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窗口】
人應當謙虛地看待自然和風景。為此固然有必要出門旅行,同大自然直接接觸,或深入異鄉,領略一下當地人們的生活情趣。然而,就是我們住地周圍,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葉,只要用心觀察,有時也能深刻地領略到生命的含義。
——[日本]東山魁夷《一片樹葉》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構成了美麗的大自然。大自然,不僅僅給我們以視覺上的享受,更給予我們心靈上的慰藉,讓我們豁達與坦然。感悟自然,就是感悟生活,于一花一葉中窺探世界;感悟自然,就是感悟生靈,于一山一水中感受博大情懷;感悟自然,就是感悟生命,于一枯一榮中領略真諦。讓我們走進大自然,解讀大自然這本大書中每一頁的奧妙。
【名家作品】
下雨天,真好
□琦 君
一清早,拉開窗簾看看,窗上已布滿了水珠。啊,好極了,又是個下雨天。雨連下十天半月,甚至一個月,屋里掛滿萬國旗似的濕衣服,墻壁地板都冒著濕氣,我也不抱怨。雨天總是把我帶到另一個處所,在那兒,我又可以重享歡樂的童年。
那是在浙江永嘉老家,我才6歲,睡在母親暖和的手臂彎里。天亮了,聽到瓦楞上嘩嘩的雨聲,我就放了心。因為下雨天長工不下田,母親不用老早起來做飯,可以在熱被窩里多躺一會兒。我舍不得再睡,也不讓母親睡,吵著要她講故事。母親閉著眼給我講雨天的故事:有個盲人,雨天沒打傘,一個過路人見他可憐,就打著傘送他回家。盲人到了家,卻說那把傘是他的。他說他的傘有兩根傘骨用麻線綁住,傘柄上有一個窟窿。說得一點也不錯,原來他一邊走一邊用手摸過了。傘主笑了笑,就把傘讓給他了。
我說這盲人好壞啊!母親說,不是壞,是因為他太窮了。傘主想他實在應當有把傘,才把傘給他的。在熹微的晨光中,我望著母親的臉,她的額角方方正正,眉毛細細長長,眼睛瞇成一條線。我的啟蒙老師說菩薩慈眉善目,母親的長相一定就跟菩薩一樣。
雨下得越來越大。母親一起床,我也跟著起來,顧不得吃早飯,就套上叔叔的舊皮靴,頂著雨在院子里玩。我把伯公給我雕的小木船漂在水溝里,中間坐著母親給我縫的大紅“布姑娘”。繡球花瓣繞著小木船打轉,一起向前流。
天下雨,長工們不下田,都蹲在大谷倉后面推牌九。我把小花貓抱在懷里,自己再坐在伯公懷里,等著伯公把一粒粒又香又脆的炒胡豆剝了殼送進我嘴里。胡豆吃夠了再吃芝麻糖,嘴巴干了吃柑子。大把的銅子兒一會兒推到東邊,一會兒推到西邊。誰贏誰輸都一樣有趣,我只要雨下得大就好。下雨天老師就來得晚,他有腳氣病,穿釘鞋走田埂路不方便。老師喊我去習大字,伯公就會去告訴他:“小春肚子痛,睡覺了。”老師不會撐著傘來找我。母親只要我不纏她就好。
5月黃梅天,到處黏糊糊的,父親卻端著宜興茶壺,坐在廊下賞雨。院子里各種花木,經雨一淋,新綠的枝子頑皮地張開翅膀,托著嬌艷的花朵,父親用旱煙袋點著它們告訴我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紅。大理花與劍蘭搶著開,木樨花散發著淡淡的幽香。墻邊那株高大的玉蘭花開了滿樹,下雨天謝得快,我得趕緊爬上去采,采了滿籃子送左右鄰居。玉蘭樹葉上的水珠都是香的。
唱鼓兒詞的總在下雨天從我家后門摸索進來,坐在廚房的條凳上,唱一段《秦雪梅吊孝》《鄭元和學丐》。母親一邊做飯,一邊聽。晚上就在大廳里唱,請左鄰右舍都來聽。寬敞的大廳正中央燃起了亮晃晃的煤氣燈,發出嘶嘶的聲音。煤氣燈一亮,我就有做喜事的感覺,心里說不出的開心。雨嘩嘩地越下越大,盲人先生的鼓咚咚咚地也敲得越起勁。唱孟麗君,唱秦雪梅,母親和五叔婆聽了眼圈兒都哭得紅紅的,我就只顧吃炒米糕、花生糖,父親卻悄悄地溜進書房作他的“唐詩”去了。
