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訓練一】
閱讀廬山
□馬明暉
山,可以攀爬;山,可以瀏覽;同樣,山也可以閱讀,因奇秀而甲天下的廬山,有閱不完的歷史,讀不盡的文化,如同一部天書吸引了我的目光。
初秋時節,我就像一位好奇的讀者,迫不及待地翻開了廬山這部書,仰面而觀,山高難測,蒼松翠柏郁郁蔥蔥。汽車沿著公路盤旋而上,路不寬,僅容得兩車并排通行,路面上鋪有柏油,倒還平整,只是急彎頗多。隨行導游介紹說,當年毛澤東主席上廬山時,特地準備好四盒火柴,車每拐一道彎,就扔下一根,到達山頂,盒里還剩下四根火柴。那時的火柴每盒剛好一百根,故這條盤山路應有396道彎。此說法不知真假,但“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的詩句當是佐證。
車窗外,綠樹簇蔭下,不時有一幢幢白墻紅瓦的別墅一閃而過。這座位于火爐邊上的清涼世界,自1895年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建造第一幢具有歐陸風格的別墅以后,幾十年間,英、法、美、德、日等國陸陸續續在山上建造了近千幢具有異域風格的別墅。各式別墅依山而建,掩映在綠樹紅花深處,高低參差,姿態不一,其間不乏近代名人政要的居所。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屋,可能就與某叱咤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最著名的“美廬”別墅,由于當年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先后在此居住過,更是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遠觀廬山,千巖競秀,萬壑回縈,斷崖天成,石林挺立。近閱廬山,就仿佛走進歷史的長巷,在這貫通古今的時間隧道里時時處處與歷代鴻儒群賢謀面。游花徑,訪草堂,覓白居易的影蹤;眺望天橋,耳畔依稀聞得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此交兵時金戈鐵馬之聲;探仙人洞,尋“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妙處;登五老峰,品李白“青天削出金芙蓉”的意境;于“飛流直下三千尺”處,但見拋珠濺玉,宛如白鷺千片,上下爭飛;駐足廬山大禮堂,昔日召開會議時的隆重場景歷歷在目……一一讀過去,眼前是秀美的奇巒飛瀑,腦中是名人騷客的詩文、歷史事件、文化感悟與山光水色共同構成寧靜深摯的默契。
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但我們一行人卻舍棄了游人如織的秀峰,繞道前往曾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最早為唐朝李渤兄弟隱居讀書之處,因李渤養一白鹿,頗通人性,加之此地四山環合,俯視似洞,故此得名。
穿經由明代正德年間文學家李夢陽題寫的“白鹿洞書院”橫額的院門進到院中,這里少了摩肩接踵的游客,使人頓覺神情靜穆。書院傍山而建,以圣禮殿為中心,三百余間屋舍組成一個錯落有致的龐大建筑群掩映在參天古木中,欞星門高大精美,頗具清雅淡泊之氣。置身于書院,徜徉于朱子祠中,心頓時沉靜下來,沉浸在儒家理學的長河里,感受一種精深文博的厚實。出了院落,坐于枕流橋畔小憩遙望獨對亭,潺潺溪水從腳下流過,正可謂,無市井之喧嘩,有泉石之勝境。感慨此地確是讀書修身的好處所的同時,對游人罕至的身影,內心又涌動著一種說不出的酸楚。
廬山,奇松怪石流云飛瀑,顯其外秀;故居遺跡碑文石刻,透其慧中。山,倘若失去了渾厚的文化積淀,就像廟宇沒有了晨鐘暮鼓,少女沒有了流盼的眼神,就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情。人亦然。
(選自《散文百家》2011年第11期,有改動)
思考練習
1.作者閱讀廬山,讀到了哪些內容?
答:
2.廬山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作者為什么沒有詳細描寫其秀麗的風景而不惜筆墨去寫故居遺跡?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
3.作者通過本文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答:
【閱讀訓練二】
做一朵朝陽花
□向墅平
“即使秋天得不到收獲/我不遺憾千百次播種/即使花開結不成果實/我不遺憾千百次凋零/即使永遠找不到大海/我不停息尋覓的歌聲/即使腳印被風雪掩埋/我也珍愛走過的路程/無怨無悔才是人生/朝著地平線匆匆走去/讓世界評說我的背影”(《即使》)
這是少年時讀過的一首詩。這首詩,曾深深地撥動過我的心弦:不僅在于它藝術的雋美,還在于它主旨的深邃。它像一壇陳年的美酒,儲存在記憶里,年久愈香。慢慢品咂,細細體味:蘊涵于字里行間的那一份執著與篤定,可謂回腸蕩氣,一詠三嘆,直逼人的靈魂深處。
執著與篤定,是一種何等的操守與情懷,一如朝陽花。
朝陽花,俗名向日葵,原本是一種極普通的草本植物;但因其有追隨太陽回繞的特性,且花盤狀似太陽,故而獲此美名。朝陽花,或許是因為始終向著太陽,所以,它才能開得那般明媚,那般蓬勃,那般飽滿豐盈——它遠遠超越了其本身的平凡,而升華為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象征。
