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永遠具有探索性,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落實探究性學習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知識的本質特征。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為學生探索數學知識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索數學知識的本質特征,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探究;空間;創造;創新;拓展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給學生時間,在探究中獲取
課堂教學中,我把時間還給學生,盡量少講、少評,大多數問題或關鍵問題教師只起個引路、點撥作用,主要由學生自主地解決。通過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能力。學生主動活動時間多了,自我學習、自我探究、自我發現的機會也就多了。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發現、去創新。
例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我深深的體會到了這段話的真正內涵,孩子們經過緊張、激烈的爭論,終于把1—20各數分為三類:質數、合數和1,此時一雙疑惑的小手高高舉起:“老師,0是質數還是合數呢?”
面對這個問題,按計劃我是想直接告訴他們書上的明確規定。(在小學階段研究約數和倍數時,一般指0除外的自然數。)但此時的場面卻令我感到很意外——看著孩子們那一雙雙高舉的小手,躍躍欲試的表情,使我馬上改變了主意,何不再給他們提供一次爭論的機會呢?
第一個孩子迫不及待地站起來說:“我認為0是合數,因為它除了1、0兩個約數以外還有2、3、4、5……無數個約數。”話音剛落又有一個孩子說:“我認為他的話有問題,前面我們學過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是有限的。而0的約數有無數個。這又怎么解釋呢?”這時又站起來一個孩子,也反駁道:“我也認為他的話不對,約數的特點是一個數最小的約數是1,最大的約數是他本身。0最小的約數是0,卻沒有最大的約數。我認為0既算不上質數也算不上合數。”多么深刻的理解呀!隨即我便將書中的明確規定告訴學生。此時,孩子們如釋重負。從他們的目光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他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對這樣的問題感興趣。課中正是因為這個問題的出現,才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和觀點的交鋒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爭論的同時,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大程度的感受到探索的滿足。
二、給學生情境,在探究中創造
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施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再創造的教學方法,顯然是一種培養創新思維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起孩子探究的興趣與欲望。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節課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探究學習的準備階段,又經過實物考察——自由討論——提出方案——教師小結——趣味訓練——學習評價等諸多環節,循序漸進的開展了有關“圓的面積”的探究學習。
根據學生轉化成功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我直接把“圓的面積公式如何推導呢?”這一問題拋給學生,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方法,尋求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1)S長=a×b S圓=c/2 ×r =πr×r=πr2 ;
(2)S平=a×h S圓=c/2 ×r =πr×r=πr2;
(3)S三=a×h÷2 S圓=c/2 ×4r÷2=πr×r=πr2;
(4)S梯=(a+b)×h÷2
S圓=(3c/16+5c/16) ×2r÷2=πr×r=πr2;
(5)用一個小扇形的面積乘以個數……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分別從實踐與理論兩個角度,圍繞如何計算圓的面積這一問題提出了諸多解決方案,各種方案無不反映著同學們對這一問題的多項探求和深入思考。正是因為有了學生對圓的面積逐層深入的探究,學生才完成了對這一知識的表征、記憶、理解與重組。
三、給學生方法,在探究中明理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數學題反反復復做了一大堆,最后收效不一定大。其主要原因教師沒有注重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一位優秀的教師應重視傳授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例如: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使每個加數都是最簡分數。
當學生在練習本上把答案填寫好后,我提問:“你能想出不同的答案嗎?”學生興趣很高,在練習本上寫寫算算。幾分鐘后,學生有了不同的答案。我請幾個同學將不同的答案寫在黑板上:
得出正確結論不是目的,接下來我又提問:你能根據這四種答案找出解題的規律嗎?再次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聰明的學生說:把1化成假分數,根據題意填的數必須符合兩個條件:所填的3個數的和等于23;括號里填的數必須與分母18互質。
這類題的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調動學生學數學的積極性,并能讓他們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數學素質。所以,我們一不能怕學生說不好,二不能怕學生說不到位,關鍵要有這種訓練的意識,在總結解題規律的同時,隨時提醒和引導學生準確地運用數學語言,從而使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遷移能力得到了提高。
數學教學永遠具有探索性,而“探索和研究是最有效、最主動、最能夠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習”。如何更好的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探究活動空間,需要我們老師在鉆研教材時盡可能多的去考慮學生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為學生精心設計并提供一定的活動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敏銳的捕捉活動時機,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興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