八九月臺風季節,雨水最多。走廊下堆積如山的谷子,幾天不曬就要發霉,發霉的谷子一粒粒綠色的。母親叫我和小幫工把綠谷一粒粒揀出來,不然就會越來越多。這活真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來,綠谷會越來越多,我就可以天天滾在谷子里,不用讀書了。
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然而誰能不長大呢?到杭州念中學了,下雨天,我有一股凄涼寂寞之感。
有一次在雨中徘徊于西子湖畔。我駐足凝望著碧藍如玉的湖水和低斜的梅花,卻聽到放鶴亭中響起了悠揚的笛聲。弄笛人向我慢慢走來,低聲對我說:“一生知己是梅花。”
我也笑指湖上說:“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衣衫漸濕,我們才同撐一把傘歸來。
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笛聲低沉而遙遠,然而我卻仍能依稀聽見,在雨中……
(選自《視野》2011年第15期)
閱讀感悟
在文章開頭,作者就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對下雨天的喜愛:“好極了,又是個下雨天。”毫無修飾的心里話真摯而熱烈。這異乎尋常的喜愛自然可以引起讀者的好奇,于是讀者便也順其自然地跟隨著作者的思緒一同回到那“另一個處所”,回到“歡樂的童年”了。緊緊圍繞“雨”,作者展開她的懷舊情緒,而這一縷縷的懷舊情緒又是通過一幅幅和“雨”息息相關的畫面而展開的。通過一雙小女孩眼睛的細心“搜索”和“描述”,這一組由淅淅瀝瀝的雨聲連綴起來的畫面,呈現出的是琦君那份既樂還愁的童年情緒。
【美文欣賞】
月季,月季
□丁立梅
花里面,月季的名字,是比較土的一個。它的花期極長,除了隆冬,幾乎月月開花,季季芳香,干脆就叫了月季。這好比鄉下人家,生的孩子多,絲瓜藤上結著的絲瓜般的,一個挨一個,也就不那么“重視”了。孩子哇哇啼哭著出來,又是一丫頭片子。做娘的虛弱地說,給娃兒取個名吧。做爹的瞟一眼,順嘴丟出個名兒來,就叫小草吧,叫菊花吧,叫葉子吧。
命賤吧?是的,有點。家徒四壁,從小缺衣少食,泥地里滾著爬著,被風吹著揉著,被太陽烤著曬著,皮膚粗糙黝黑。可是,卻特別皮實,連小感冒小頭疼的也極少。這樣的孩子,容易成長,且長大后,經得起歲月磨難,縱使遇到再大的坎,她也能咬咬牙跨過去,心懷感恩,盡力吐露著生命的芬芳。
月季如人,也是這般的命賤,卻頑強。那時,放學的路上,要經過一苗圃,里面長滿花草。常有花探出墻頭,逗引著我,沖我妖嬈地笑。于是有那么一天,我趁人不備,很不女生地翻越墻頭,爬過圍墻去。好大的地方啊,足足有好幾畝地。叫不出名字的花真多,但一眼認得月季的,顏色極是出色,單單紅色,就有若干種:大紅,粉紅,橘紅,絳紅,玫瑰紅……我很奢侈地左挑右選,儼然花的主人。我最后挑了一株粉紅的,挑了一株鵝黃的,連根拔起,塞書包里帶回家去。花枝上多刺,刺大且硬,我的手,被刺破好幾處,當時是顧不得的。
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地,挖坑,栽花。地是不緊張的,屋門口隨便挑塊空地兒就成。我挑了正對著大門的那塊,拔掉里面長得好好的兩棵茄子。祖父在一邊看見了,說,春天栽花才能活的。我不信,我說秋天也能活的。