聽過一段有關朝陽花的動人傳說。西方神話中,克麗泰是一位水澤仙女。一天,她在樹林里遇見了正在狩獵的太陽神阿波羅,她深深為這位俊美的神所著迷,瘋狂地愛上了他。可是,阿波羅連正眼也不瞧她一下就走了??他愄崆械嘏瓮幸惶彀⒉_能對她說說話,但她卻再也沒有遇見過他。于是她只能每天注視著天空,看著阿波羅駕著金碧輝煌的日車行走在天空。她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阿波羅的行程,直到他下山。每天每天,她就這樣呆坐著,頭發散亂,面容憔悴。一到日出,她便望向太陽。后來,眾神憐憫她,把她變成一大朵金黃色的朝陽花。她的臉兒變成了花盤,永遠向著太陽,每日追隨他,向他訴說她永遠不變的戀情。
那位化身為朝陽花的女子,憑著那一份執著與篤定,一路追隨著自己的愛情,無怨無悔,地老天荒。
我從小就懷揣著文學的夢想,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成為一位詩人或作家。年少時,因閱歷的淺薄,更兼用心不專,我在追逐這一夢想的道路上,走得步履蹣跚,并曾經一度心灰意冷,止步不前。后來,老家屋后那一片繁華似錦的景象,深深地攫住了我的眼球,絢爛了我的心境。那一朵朵金黃金黃的朝陽花,面向太陽,開得如火如荼,流光溢彩,猶似一張張燦如太陽的笑臉,訇訇然唱一首繽紛的歌!我豁然頓悟:只有像朝陽花一樣,首先具有一顆明朗樂觀的心,然后,朝著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矢志不渝,才能最終開出朝陽花一般燦爛的文學之花。于是,近年來,我追隨著我心中的太陽——文學夢,筆耕不輟,一路求索。
巖縫中的小草,心向著外面的大千世界,樂觀頑強地生長;溪溝里的細流,心向著遙遠的汪洋大海,勤奮不停地奔跑;樹林里的雛鷹,心向著高遠的浩瀚藍天,鍥而不舍地飛翔……
在向著理想、愛情抑或事業奮進的征程上,也做一朵朝陽花吧:常懷著一顆向日的心,堅守那一份執著與篤定;燦燦爛爛地開過一場,蓬蓬勃勃地活上一回——如此人生,方無怨無悔。
(選自《思維與智慧·上旬刊》2011年第12期,有改動)
思考練習
1.第七段畫線句中的“絢爛”一詞在運用上有什么妙處?
答:
2.請從修辭的角度談談文章第八段的表達效果。
答:
3.閱讀本文后,你在思想方面有哪些收獲?
答:
【閱讀訓練三】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運
□韓松落
詩人說:“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運。”我愛的城市都是有河的。我的城市有黃河穿城而過,慨然地將城市分作兩半,整個中國,被黃河這樣大刀闊斧臨幸的城市,獨蘭州一座。我們說“我在河北”的時候,說的是河的北、城的北,而不是河北省,仿佛整個中國是以此為界,分出南與北。
城市里有了河,而且是這樣穿城的大河,就與那些沒有河流的城不一樣了。這城的春天,從此氣息曠遠,有蘆葦、楊柳、泥土的味道破空而來。這氣息分明就要你念及它穿過的峽谷、照過的明月、跌落而成的瀑布、匯集的艱難,讓人心酸眼熱。城市有河,就如同駐扎在了季節的巢穴前,要率先吸收它的一切信息,粗糙的、暴烈的;城市有河,也如同有了一個提綱挈領的話題:夏天的茶攤、秋天的河燈、冬天的月亮,還有河邊僻靜處的劫案、中山橋上隔三差五跳河的……有了河,這個城市的一切就都圍著這條河轉。
我喜歡夏天乘一輛環河的車,34路或者26路雙層巴士,一圈一圈游蕩下去。河一會兒在車窗的左邊,一會兒在右邊。陽光透過晶碧的樹葉灑在車廂里,有樹枝擦掛著車身,有時候是柳樹,有時候是槐樹,還帶著白花,探手就可以觸到。
有了河,自然就要有橋。穿城的黃河,帶來五座橋,鐵的、水泥的、黑的、紅的、白的……我的城于是不是平板一塊,一座城有了橋,就在空間上豐富了起來,在心理上復雜起來。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運。河流是一座城市地理性格上的開懷與貫通,它使得城市難得閉鎖,讓與這河流有關的城市都締了盟約。
我所愛的其他城市,也都是有河的城。我去過武漢,長江橫貫這個城市,在船上,看得見兩岸的蘆葦草和駁船入水部分的鐵銹紅,和水面上油漆成碧藍的船身,還有半裸著上身的船工和少年;我去過重慶,長江、嘉陵江從此流過,在渡輪上,整個城市的曲折深巷,就在眼前一層層鋪展開來;我去過曼谷,湄南河波浪寬闊,那些吊腳木樓和在岸邊洗衣的人、洗澡的人,從木船上緊緊抓住船幫的我們眼前掠過。
我甚而因為蘇州河喜歡上上海。上海肯給我們看到的一面,永遠是精致的、穩妥的、密不透風的、斤斤計較的,蘇州河卻是有破綻的。河流固然是城市的背書,卻也是城市的B面,提示著它的營養所在,還有它的不完美、它卸妝之后的真相。
若有人邀我去他的城,我必然問一聲:“你那里有河嗎?是否寬闊?”
(選自《廣州日報》2010年10月5日)
思考練習
1.文章第二段中說“城市里有了河……就與那些沒有河流的城不一樣了”,請你結合文章說說有河流的城市與沒有河流的城市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答:
2.作者為什么會說“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運”?
答:
3.請談談你對第七段中“河流固然是城市的背書,卻也是城市的B面”這句話的理解。
答: