以及鞏固的基礎上。比如,讓學生用簡要的步驟證明一瓶無色、無味的氣體是氧氣(或者是二氧化碳)。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氧氣的檢驗方法是用帶火星的木條(實驗室檢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學生用此知識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是此方法的由來主要經歷了我們對問題的探討,知識的組織和梳理,借助實驗現象從而獲得結論的。所以分析題意就是要使用實驗室的方法,那就必須有實驗的步驟,一般情況下包括實驗方法、實驗現象以及實驗的結論。所以知識在應用過程中簡要的包括幾個方面:審題、聯想、解析和類化等。不僅僅是做化學,其他的學科也是一樣的過程,遇到一個問題首先要審題,就是要明確問題的要求和目的。我們常在筆紙評價中,遇到一類的陷阱,比如元素化合物知識應用時,常會出現的一種題型是要求寫出符號的含義,有宏觀的,有微觀的,當學生審題不清時常會因為混淆而失分。其次是要會聯想,就是以已經成形的問題為線索,提取相關的知識結構,為理解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做準備。所以分析元素符號表示的含義,記住宏觀找物質和元素,微觀找分子和原子。化學式中的數字表示分子中原子的個數(如果物質是由離子構成就表示物質中離子的個數),符號前面的數字表示微粒的數目。解析常出現在計算題中,它是指分析已知和未知的條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比如,計算中常會出現黃銅與稀鹽酸發生發應,求氫氣的質量或者銅的質量分數,解析此題的關鍵就是記住,黃銅是銅鋅合金,產生氫氣的是鋅與稀鹽酸的反應,銅的金屬活動性排在氫的后面,因此不能置換出稀鹽酸中的氫元素。此題看似簡單,但在實際的練習中學生很容易出錯,他們常認為黃銅放在稀鹽酸中就是銅與稀鹽酸發生反應,更離譜的是將銅鋅和稀鹽酸寫在同一個化學方程式中計算。所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學習某一個知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學習一個知識要學會舉一反三。比如我們介紹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裝置還可以應用于制取什么樣的氣體(即尋找裝置的何特點和共性)。根據類化,學生就將現有的問題歸納到原有的知識點中去了。
知識的遷移是指我們學習的知識在其他課程中的影響。比如,我們學習了“白色污染”方面的知識,在化學領域就是要求學生掌握治理環境污染的要從源頭做起,所以為防止“白色污染”的進一步擴散,就出現了限塑令,要求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那么在其他學習領域,就會用“白色污染”作為政治教材中“量變引起質變”的情景素材。也會出現語文領域中作為現代文的閱讀,總之,我們所學習的知識點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孤立的。
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常將最抽象繁瑣的知識點通過整合后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不僅幫助學生減輕了壓力,還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為知識的應用與遷移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二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