月季栽好,才覺出手疼,疼得鉆心。晚上母親回家,拿縫衣針,就著煤油燈,從我手指上挑去三四根刺。母親邊挑邊責罵,怎么這么野,丫頭沒個丫頭樣子。母親也心疼被我拔掉的茄子。我抿著嘴笑,不回嘴。我想著門前的燦爛,偷樂,啊,一株粉紅,一株鵝黃,真開心哪。
(選自《塵世里的初相見》,有刪節)
點燃思維
文章中的月季花,是一種非常普通的花,就像鄉村中“命賤”的孩子,雖然注定要經受生活的磨難,卻頑強地生長,盡力吐露生命的芬芳。本文贊揚了月季,也贊揚了如月季一樣鄉村“命賤”的孩子,他們心懷感恩,盡力吐露著生命的芬芳。
【推薦閱讀】
1.《對一株麥子情有獨鐘》 咸慶英
這一篇短文托物言志,抓住麥子在嚴寒中堅守著一線生機的特點,贊揚了麥子的特立獨行、卓爾不群、頑強堅忍的品格和從容豁達的氣度。
精彩段落:冷寂的冬天,太多的生物選擇了沉默,關閉了它們的生命之窗。麥子卻沒有退縮,且從不言放棄。雖然生命之初的它,只有幾片柔弱纖細的葉片,霜來了,凍來了,寒風刺骨,它默默地承受著,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棄。即使地上的葉子萎蔫了、干枯了,地下的根依舊在呼吸著,于嚴寒中堅守著那一線生機。這長長的、足足占了半生的蟄伏期,就這樣氣定神閑、胸有成竹地堅持下來了。生命是微弱的,只在一呼一吸間,但冬天終究會過去的,溫暖的春天到來的時候,再弱小的生命也會拔節、生長,長出自己應有的模樣。
2.《三月關東》 黃文山
關東三月是一個非常的季節,是等候中的一段耐人尋味的空白。而關東三月的樹,無論環境多么惡劣都不肯落葉,而是用堅忍和從容等待著來年生命再次煥發光彩。
精彩段落:盡管時屆冬殘,山坡上卻看不到樹葉凋零的景象。映入眼簾的則是滿山遍野的柞樹,織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它們從來都是頂著滿頭黃葉,經受著寒冬的考驗,無論厲風凍雨乃至嚴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決不肯輕易落下。那樹葉的顏色,不是華麗的金黃,也不是燦爛的紅艷,而是土地那樣厚重的赭黃,透著堅忍和從容。于是它們在關東漫漫的長冬里,堅持著,等待著。等待也是一種美麗。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樹,實在不起眼。它既沒有挺拔偉岸的樹干,也沒有婆娑秀逸的枝葉,普通得就像一個個質樸的莊稼漢。但千萬棵柞樹相呼應、相映襯、相扶持,隨山形起伏,如巨氈延展,形成了一片讓人徜徉不盡的風景。
3.《身邊的小鳥》 徐 魯
作者筆下的小麻雀活潑可愛,但由于人類的捕殺,小麻雀總是與人類保持著相當的距離,作者旨在引導人們保護這些快樂的、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小鳥。
精彩段落:小麻雀也天天生活在我們的周圍。它們經常在路邊、谷場、院子里甚至窗戶邊上,歡快地吵鬧著,自由地蹦蹦跳跳著。它們總是生活在人類周圍,但是又和人類保持著相當的距離,不愿意特別接近。這大概是由于人類在很長時間內虐待過這些小麻雀。
……
麻雀雖然有時會偷食成熟的谷子,但也能捕食田里的害蟲,啄食田里的雜草的種子,對農作物的收成起平衡作用。麻雀也喜歡生活在城市里。不過城市里的麻雀有時會遭到大量的捕殺。我們應該保護這些歡樂的、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小鳥。因為,世界是我們的,也是它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